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師說〉學習評量資料
|
|
|
相關連結:韓愈〈師說〉演義
|
一
|
、注音、國字:
|
|
1.「諡(謚)」號: 2.句「讀」: 3.官盛近「諛」: 4.或「不」焉: 5.「郯」子: 6.李「蟠」: 7..經「傳」: 8.「夫」庸知: 9.作師說以「貽」之:
|
二
|
、摘釋、解釋:
|
|
1.
|
小學而大遺: 2.不恥相師: 3.夫「庸」知:
|
|
4.
|
君子「不齒」: 5.作師說以「貽」之: 6.官盛則近「諛」:
|
|
7.
|
聖人無「常」師: 8.「六藝」「經傳」: 9.猶且從師而問「焉」:
|
|
10.
|
「其」皆出於此乎: 11.士大夫之「族」: 2.皆「通習」之:
|
|
13.
|
能行「古道」: 14.郯子之「徒」:
|
三
|
、國學常識:
|
|
1.
|
聖人無常師:孔子向( )請教以鳥名官的事,向( )請教禮儀,向( )請教古樂,跟( )學琴。
|
四
|
、綜合測驗
|
D
|
1.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段文字的要旨在:(A)諷刺當時人不尊重老師 (B)取笑人們向老師請教問題 (C)探討老師的教學功能 (D)強調老師的重要性。
|
A
|
2.
|
「對權貴諂媚巴結,乃是小人行徑,為正人君子所不□。」缺空處宜填入 (A)齒 (B)侈 (C)恥 (D)尺。
|
B
|
3.
|
《師說》一文中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是由於: (A)後生可畏 (B)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C)薪盡火傳 (D)青出於藍。
|
C
|
4.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乃在強調: (A)先天之重要 (B)疑惑之重要 (C)從師之重要 (D)學問之重要。
|
C
|
5.
|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其涵義是: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人師矣 (C)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D)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D
|
6.
|
「下列「師」字,在文中當「動詞」者是: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恥學於「師」 (C)聖人無常「師」 (D)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
C
|
7.
|
「下列成語解釋,何者有誤? (A)不拘於時:指不受時尚的拘束 (B)抗顏為師:嚴正容止,做起老師 (C)不恥相師:以從師為恥 (D)小學大遺:學習小的,遺漏大的。
|
A
|
8.
|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是指: (A)句讀之學 (B)國民小學 (C)考證學 (D)文字學。
|
D
|
9.
|
「小學而大遺」意指: (A)上了小學,大學沒讀 (B)讀了小學爾雅,遺漏了中庸大學 (C)小小的學習,大大的遺忘 (D)學習文章、句讀小事,卻遺漏傳道、解惑之大事。
|
A
|
10.
|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句中「不拘於時」意謂: (A)不為當時以從師為恥的俗尚所拘限影響 (B)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C)時代不同,觀念自然不同 (D)不受時代的限制。
|
B
|
11.
|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說明孔子: (A)官盛則近諛 (B)好學無常師 (C)術業有專攻 (D)不拘於時。
|
A
|
12.
|
「孔子師郯子」,其主要原因是: (A)術業有專攻 (B)師不必賢於弟子 (C)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D)不拘於時。
|
B
|
13.
|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意謂:(A)聖人尊師重道,為沽名釣譽 (B)聖人出類拔萃,仍從師問道 (C)聖人卓越超群,亦可為人師 (D)聖人離鄉背井,以求師向學。
|
A
|
14.
|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意謂: (A)古之聖人,其才智超出常人很遠 (B)離開聖人的境地恨遠 (C)古時聖人已離我們很遠 (D)聖人之道遠超出一般人。
|
B
|
15.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末見其明也。」句中「大」是指: (A)句讀 (B)解惑 (C)從師 (D)恥師。
|
B
|
16.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句中「句讀」的意思,下列哪一個最正確: (A)文字構造 (B)標點斷句 (C)注音符號 (D)寫字書法。
|
D
|
17.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中「不」字其音義是: (A)ㄅˋㄨ,不 (B)ㄆˇㄧ,否 (C)ㄅˋㄨ,否 (D)ㄈˇㄡ,否。
|
C
|
18.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在修辭上是屬於: (A)層遞 (B)譬喻 (C)錯綜 (D)頂真。
|
C
|
19.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意謂其人: (A)位卑則足羞 (B)官盛則近諛 (C)小學而大遺 (D)抗顏而為師。
|
D
|
20.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意謂「從師」應依據: (A)官位之尊卑 (B)輩份之高低 (C)年齡之大小 (D)聞道之先後。
|
B
|
21.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意謂當時的人: (A)官官相護 (B)恥學於師 (C)尊師重道 (D)以官為師。
|
D
|
22.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字意為: (A)贊 (B)勉 (C)怡 (D)贈。
|
A
|
23.
|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意謂: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無少長之分 (B)老師傳道授業,不管少長都要學習 (C)學生當敬老尊賢,尊師重道 (D)老師傳道授業當有教無類,不須知門生年齡大小。
|
D
|
24.
|
「君子不齒。」的「不齒」意謂: (A)沒齒難忘 (B)不願與之言談 (C)不足掛齒 (D)不願與之同列。
|
A
|
25.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句中「不恥相師」意謂: (A)不以從師為恥 (B)不屑於互相學習 (C)瞧不起拜師的 (D)不肯拜人為師。
|
A
|
26.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齒」意謂: (A)瞧不起 (B)看重 (C)不忘 (D)迅速。
|
B
|
27.
|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兩句未使用何種修辭法? (A)頂針 (B)借代 (C)回文 (D)類疊。
|
B
|
28.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此處所謂「六藝」是指: (A)禮、樂、射、御、書、數 (B)詩、書、禮、樂、易、春秋 (C)風、雅、頌、賦、比、興 (D)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D
|
29.
|
「官盛則近諛」意謂: (A)地位高者易受諂媚 (B)官大勢大,呼風喚雨 (C)向官員學習難免受人輕視 (D)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就覺得近於諂媚。
|
C
|
30.
|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句讀」的意思是: (A)讀書寫字 (B)書法 (C)文章的斷句 (D)寫文章。
|
B
|
31.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指明從師的原則在於: (A)道相似,年相若 (B)師道合一,無身分、年齡之分 (C)惑而不從師,其惑終不可解 (D)師嚴然後道尊。
|
B
|
32.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其中「所以」意思與下列何者相同? (A)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 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B)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C)親賢臣,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D)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
A
|
33.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所以」可用那一詞代替? (A)用來 (B)因此 (C)何以 (D)因而。
|
A
|
34.
|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句中「恥師焉」意指: (A)恥學於師 (B)恥於為師 (C)以師為可恥 (D)師法為恥。
|
B
|
35.
|
「聖人無常師。」意謂:(A)聖人無師自通 (B)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C)聖人不以老師自居(D)常人無法做聖人的老師。
|
D
|
36.
|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旨在強調: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D)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
D
|
37.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謂: (A)道之存養,即師之存養 (B)能重道則能尊師 (C)師有賴道而尊 (D)何人有道,即是我師。
|
A
|
38.
|
下列何者非列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A)白居易 (B)曾鞏 (C)柳宗元 (D)王安石。
|
D
|
39.
|
下列「 」中之通同字何者正確? (A)君子不「齒」:恥(師說) (B)「屬」引淒異:囑(水經江水注) (C)「為」情而造文:偽(情采) (D)入乎耳,「箸」乎心:著(勸學)。
|
B
|
40.
|
下列「 」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B)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D)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C
|
41.
|
下列成語,何者不適宜用來形容「本末倒置」? (A)捨本逐末 (B)小學大遺 (C)橫三豎四 (D)逐末忘本。
|
D
|
42.
|
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刻苦勤學」? (A)汗牛充棟 (B)立地書櫥 (C)去蕪取菁 (D)焚膏繼晷(ㄍㄨˇㄟ)。
|
C
|
43.
|
下列有關韓愈之敘述,何者有誤? (A)師說為論說文,選自昌黎先生集 (B)三歲而孤,由長兄會,嫂鄭氏撫育成人 (C)才高敢直言,唐玄宗遣使迎佛骨入宮,曾上書切諫而被貶斥 (D)卒謚文,世稱韓文公。
|
C
|
44.
|
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 (A)不齒/不恥 (B)專攻/專注 (C)不齒/不屑 (D)授業/生徒。
|
D
|
45.
|
以下各句,何者為「回文」?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D)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解析:回文/語文的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好相反的修辭法。例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
C
|
46.
|
甲、老「聃」,音ㄖㄢˇ。 乙、古文經「傳」,音ㄓㄨㄢˋ。 丙、「萇」弘,音ㄓㄤˇ。 丁、李氏子「蟠」,音ㄆㄢ。以上注音錯誤的有: (A)一個 (B)二個 (C)三個 (D)四個。
|
B
|
47.
|
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前」之「乎」字是: (A)語中助詞,無意義 (B)介繫詞,與「於」字同義 (C)動詞,與「呼」字同義 (D)形容詞,與「當」字同義。
|
D
|
48.
|
最早提出「唐、宋八大家」之稱號的人是: (A)宋濂 (B)全祖望 (C)方孝孺 (D)茅坤。
|
C
|
49.
|
就下列成語中,選出錯誤者: (A)不恥相師 (B)小學大遺 (C)不齒下問 (D)不拘於時。
|
D
|
50.
|
請選出既是「人名」又是「書名」的選項: (A)孔子 (B))晏子 (C)中庸 (D)老子。
|
C
|
51.
|
韓愈《師說》一文,以為「聖益聖,愚益愚」的原因何在? (A)智不能及 (B)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C)聖人從師問道,愚者反而恥學於師也 (D)小學而大遺。
|
B
|
52.
|
韓愈以提倡古文為己任,反對駢儷唯美,主張質樸、載道,其後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的人是: (A)歐陽脩 (B)蘇軾 (C)王安石 (D)曾鞏。
|
A
|
53.
|
韓愈提倡古文,主張如何? (A)質樸、文以載道 (B)明道致用 (C)文道兼營 (D)駢儷、唯美。
|
C
|
54.
|
關於「古文運動」之敘述,何者正確? (A)為文力主樸實無華,以「載道」、「明道致用」為宗旨,歐陽修力尊韓文 (B)唐代最早提出古文、反駢文的是韓愈,啟「文以載道」之先聲 (C)唐 宋八大家是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D)古文絕無對偶,又稱散文;駢文講求對偶,故屬於韻文。
|
B
|
55.
|
關於韓愈的敘述,何者正確? (A)才高敢直言,曾上書諫太宗迎佛骨入宮 (B)以繼承儒家道統,發揚聖學為己任 (C)主張以文涵蘊教化,以駢文代替散文 (D)以復古為革命,主張擬古。
|
A
|
56.
|
蘇軾曾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稱譽哪一個人: (A)韓愈 (B)曾鞏 (C)白居易 (D)歐陽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