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1 04:27:35瀏覽570|回應0|推薦8 | |
朱元璋在他的皇帝生涯裡從頭到尾不斷地努力做好了一件大事,就是編製了黃冊和魚鱗圖冊。這是為了國家財稅徭役的目的。黃冊是戶口冊,以作為地方最基層行政管理手段的里甲制度為基礎,冊子裡記錄了每戶的籍里、成年及未成年的男丁和女性的姓名、年齡、職業、戶內的田宅和資產、以及每年應繳的稅糧數額。里甲資料每過十年重新調查登錄一次,黃冊的資料隨而更新。魚鱗圖冊是田籍資料冊,內容包括田地位置、丈量資料、田地種類、和土壤肥瘠,一年增註一次,本年內發生的田地買賣在這個時候登記在官。黃冊和魚鱗圖冊並行了大約一百五十年之後,明帝國的統治管理鬆弛敗壞,豪強權貴大量非法佔地,農民失地,導致魚鱗圖冊極不準確,黃冊資料隨之失真。再者,明帝國從中葉開始,皇族親貴和當權閹宦的腐敗和貪瀆加劇,導致中央政府的財務長期入不敷出,於是各種苛捐雜稅開始在國庫歲入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後,政府的財稅徭役不得不放棄兩冊制度,改用一條鞭法。 明初的戶口名簿甚有可觀,舉例如下: 《洪武四年徽州府祁門縣汪寄佛戶帖》: 但是資料這麼詳明的戶口冊子累積起來可以提供足夠可靠的全國人口數字嗎?答案是遠遠地不能。 不能的主要原因是人民「率隱丁口,避更賦,丁簿不得實。」-- 這是宋朝人的話。 清帝國康熙末年,皇帝下詔曰:「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繼位,下詔曰:「各省將丁口之賦,攤入地畝,輸納徵解,統謂地丁。」中國的人頭稅從此全面廢除,此後各戶的稅負依擁有的土地而定,土地多納稅就多,土地少納稅就少,「隱丁口」不再能「避更賦」,丁簿就能得實了。 康熙五十七年,全國人口登錄數字是一億二千三百一十萬,到了乾隆六十年突破三億。清初長期統治良好,人口增殖,這是實質因素。稅制改革之後,人民不再隱匿戶口,這是賬面因素。 以上舉例說明古來用數目字管理中華帝國的財稅徭役的一些情況,也說明了中華帝國的全國人口統計數字從極不可靠走向相當可靠的根本原因。 在人口統計方面,到了現代,人民的出生登記和死亡登記都是政府的民政部門嚴格監管的事。西式醫療的發達和普及使千分之九百九十七的出生和死亡在醫院裡進行,而且醫院發出的出生證明和死亡證明是政府對每一個人民進行社會安全管理、國民教育管理、兵役管理、公職選務管理、和稅務管理的根本依據,胡亂簽發這些證明文件的醫生是有罪的,偽造變造這些證明文件的人也是有罪的。到了電腦和網路普及的時代,民政機關隨時有當天的最新出生數字和死亡數字,再加上定期普查清理,現代國家的人口統計數字因此當然是非常可靠的。 制度進步、科學進步、技術進步、經濟進步、生產進步、交通進步、基礎設施進步、醫療衛生進步、觀念進步、教育進步、法治進步這些進步造成國家和社會的整體進步和全面進步,在「用數目字管理」方面的進步是任何一個國家從中古國家走到完成現代化的路途上必然發生的事,這種進步每天發生,各種管理越來越精確,各種數目字越來越可靠,不過「用數目字管理」這個名目或措辭實在不適合用來描述或定性早已脫離原始階段的“國家進步”或“政府管理”。我已經在2013/02/08說過「難道五千年前的蘇美城邦不用數目字管理嗎?!」,而且“國家的進步”事實上是制度、科學、技術、經濟、生產、交通、基礎設施、醫療衛生、觀念、教育、法治等等方面各自分頭進步的結果的整體齊頭展現,而“政府管理的進步”在這個大過程中是必然發生的,因為一個進步的步伐趕不上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的政府一定會拖慢整個國家進步的腳步。 我駁黃仁宇「用數目字管理中國」之說,我在這裡所用的應該算是常識。我沒有什麼高論。同樣地,黃仁宇的「用數目字管理中國」之說也不是什麼高論。 以上兼為回應宇卿2013/02/20 13:35〈我對「數目字管理」的理解〉。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