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9 16:40:20瀏覽4376|回應6|推薦95 | |
偶然在幾篇文章中看到一首詩。我深受感動。 原詩如下~~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見與不見》) 相傳為倉央嘉措所作,後有一說為女詩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 你見,或者不見我 你念,或者不念我 你愛或者不愛我 你跟,或者不跟我 來我懷裡 聽說作者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有關倉央嘉措的傳說很多。而在網路上也可以看到許多有關他個人的生平略述,及他所寫的情詩的一些解讀和說法。不過最廣為流傳的大概還是他的情詩吧? 如果把倉央嘉措寫的詩歸為情詩不知是否恰當?因為有人認為其實他當時是為了逃避複雜的政治才作情詩。 不過,有一種說法是,這首被認為倉央嘉措原作的《見與不見》其實是女詩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而她曾說明作這首詩是為了「表達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 看來,被誤解為情詩的詩作,原作者並非如是想,而此情此意也非兒女私情啊! 不但詩作被誤解,且原作者也被誤認為倉央嘉措。 另外一首廣為流傳的《十戒詩》。也有不同的說法。 聽說只有前兩句是倉央嘉措的原作,後面都是後人所做。 《十戒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無論如何,以上兩首詩的意境都是讓人有無限的感懷。 不管是相見也好,不相見也罷,感情的深度是不會隨著見面的次數而有所增減。這是一種豁達?還是一種自我紓解呢?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情感的眷戀時,想見到對方是必然的。 父母想見到離家的遊子,情人想見到久別的伴侶,朋友想見到多年老友。 思慕中的人,都是在自己心中佔據了重要的空間。 可是,為什麼有人不願意見到對方呢? 父母不想見到朝思暮想的孩子,情人不想看到讓他魂牽夢縈的那個人,朋友逃避見到多年不見的老友。 為什麼不願意相見?為什麼? 不相見的理由有千百種。其中必有不相見的理由。 若是要苦苦相逼,那真是不如不見。 情詩寫得美,是因為寫進了人心坎。 多年前,有一個女孩問我,為何她那個服兵役休假回來的男友,每次回家都不和她聯絡?既不打電話給她?也不急於和她見面。 「為什麼呢?」女孩飽含淚水問我。 為什麼? 我冷靜的看著她。如果我是她,我會知道,若沒有其他特殊的理由,那麼,理由就只有一個,「他沒有那麼喜歡妳」,更狠一點說吧,「他根本就不愛妳!」 但是,我一句話都沒說。 還好,我當時沒說。 在他們分手後多年,有一次,我與那位女孩的前男友偶然相遇。 一陣寒暄之後,我忍不住問起他們分手的原因。 女孩的前男友說:「很多現實的因素,我們無法在一起,所以我就決定慢慢的把感情放掉.......」 我覺得他真是不了解女人。 什麼是現實的因素呢? 如果不能把話說清楚,現實不過是傷害了一個女孩子的心! 我依然記得,當年那個女孩在每個假日守著電話的情景。 在電子郵件不興盛的年代,她無時無刻不守候著家中的信箱。 我於是決定要成為不被傷害的人。 我不要像那個女孩一樣,在枯樹下等候果子成熟,也不想存有夢想。 我不要去等候那千瘡百孔的愛情。 即使我內心充滿了炙烈的熱情。 而另一個讓我提早看透現實情境的例子,是在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的好朋友迷戀上了一個大她許多歲的男人,那男人屢次與她相見,相見之後都是痛苦的回憶。我的朋友為了這段感情付出極大的代價,也曾因此自我傷害。 我因此提早了解,愛情的現實不是在於「已經不愛了」。 而是海根本不會枯,石從來不會爛,所謂山盟海誓,只是海市蜃樓罷了! 我因此喜歡《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這句: 「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更喜歡最後這句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如果能把愛轉為己身的歡喜。 相不相見,只是一個「緣」字罷了! 不想見,是無緣。 見了,就要歡喜結緣。 寧可歡喜結緣,也不要相見如仇才好。 相遇了,就會等待相聚,相聚了就要相惜。 因為從沒有人會知道何時會再相見。 如果相信緣分的話。 應該會相信,緣來緣去,由不得人。 《蒼樹薰愛寫作》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