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48.曹丕《典論‧論文》學習評量
2014/09/17 00:21:25瀏覽4758|回應0|推薦15

 

曹丕《典論‧論文》學習評量

 

超連繫:曹丕《典論‧論文》演義

、注音、國字:

 

1.

審己以「度」人:                     2.人多不「強」力:                    3.能「屬」文:

 

4.

敝「帚」自珍:                         5.「掾」屬:                                6.應「瑒」:

 

7.

「驥騄」:                                 8.漏「卮」:                                9.蔡「邕」:

 

10.

免於斯「累」:                       11.「槐」賦:                              12.今之「雋」也:

 

13.

儔:                                           14.「闇」於自見:                      15.銘「誄」:

 

16.

「翰」墨:                               17.「懾」於飢寒:                      18.「羑」里:

 

19.

蔡伯「喈」:                           20.未能「稱」是:                       21.「檄」文: 

 

22.

東漢陳留「圉」人:               23.「見」意於篇籍:                   24.「鮮」能備善:

、摘釋、解釋:

 

1.

「體氣」高妙:                         2.不以「隱約」而弗「務」:     3.能「屬文」:

 

4.

善於自見:                                 5.不「自見」之患:                     6.審己度人:

 

7.

時有「齊氣」:指文氣….        8.未能「稱是」:                         9.未能「持論」:

 

10.

理不勝辭:                               11.文以「氣」為主:指作家的   12.巧拙有「素」:               

 

13.

寄身於「翰墨」:                   14.不以康樂而「加思」:           15.與萬物「遷化」:

 

16.

節奏同「檢」:                       17.向聲背實:                               18.免於斯「累」:

 

19.

「見」意於篇籍:                   20.富貴則「流」於逸樂:           21.「懾」於飢寒:

 

22.

「懼」乎時之過已:恐懼       23.粲之「匹」也:                       24.「里」語:

 

25.

不託「飛馳」之勢:           26.西伯「幽」而演《易》:       27.闇於自見:

 

28.

二者必至之「常期」:           29.不能以「移」子弟:               30.不可力「強」而致:

 

31.

今之「雋」也:                       32.不以康樂而「加」思:           33.人多不「強力」:

 

34.

「仰」「齊足」而並馳:恃。喻不相上下的才學。

、填充:

 

1.

常人貴遠賤近,(     ),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答案】向聲背實。詩賦欲麗。

 

2.

《典論‧論文》中以為:文章風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文氣。文氣或(   )或濁,則與作者(    )有關,無法勉強。【答案】清。情性。

 

3.

請依序寫出各小題中缺空處,讀音皆為「ㄐㄧㄢˋ」的字。
(1)闇於自(  )(2)(  )步如飛。(3)(  )不容髮。(4)(  )越本分。(5)(  )拔弩張。(6)(  )往知來。【答案】(1)見。(2)健。(3)間。(4)僭。(5)劍。(6)鑑。【解析】(2)健/康強;有力。健步如飛/形容走路穩健而快速。(3)間/空隙;縫隙。間不容髮/間隔極微,容不下一根髮絲;比喻形勢非常危險。(4)僭/踰越職權或本分。(6)鑑/明察。鑑往知來/審察過去的事情,而推知未來的情勢。

、選擇題:

C

1.

下列文句「相」字的用法,何者與「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的「相」字相同?
(A)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B)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C)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    (D)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A

2.

「……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句中的「是」字,與下列何者同義? (A)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廉恥〉)
(B)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李斯〈諫逐客書〉
)
(C)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歸去來辭〉
)
(D)
唯利「是」圖。【解析】(A)此;這。(B)然則;那麼;如此一來。(C)對的;與「非」相對。(D)助詞;用來形成倒裝句。

C

3.

「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與下列哪一組語辭恰成對比?
(A)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B)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C)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

D

4.

「下列詞語解釋,何者有誤?  (A)「昆仲」與「友于」均指兄弟    (B)「飛馳」與「權貴」同指顯達   (C)「毛血」與「體貌」是指精神與身體    (D)「隱約」與「隱逸」是指困窮不得志。【解析】(D)隱約,困窮;隱逸,隱居的人。

B

5.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隱約」意謂:
(A)
昏暗不明貌   (B)窮困不得志  (C)違背原有之約定   (D)隱藏才能。

A

6.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句中「約」字意同於:
(A)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B)以「約」失之者鮮矣
(C)
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D)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C

7.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此句意在表達何種心意?
(A)
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         (B)不因窮阨而苟活,也不因飽暖而思淫慾
(C)
不以窮達而改變心志                 (D)身在江湖,心懷魏闕。

B

8.

「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句中「飛馳之勢」意謂: 
(A)
顯赫的功績         (B)權貴的勢力         (C)上天的賜福         (D)皇帝的賜福。

A

9.

「不假良史之辭」的「假」字意同於: 
(A)
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
(B)
「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也(史記.管晏列傳)     (C)願為「假」王便(史記.淮陰侯列傳)        (D)狐「假」虎威。

A

10.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句中「見」字的讀音與下列何者相同? (A)斯不自「見」之患也      (B)「見」意於篇籍      (C)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D)高祖發怒,「見」於辭色【解析】(B)通「現」,音ㄒㄧㄢˋ。出現;顯現;表現。(C)通「現」,音ㄒㄧㄢˋ。出現;顯現;表現。(D)通「現」,音ㄒㄧㄢˋ。出現;顯現;表現。

A

11.

「夫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由下列何組文句可以說明?
(A)
古之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B)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      (C)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D

12.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句中「理不勝辭」意謂: 
(A)
理富而辭貧         (B)理屈而辭窮         (C)理直而辭拙         (D)理乏而辭繁。

D

13.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句中「氣之清濁有體」意謂: 
(A)
文之工拙,以養氣為主,無關功力       (B)文章以氣勢為主,自然之氣有清濁,故文氣亦有清濁       (C)文章之風格與氣勢剛柔各有差異     (D)作者之才氣、天分由於天賦而有高低之別不同。

B

14.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上文旨在說明: (A)文體各有所宜      (B)作者才性各有所偏      (C)論文應持之態度      (D)父兄不能教導子弟為文。

C

15.

「文本同而未異。」句中「末異」意謂: 
(A)
作者見解不同          (B)風格有異

(C)
表現形式各異          (D)文之基本道理相同,而價值則不一。

D

16.

「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其中「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意謂: (A)文人互相尊重      (B)文人相互輕視      (C)才智之士,為文都能盡善      (D)文章體裁不一,很少有人能全部擅長。

A

17.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一句由下列何組文句可以證明? (A)古之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B)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      (C)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C

18.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忽然與萬物遷化」意謂: (A)感歎生不逢時      (B)飄泊於天地之間      (C)轉瞬與萬物同朽      (D)大難臨頭,不知所措。

B

19.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曹丕這段話反映他當時的心情是: (A)相信彭殤同壽,死生如一      (B)唯恐一事無成,與草木同朽      (C)但求生於憂患,不要死於安樂      (D)獨恨人生得意未盡歡,徒使金樽空對月。

B

20.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是在感嘆: 
(A)
時光流逝,瞬息萬變            (B)歲不我與,老大無成

(C)
年邁體衰,無能為力            (D)隨物浮沈,馬齒徒增。

A

21.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乃因:
(A)
時光易逝     (B)哀吾生之須臾    (C)痛知音之難遇    (D)恨長才之未展。

A

22.

「有關曹丕與《典論‧論文》的敘述,何者有誤? 
(A)
《典論》之內容大多談文學理論,成於曹丕為太子時

(B)
主張文以氣為主,認為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C)
我國文學一向與經史混淆,至《論文》出,始予文學以獨立之生命

(D)
《論文》一文,批評文人相輕之通病,而於文體、風格、才性,及著述之重要,均有精闢之論列。

A

23.

「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此用音樂為譬,說明了何種道理?
(A)人之才性各有所偏,不能勉強         (B)個人技巧有別,無法傳授
(C)
天生資質不同,難以改變                 (D)個人情況不同,成就亦有差異。

C

24.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意謂古之聖賢:  (A)隨遇而安,無入而不自得        (B)際遇各有不同
(C)
不因窮達而移其創作之志        (D)文章技巧與風格,非抄襲而致。

D

25.

「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免於斯累」意謂:
(A)
不會有自見己短的毛病                 (B)免除了關說的麻煩
(C)
免除了下筆不能自休的毛病         (D)不會有不自見己短的過失。

D

26.

「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審己以度人」意謂: 
(A)
審察自己,寬容別人   (B)審察自己,猜度別人   (C)反省自己,臆測別人   (D)先認清自己,再衡量別人。

A

27.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意謂:
(A)
為學廣博無遺漏,不抄襲摹仿他人        (B)博學多聞,為文情意真切
(C)
讀書手不釋卷,為文情感真摯                (D)為學求真求實,不矯揉造作。

A

28.

「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意謂: 
(A)
自恃其才,互不相讓       (B)馳騁文壇,相互標榜

(C)
視闊步,目中無人           (D)天馬行空,無所羈絆。

A

29.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意謂文王、周公: (A)創作之心志,不因窮通而更改      (B)見意於篇籍,一則明顯,一則隱晦      (C)寄身於翰墨,不因失意而不為,也不因得志而多加省思      (D)演《易》制禮,所處時代明暗有別,而目標並無二致。

C

30.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寓意: 
(A)
下筆不能自休           (B)才氣橫溢,不可扼抑

(C)
人常善於自見           (D)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A

31.

「徐幹時有齊氣。」句中「齊氣」意指:
(A)
文氣舒緩       (B)氣勢平穩       (C)文氣恢宏       (D)同等的名氣。

D

32.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闇於自見」之意與下列何者近似? (A)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B)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C)不能持論,理不勝辭      (D)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C

33.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句中「向聲背實」意謂: 
(A)
聞風嚮往,不知所從        (B)向慕虛榮,不顧事實

(C)
崇尚虛名,背棄實學        (D)景仰聲譽,違反真理。

B

34.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伯仲之間」意謂:
(A)
相去甚遠         (B)相差無幾         (C)情同手足         (D)患難之交

A

35.

「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其中「自騁驥騄於千里」是什麼意思?
(A)
自恃才華甚高      (B)有恃無恐      (C)不相上下      (D)我行我素。
【解析】
(A)頗為自我重視(自恃/自以為有所仗恃)(B)有所依仗,而毫不害怕。 (D)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不管別人的看法和批評。

B

36.

「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其中哪一句話有「詩文出於自創」的意思?
(A)
於學無所遺      (B)於辭無所假      (C)騁驥騄於千里      (D)仰齊足而並馳。

C

37.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二者是指:
(A)
文章、經國      (B)文章、不朽      (C)年壽、榮樂      (D)年壽、文章。

D

38.

下列「 」內的字音義,何者完全正確? ()「鮮」能備善/ㄒㄧˇㄢ,少;()能「屬」文/ㄕˇㄨ,連綴;()審己「度」人/ㄉㄨˋㄛ,衡量;()力「強」而致/ㄑㄧˇㄤ,勉也。選出正確的答案: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    (C)甲乙丁     (D)甲丙丁。

C

39.

下列「 」內的字詞之語意,何者相同? 
(A)
「夫人善於自見」、「斯不自見之患也」、「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三「自見」

(B)
「不以隱約而弗務」、「遂營目前之務」,二「務」字

(C)
「不假良史之辭」、「於辭無所假」,二「假」字

(D)
「由度雖均」、「君子審己以度人」,「度」字。

D

40.

下列「 」內的字義,何者有誤?  (A)下筆不能自「休」/止        (B)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當      (C)君子審己以「度」人/量度       (D)不以康樂而「加」思/增加。

C

41.

下列「 」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B)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C)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仁者,不可久處「約」     (D)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解析】(A)忖度:法也。(B)專心努力去做;事也。(C)窮困。(D)連綴也;託也。

B

42.

下列「 」內的字義,何者兩兩相同?  (A)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B)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致」昆山之玉      (C)闇於自見,謂己為「賢」/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光陰/貧賤「則」懾於飢寒。【解析】(A)漏也;贈送。(B)獲也。(C)高明:才能。(D)故:就。

C

43.

下列「 」內的詞語解釋,何者有誤?
(A)
節奏「同檢」/同樣法度                   (B)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文辭
(C)
不以「隱約」而弗務/忽隱忽現       (D)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喻賤物。

C

44.

下列「 」內的詞語解釋,何者有誤?  (A)遷化/死亡        (B)人多不「強力」/勤勉努力      (C)徐幹有「齊氣」/氣勢平穩       (D)「仰齊足」而並馳/昂首齊步。

D

45.

下列人物何者不屬於建安七子? (A)孔融、陳琳      (B)王粲、應瑒      (C)阮瑀、劉楨      (D)曹丕、曹植。

B

46.

下列各文句,何者屬於「錯綜」之修辭?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正確的答案是: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丙丁。

A

47.

下列各組,何者不是對句?
(A)
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    (B)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C)
日月逝於上/禮貌衰於下        (D)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C

48.

下列各詞語,那一組並非同義詞?
(A)
遷化/物化       (B)飛馳/顯貴       (C)隱約/簡約       (D)篇籍/佔畢。

D

49.

下列有關建安七子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公幹長於五言詩,曹丕評他和而不壯      (B)孔璋長於章表書記,但不能持論      (C)皆為漢獻帝 建安時代作家,其中孔融曾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D)偉長擅長辭賦,而語氣舒緩,著有《中論》。

D

50.

下列何者不在建安七子之列?
(A)王粲、徐幹       (B)陳琳、阮瑀       (C)應瑒、劉楨       (D)曹丕、楊修。

A

51.

下列何者的修辭手法為排比兼映襯?
(A)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B)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C)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D)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解析】
(A)「隱約」與「康樂」相對。(B)僅是「排比」。(C)僅是「排比」。(D)僅是「映襯」。

C

52.

下列何者的修辭筆法,與其他三者不同? (A)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B)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      (C)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解析】(A)(B)(D)皆為「錯綜」修辭。

C

53.

下列何者屬於同義詞?()向聲背實/逆情干譽;()貴遠賤近/貴古賤今;()本同末異/天壤之別;()伯仲之間/旗鼓相當;()寄身翰墨/見意篇籍。正確的答案是:
(A)
甲乙丙丁       (B)甲乙丙戊       (C)甲乙丁戊       (D)甲乙丙丁戊。

C

54.

下列作品,年代最早的一篇是?
(A)
〈岳陽樓記〉      (B)〈桃花源記〉      (C)《典論‧論文》      (D)〈正氣歌并序〉
【解析】
(A)北宋。(B)東晉。(C)三國()(D)南宋末、元初。

A

55.

下列音義,何者錯誤?
(A)
審己以「度」人/ㄉˋㄨ,思考忖度          (B)「見」意於篇籍/ㄒㄧˋㄢ,表現
(C)
今之「雋」也/ㄐㄩˋㄣ,同「俊」,出色       (D)揚班「儔」也/ㄔˊㄡ,類。

C

56.

下列關於曹丕之敘述,何者正確? (A)字子建      (B)曹操死後,篡晉,國號魏,改元黃初      (C)在帝位時曾下令編纂過《皇覽》      (D)今存《典論》一書,但其中一篇〈自敘〉已亡佚。【解析】(A)字子桓。(B)曹操死後,篡漢。 (D)《典論》一書中,僅存〈論文〉、〈自敘〉,其餘已亡佚。

B

57.

以下「 」中的字,何者為動詞? (A)「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B)而固「小」之      (C)不託「飛馳」之勢      (D)免於斯「累」。

D

58.

以下何者為同義詞?
(A)
寄身翰墨/宦途顯達            (B)闇於自見/不見己長
(C)
伯仲之間/天壤之別            (D)理不勝辭/不能持論。

C

59.

甲、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乙、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丙、舉酒屬客(蘇軾〈赤壁賦〉)。丁、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請問以上各句中的「屬」字意義: (A)甲乙同      (B)全部相同      (C)全部相異      (D)乙丙同。【解析】甲、連綴。乙、隸屬(ㄕㄨˇ)。丙、勸請(ㄓㄨˇ)。丁、通「囑」(ㄓㄨˇ)。囑咐;請託。

D

60.

在以下哪本書中可以找到曹丕的作品?
(A)
《史記》      (B)《戰國策》      (C)《楚辭》      (D)《昭明文選》。

C

61.

在曹丕《典論‧論文》中,何者在言建安七子自恃其才,互不相讓?
(A)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B)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C)
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D)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C

62.

我國文學批評之祖為何?  (A)王國維/人間詞話    (B)劉勰/文心雕龍     (C)曹丕/典論‧論文    (D)鍾嶸/詩品。

D

63.

曹丕《典論‧論文》一文中,認為文學批評者必須具有什麼態度? (A)於辭無所假      (B)仰齊足而並馳      (C)見意於篇籍      (D)審己以度人。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1729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