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6 16:42:50瀏覽1240|回應2|推薦16 | |
豬一樣的隊友 最近熱門的「雙屍槍擊案」主嫌陳福祥,因為協助他的獄友不熟悉社群網路的保密問題,在臉書上公開報告陳逃亡期間的「交辦事項」執行狀況,而被網友封為豬一樣的隊友,成為KUSO笑談。笑完之後,我們來談談嚴肅的話題:種族歧視。
一般種族歧視指的是遺傳造成人類的差異性,進而產生的歧視;而廣義的歧視則包含意識形態的歧視,如省籍/國籍/文化的歧視。當我們把陳福祥事件當作笑話來分享時,事實上已經犯了意識形態的種族歧視。這個笑話的流傳,除了電視媒體推波助瀾以外,網友的分享與註解才是主要的功臣。我們可以粗略地以此分為「會使用電腦」和「不會使用電腦」兩個族群。網路上嘲笑不會使用電腦的人,當然是會使用者集合而成的社群,同情不會使用者的聲音是非常微弱的。這和在80年代觀看「上帝也瘋狂」,對於「土著」撿到可樂瓶的無厘頭行為哈哈大笑的人一樣,仍是以優越的眼光看待自己----原來我們30多年來並沒有太多的進步。再不久,不會使用電腦(或網路)的歧視可能會成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這些人將會被當作動物園裡的瀕臨絕種動物般看待及研究。在有高明的學者提出論點之前,我就先稱它為「數位歧視」好了。
中華電信在2014年舉辦了「HiNet數位學習大賽」,宗旨之一就是「協助落實e化教育、縮小城鄉差距,讓每一個地區的孩童,都可以透過網路的便利性,享受快樂的學習」(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8%8F%AF%E9%9B%BB%E6%95%B8%E4%BD%8D%E5%AD%B8%E7%BF%92%E8%B3%BD-15%E8%90%AC%E4%BA%BA%E5%8F%83%E8%88%87-110927998.html);我的疑問是:為何要縮小城鄉差距?
使用3C產品及網路的缺點眾所皆知,大家卻像吸毒一般地爭先恐後服用,且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網路不普及的區域何其有幸,不用整天受到LINE或臉書的糾纏,或不自覺地整天瀏覽無腦新聞,卻有商人和民間團體立志縮小差距??我們再回到種族歧視---台灣的歷史上曾經歷經兩次較大的文化侵略,一次是日據時代的皇民化、另一次是國民政府的漢化政策。這兩個政策的共通點,正是外部族群夾帶自認優越的文化及武力,強迫當地居民改變原有生活模式及文化。我們在縮小城鄉數位差距時,是否帶著優越性的觀點去「協助數位弱勢居民」? 試問一下,打開電腦或手機時,我們第一個想看的是甚麼?操作半個小時之後,我們得到了甚麼??城市裡的人明顯地被網路掏空靈魂了,卻以「增加競爭力」這種鬼扯卻神聖而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強迫偏遠地區數位化,好讓沒有經常使用LINE的可憐的小朋友能夠加入LINE和隔壁鄰居對話、或是利用滑鼠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而不必走到門口去吹風。會用電腦的人準備以包裝鮮豔的糖果餵食另一批人,除了增加虛胖,並沒有太多的幫助。基本上,網路是為都市的公寓族群量身打造的,他們(包括我自己)除只有手指頭到手肘之間快速進化,其餘的地方持續萎縮當中,而且自以為鍵盤和滑鼠就可以修好馬桶、煮好晚餐、刷好油漆及消滅登革熱。更過分的是,自從智慧型手機盛行之後,連鍵盤滑鼠的使用族群都快要被邊緣化了,很快地我家就會有愛心志工來按門鈴,帶著微笑和晚餐來教育我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晚間新聞:愛心志工拜訪弱勢家庭,教導LINE盲爸爸與女兒同樂,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世界的美好未必全部經由網路來告訴我們,知識也是。差異性正是競爭力與創新的重要元素。青草的味道與山嵐的顏色不是視網膜螢幕可以正確表達的。有些地區幸運的小朋友可以經常看著日昇日落、聆聽鳥聲蛙鳴、以身體感受地球的運行。晚上可以和家人、鄰居肩並肩吃飯唱歌或者聊天追逐。當我們逐漸喪失靈魂的時候,為何要剝奪別人的靈魂?假設有一天,文創產業成為市場主力時,擁有靈魂的人才能生存,其餘的人只能付錢購買靈魂的周邊產品了。當我們肩負起神聖的使命,捲起袖子為偏鄉地區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想停下來想一想:這樣做真的比較好嗎?
後記:我並非反對網路下鄉。偏遠地區的人也有使用網路或3C產品的需求與權力,就像蘭嶼是否要開7-11一樣,當地人有絕對的權力提出意見,而非一堆不相干的人在敲邊鼓。我們要反省的是文化優越的偏見,在公共議題上避免數位歧視的發生。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