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47.陶淵明〈桃花源記〉學習評量
2014/09/14 23:29:49瀏覽4976|回應0|推薦12

 

陶淵明〈桃花源記〉學習評量

 

超連繫:陶淵明〈桃花源記〉演義

、注音、國字:

 

1.

「舍」船:                         2.「豁」然開朗:           3.屋舍「儼」然:

 

4.

垂「髫」:                         5.便「要」還家:           6.令人歎「惋」:

 

7.

劉子「驥」:                     8.「繽」紛:                   9.酒「食」:

 

10.

紛「紜」擾攘:               11.「間」隔:                 12.「詣」太守:

 

13.

虛偽繁「瑣」:               14.氣勢「磅」礡:

、摘釋、解釋:

 

1.

便「扶」「向」路:         2.「尋」病終:                3.黃髮垂髫:

 

4.

落英「繽紛」:                 5.不復出「焉」:於此    6.「豁然」開朗:

 

7.

歎「惋」:                         8.「詣」太守:                9.乏人問「津」:渡口,在此指路。

 

10.

桑竹之「屬」:               11.「緣」溪行:              12.「具」答之:

 

13.

「即」郡「下」:           14.折腰:彎腰,比喻屈身事人。15.「設」酒…、作「食」:

、常識填空:

 

1.

「桃花源記」:為              文,選自                      ,是                    詩前的小記,即「詩序」。

 

2.

陶淵明:本名        ,是東晉、劉宋間之人。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作「                     」以明志,是我國第一位                詩人,其文筆                            

 

3.

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寫了出來,將之命名為「桃花源」。此外也有很多人將它寫了出來,例如:老子的小國寡民、舊約的伊甸園、柏拉圖的理想國、摩爾的烏托邦、馬克思的社會彌賽亞。每一個人寫出來的全都是不一樣的景物,可是在基本上是有很多的共通點,最常見到的就是:沒有戰爭,每個人都可以安安穩穩的生活,衣食不缺,沒有違法亂紀情事發生的機會,也就代表人們的思考已經到達沒有心機的地步,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想去做的。

、選擇題:

A

1.

閱讀下文,並推斷「羲皇上人」是比喻何種生活態度?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
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A)恬淡寡欲               (B)熱衷利祿               (C)志濟天下              (D)豪邁不拘

B

2.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在語意上有「已……更何況……」的層次遞進。下列文句,何者也採用類似的表意方式?
(A)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          (D)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A

3.

下列各句何者最能表現內在心靈的寧靜?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飲酒詩〉    (B)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空好音〈杜甫‧蜀相〉
(C)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D)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令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

A

4.

下列作品,何者不是作者在貶謫後抒發感懷之作?
(A)陶淵明〈桃花源記〉    (B)白居易〈琵琶行〉    (C)歐陽脩〈醉翁亭記〉    (D)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B

5.

()「尋向所誌」()「尋病終」。以上() () 之「尋」意思是:
(A)
不久;找尋    (B) 找尋;不久    (C) 皆「找尋」    (D)皆「不久」。

D

6.

〈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文中「絕境」的意思是: (A)絕美的境地      (B)絕佳的境界      (C)絕對的境界      (D)與外界隔絕的境地。

C

7.

〈桃花源記〉中「遂迷不復得路」、「後遂無問津者」二句暗示作者: (A)不問人間世事      (B)歎憧憬難行      (C)心中理想幻滅      (D)人生難逢知己。

A

8.

〈桃花源記〉為文之動機: (A)託言避秦,自闢一理想世界      (B)寫寡民小國生活之悠閒自樂      (C)記武陵漁人之意外發現      (D)懷才不遇,發不平之情志。

B

9.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乃歎惋: 
(A)
已搞不清要追隨什麼時代       (B)不知已經過了那些朝代       (C) 哀悼那些為漢朝,為魏、晉犧牲的人       (D)既不能在漢朝為官,更不必在魏、晉存著任何希望。

B

10.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句 中「屋舍儼然」意謂: 
(A)
建築物聳然而立         (B)房舍整齊的樣子

(C)
建築極為簡陋             (D) 建築房舍林立的樣子。

B

11.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所描述的是什麼樣的社會? (A)偏遠落後      (B)寧靜和諧      (C)熱鬧繁華      (D)自由開放。

D

12.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句中「無問津」,意謂: 
(A)
沒有人來探尋     (B)沒有人指點迷津     (C)沒有人提出疑問     (D)沒有人再尋訪桃花源。

B

13.

「未果,尋病終。」的「尋」字意同於: 
(A)
「尋」聲闇問彈者誰(琵琶行)  (B)「尋」蒙國恩(陳情表) (C) 「尋」尋覓覓 (D)「尋」向所誌。

A

14.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之「惋」解作:
(A)
驚歎      (B)委婉      (C)蜿蜒      (D)讚美。

B

15.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之「具」作何解? (A)具備      (B)詳細      (C)工具      (D)預備

C

16.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意謂:  (A)外人不夠資格知道其中真相       (B)桃花源不可以向外人提及       (C) 隱居避難不易,不希望外人打擾       (D) 桃源落後,不值得開發。

B

17.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乃是作者自明其心志為: (A)不隨世浮沉,欲求一隱居處所      (B)恥於屈身異代,而自闢一理想世界      (C)懷才不遇,不願苟且偷生      (D)不為五斗米折腰,萌田園之志。

A

18.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之「先世」,意同於: (A)祖先      (B)先生      (C)先聖      (D)先嚴。

A

19.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阡陌交通」意謂: (A)田間小路彼此溝通      (B)老死不相往來      (C)道路阻塞,交通不便      (D)山路小徑往來不易

A

20.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句 中「黃髮垂髫」可用那一成語取代?
(A)皓首孺子     (B)蒼顏皓首     (C)童顏鶴髮     (D)頭童齒豁。

B

21.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黃髮」係指: (A)兒童      (B)老人      (C)青年人      (D)壯年人。

D

22.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屬下列何種修辭?
(A)
譬喻      (B)排比      (C)虛構      (D)頂針。

C

23.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句中之「尋」字與下列何句中「尋」字意義相同?
(A)
「尋」聲闇問彈者誰                   (B)室廣八尺,深可四「尋」
 (C)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D)「尋」向所誌。

A

24.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句中「落英繽紛」是形容: 
(A)
落花繁多雜亂       (B)花兒含苞待放       (C)落花滿地       (D)百卉爭妍,春光明媚。

B

25.

「初極狹,纔通人。」是指: (A)任人暢行無阻      (B)僅能容一個人勉強通過      (C)起初狹窄後才知道有人      (D)彼此攙扶才能勉強通過。

B

26.

「便扶向路,處處誌之。」「扶」意謂: (A)摸索      (B)順沿      (C)扶杖      (D)尋訪。

D

27.

「便扶向路,處處誌之。」意謂: (A)便扶著樹向來處回去,且留下記號      (B)便沿著河向前走,並作了記號      (C)便決定留下來做好記號      (D)便順著來時路回去,並處處留下記號。

D

28.

「便扶向路」之「向」,意為: (A)方向      (B)嚮往      (C)歸鄉      (D)先前。

B

29.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句中「便要還家」意謂: 
(A)
任隨到家裡       (B)於是邀請他到家裡       (C)順便回家       (D) 要他有空順便來玩。

B

30.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句 中「要」音義是:  
(A)
ㄧˋㄠ,要求     (B)ㄧㄠ,邀請     (C)ㄧㄠ,索取    (D)ㄧˋㄠ,介詞、是。

C

31.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規往」意謂: (A)探往     (B)循舊路前往     (C)計劃前往     (D)獨自前往。

D

3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句中「向」之字義,同於: (A)低頭「向」暗壁      (B)「向」北風而開襟      (C)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      (D)尋「向」所誌。

B

33.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的意思是:
(A)
沒有說      (B)不用說      (C)不知道      (D)沒人管。

B

34.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句意同於: (A)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B)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C)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D)大隱隱於市。

D

35.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謂其人: (A)乃異邦夷狄      (B)不願與人相爭      (C)不欲求取仕進      (D)與世隔絕已久。

B

36.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意謂: (A)漁人詳述無意中進入桃花源經過      (B)漁人詳述所知道的外界情形      (C)漁人詳述外界所傳桃花源故事      (D)桃花源中人細說當年秦的種種暴政。

C

37.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句中之「焉」字作何解? (A)發語詞,無義      (B)表疑問之詞      (C)代名詞,代表此桃花源絕境      (D)句末助詞。

A

38.

「復行數百步,豁然開朗。」句 中「豁然」意謂:
(A)
開敞貌   (B)寬大貌   (C) 突兀貌   (D) 繁盛貌。

A

39.

「復前行,欲窮其林。」意謂:
(A)
再往前走,想走完這片桃花林一探究竟        (B)再往前走,想一覽明媚風光
(C)
又往前走,就是樹林盡頭                                (D)再往前走,終於覓得桃花林。

A

40.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句中之「黃髮垂髫」屬於何種修辭?
(A)
借代      (B)對偶      (C)排比      (D)譬喻。

A

41.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意謂: (A)老人小孩都愉快自得      (B)老人具有小孩般的赤子心      (C)含飴弄孫老人滿意      (D)老人小孩相依為命。

D

42.

「遂迷不復得路,後遂無間津者」二句暗示著作者:
(A)
對人生發出浩歎    (B)千古少知音   (C) 感慨世途崎嶇   (D)理想的幻滅。

D

43.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忘路之遠近」意謂: (A)忘記走了多久的時間      (B)忘記了路的方位      (C)忘了到底是遠還是近      (D)忘了走了多少路程。

C

44.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句中「遠近」二字用法與下列何者相同? 
(A)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B)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C)陟罰臧否,不宣「異同」 (D)「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註:「遠近」為偏義複詞。(A)「異同」為偏義複詞,只有「異」義。)

B

45.

下列「 」中詞語之解釋何者錯誤? (A)鳳毛麟角:比喻稀罕而珍貴的人事物      (B)烏鳥私情:指男女親密纏綿的感情      (C)雞犬相聞:指土地狹小,比鄰而居      (D)雁行有序:比喻朝中百官班次井然有序。

D

46.

下列「 」內的通同字,何者有誤?
(A)
便「舍」船,從口入/同「捨」   (B)便「要」還家/通「邀」
(C)
便扶「向」路/通「嚮」               (D)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同「恍惚」

D

47.

下列各文句的修辭,何者正確?
(A)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錯綜                                 (B)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示現
(C)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層遞 (D)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借代。
【註:
(A)層遞 (B)飛白 (C)頂真 (D)借代】

C

48.

下列各文句的敘述,何者有誤?
 (A)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說明桃花源與外界隔絕甚久之情景   (B)「便扶向路,處處誌之」,作者有重訪桃花源之計   (C)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代表同一個時代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意為風景宜人,安閒和諧。

B

49.

下列各組,何者意義兩兩相同?
 (A)
便「要」還家/斬草「要」除根    (B)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淒淒不似「向」前聲    (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予作文以記之    (D)便「舍」船,從口入/屋「舍」儼然。?

C

50.

下列成語何者沒有錯別字? (A)心有旁騖      (B)壑然開朗      (C)軒然大波      (D)按步就班。

A

51.

下列成語解釋,何者有誤?  (A)便扶向路/於是跟他一起上路 (B)五斗之米/喻微薄之祿 (C) 無人問津/沒有人再問起 (D)欣然規往/很高興的計畫前往。

D

52.

下列有關陶淵明的敘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田園詩人      (B)曾任彭澤縣令      (C)好讀書,不求甚解      (D)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

D

53.

下列何者是屬於田園詩人?()岑參;()陶淵明;()王維;();李白;()孟浩然。選出正確答案:
(A) 甲乙丙     (B)乙丙丁     (C) 丙丁戊     (D)乙丙戊。

C

54.

下列關於〈桃花源記〉文句的詮釋,何者正確?  (A)「晉 太元中武陵人」,表示此事親耳所聞,有時地為憑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是神仙洞府約寫照       (C)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寫的是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理想世界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寫他們的孤陋寡聞。

B

55.

田園詩人之宗是: (A)謝靈運      (B)陶淵明      (C)孟浩然      (D)王維。

A

56.

由「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二句 ,可知桃花源之居民: 
(A)
質樸好客    (B)幼稚無知    (C)童叟無欺    (D)平易近人。

C

57.

有關《桃花源》記的敘述,何者正確? (A)是一篇記述桃花源的遊記    (B)蓋真有其事    (C) 篇中提出具體時代、地點,旨在增加作品的真實性    (D)乃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而自闢一自由安樂之社會,以寄其意。

B

58.

有關「記」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老殘遊記》與《永州八記》均為山水遊記 (B)《桃花源記》編列桃花源詩前,一若其序 (C) 《岳陽樓記》寫景勝於抒情,為記敘文之正格 (D)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全祖望《梅花嶺記》都是遊記。

B

59.

有關陶潛的敘述,下列那一項是錯誤的? 
(A)
田園詩人    (B)解音律,每酒適,輒撫弄其無弦琴以寄意    (C) 好讀書,不求甚解    (D)號五先生。

D

60.

桃花源記中言「後遂無間津者」原因是:
(A)
此為仙境,非凡人所能及         (B)桃花源中人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
年代久遠,事過境遷                (D)實為陶淵明自闢的烏托邦理想社會。

B

61.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謂: 
(A)
託言避秦                                  (B)不知人世間的朝代更迭變易

(C)
桃花源中居民孤陋無知         (D)桃花源中居民漠視事實。

C

62.

陶淵明: (A) 出任彭澤令凡八十餘日,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賦桃花源記以見志    (B)妙解音律,詩文辭藻優美    (C) 所為詩恬淡真醇,以田園詩著稱    (D) 晚年好佛道,隱逸山林,賦詩為樂,故有隱逸詩人之譽。

D

63.

陶淵明〈桃花源記〉,下列敘述何者為是? (A)〈桃花源記〉以淳美之筆寫真實之事      (B)南陽劉子驥實無此人      (C)以駢文寫成      (D)乃〈桃花源詩〉之序文。

C

64.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虛構的「桃花源」是什麼樣的世界? (A)紛紜擾攘,爾虞我詐      (B)同心同德,勵精圖治      (C)井然有序,豐足自得      (D)仙樂飄飄,悠遊自在。

C

65.

就下列成語選出有錯誤者:
(A)
無人問津     (B)落英繽紛     (C)世外桃園     (D)高風亮節。

C

66.

請選出異義的詞語: (A)未果、未遂      (B)問訊、探聽      (C)無人問津、門庭若市      (D)皓首孺子、傴僂提攜。

B

67.

選出對偶句: (A)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C)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D)詣太守,說如此。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1722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