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4/30 02:33:55瀏覽28085|回應3|推薦52 | |
《莊子‧雜篇‧外物(九之二)莊周貸粟》賞析、語譯
作者:莊子(公元前369?~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大概和孟子同時。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極端厭惡當時混亂的社會,鄙棄人們虛偽的行為,主張人應當返璞歸真,按照大自然賦予人的自然本性去生活。他崇尚自然之美,反對一切人為雕飾。莊子的哲學,有很多精闢的見解,直到今天仍能啟迪人們的思想。 《莊子》是戰國時莊周所撰。漢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傳者為晉郭象本,現存僅三十三篇,唐時改稱《南華經》。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是莊子所作,其餘是他的門人或後學所作。這些文章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想像豐富,機智幽默,辭藻瑰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一格,對後世影響很大。注本有晉司馬彪、向秀、郭象等,又有唐朝成玄英疏、清朝王先謙集解、郭慶藩集釋。其書大要與《老子》相近,文辭汪洋恣肆,旨趣深遠。 〈莊周貸粟〉(又稱:涸轍之鮒)
原文: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 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鮒魚,又稱鯽魚 主旨:寫莊周家貧前往借貸的故事,說明順應自然、依其本性的必要。 藉鮒魚之口指出監河侯的不近人情:一方面可見莊子貧幾至死,同時又諷刺了世道人情的勢利澆薄。當事者期盼獲得的救助是具體、真誠、急切的,而非甜言蜜語,或是虛應了事的。一個見死不救,不能真正伸出援手的人,說話雖然慷慨動聽,卻句句推拖,絲毫無補於遭逢急難者的困窘。諷刺脫離實際的舉動和假裝慷慨大
分段大意及結構分析: 首段:敘故事背景──莊子向監河侯貸粟,是因為窮困而急須援助。 次段:敘監河侯的回應──監河侯雖慷慨應允,卻緩不濟急,不能急人之難,缺乏真心誠意,讓莊子頗不高興。 末段:敘莊子的反應──並不直接以其觀點提出反駁,只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巧妙地諷喻監河侯不能急人之難的作為。 析譯:莊周家境貧寒,於是前去向監河侯(劉向《說苑》作魏文侯。另一說是監督河川的官吏)借糧。 監河侯回答說:「行(沒問題)!我即將收取封邑之地的稅金,打算借給你三百金(金,金屬貨幣,非黃金),可以嗎?」(監河侯似乎『不知民間疾苦』,提出如此緩不濟急的承諾。他吝嗇地推拖說要等到得邑金,表面上是馬上應允要借莊子糧食,實則缺乏誠意,因而激怒了莊周。) 莊周聽了,臉色驟變,忿忿地說:「我昨天來的時候,有人在半路上呼喚我。我回過頭一看,看到車輪所輾過的小坑窪處,有條鮒魚在那兒掙扎。我問牠說:『鮒魚啊!你在那兒做什麼呀?!』鮒魚恭敬地回答說:『我,是東海水族中的一員(臣民、小人物),您也許能用少許之水使我活下來吧?!』(簡短的自我介紹後便立刻提出訴求,表現出鮒魚的焦急與虛弱狀態。)我對牠說:『好啊!我將要到南方水鄉去遊說吳國、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