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李開元著,2013,臺北:聯經)──下
2015/02/11 05:00:00瀏覽395|回應0|推薦4

  第三,我特別留意書中提到,韓信將《孫子兵法》視為自己的人生哲學這件事。因此,書中關於兵法、用兵的對話等,我會特別註記,閱讀之後,獲益良多。

  首先,是關於《孫子‧火攻篇》,直接節錄內容如下,作為個人未來再次閱讀本文的回憶:

  《孫子‧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戰,不合於利而止。」意思是說,君不可因一時的怨忿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的憤怒而貿然作戰。合於國家利益就開戰,不合於國家利益就停戰。簡短的話語,將正確行動的原則講得清清楚楚。重大的行動,不能受情緒的左右,怨憤時的衝動,最是大忌。決定動與不動的根本,在於前瞻性的算計,合於利益就行動,不合於利益就停止。(引自本書第33-34頁)

  《孫子‧火攻篇》接著道:「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君慎之,良將警之,以安國全軍之道也。」意思是說,惱怒後可以重新歡喜,怨忿後可以重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說,君一定要對此慎重,將帥一定要對此警惕。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道理,就在這裡。補充的說明,一步一步精算得深入明白。喜怒哀樂的情緒,可以失而復得,國破身死的存亡,決然是一去不回。兩相比較之下,熟輕熟重,熟是皮毛,熟是根本,斷然是一目了然。(引自本書第34頁)

  看了這兩段話,想想自己過去的待人處世,時常受到情緒的影響做決定,或者改變原來的決定,但結果不是以失敗收場,就是辛苦完成。《孫子兵法》告訴我,做決定或改變決定,評估的標準或考量的因素絕對不包括情緒。

  再者,從情緒本身來說,生氣之後,可以重新高興,而非生氣之後,未來只能生氣,不能高興;但因情緒而做決定或改變決定的結果來看,個人的決定可能讓事情失敗收場,或讓情況更糟,然如果身為將帥或一國之主,因情緒而發動戰爭,導致軍隊或人民的死亡,甚至國家滅亡,是無法讓人民重新再活過來,或讓國家再次新生。因此,兩相比較之下,情緒絕對不是做決策時該考量的一個因素,它的重要性程度渺小到可以忽略。

  其次,熟讀兵法,甚至以它為人生哲學,還不足以讓韓信每次都打勝仗,重要的是:準備工作是否做足,之後才依照準備工作的狀況,選擇用兵之法。例如韓信開闢北方戰場,發動對魏國戰爭之前,使用間諜詳細打探魏軍內部的情況,特別是針對魏軍每個將領的特色,做好不同的戰略戰術計畫,等到魏軍主帥選定,軍隊開拔,韓信已決定該次戰爭的作戰計畫,這場未開打的戰爭,成敗勝負已定。

  又如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後,亟思如何返回由三秦固守的關中。其中,雍王章邯為沙場宿將,最難對付。因此,當劉邦前往漢中,燒毀一段棧道,以表示不回關中的心意時,章邯看在眼裡,知道這是用兵之詭詐。後來,韓信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統領漢軍,為重返關中,整軍備戰,不僅詳細打探三秦的狀況,也故意依照《孫子兵法》中所說的:封鎖漢中與關中的所有通道以及人員的出入,亦即完全斷絕與關中的往來。最後,以「明出子午,暗渡陳倉」之戰略,騙過章邯,成功反攻關中,一舉擊敗三秦,取得楚漢相爭的初步戰果。

  最後,韓信怎麼用兵法。歷史現場是北部戰場,韓信對趙軍,一樣是直接節錄內容如下,作為個人未來再次閱讀本文的回憶:

  綿蔓水背水之戰,漢軍大勝。戰後,漢軍清理戰場,統計戰果,按照軍法的規定論功行賞。韓信遵照當初的約定,大擺酒肉盛宴,犒勞全軍將士。酒席筵上,部將們舉杯慶賀勝利,一邊開懷痛飲,一邊敘說戰況,開戰之初心中打鼓不安的幾位將領,不約而同的起身禮拜韓信說:「賴將軍神機妙算,致使我軍大獲全勝。不過,有一事臣等至今弄不明白,還望將軍教示。兵法上說,安營布陣,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左邊臨水。這次作戰,將軍反而命令臣等背水列陣,還說:『擊破趙軍後大宴聚餐。』當時,臣等心裡實在是不敢信服。然而,結果竟然是因此獲勝,這究竟是什麼戰術?」(引自本書第183頁)

  韓信難得一笑,回答說:「這是兵法上有的戰術,只是君沒有注意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這次我所統領的軍隊,並非由我一手訓練和調教出來,指揮這樣的軍隊作戰,類似於所謂的驅趕市街平民作戰,在這種情況下,非得將士兵們置之於死地,讓他們人人為自己的生存而死戰不可。如果按照兵法常規,將他們安置在安全而有退路的地方,戰況一旦不利,勢必動搖逃走,怎麼還可以用來取得作戰的勝利呢?」(引自本書第183頁)

  兵法上雖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是戰法之一,但不是任何情況都可以使用此種戰法。以韓信對趙軍之戰來說,在開戰之前,韓信除了知曉自己漢軍的狀況之外,也已摸透趙軍內部狀況,包括陳餘等將領的個性、參與過的戰役等資料,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因此,要漢軍「背水列陣」,使用「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之戰法,韓信只要確認兩件事:其一,只知兵法外表,不知兵法精神[1]的儒者陳餘將軍,是否會在漢軍渡過綿蔓水時,予以攻擊;其二,漢軍實力是否夠強,讓背水之戰能夠發揮拼死作戰的精神。

  韓信從掌握的資料分析,在趙軍方面,陳餘將軍視所率領的趙軍為仁義之師,不用奇計詐謀,因此若看到漢軍渡水求戰,不僅不會中途發動攻擊,而是等漢軍全數渡水之後,再求一舉全殲,另外,也會以為漢軍主帥韓信不過爾爾,而產生輕敵之心。在漢軍方面,自己所統領的漢軍,實力雖強,但畢竟非自己訓練出來的,雙方的信任感不高,若列陣留退路,一有風吹草動,即可能軍心動搖,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審時度勢,最後決定「背水列陣」,一舉攻破趙軍。

  總之,視《孫子兵法》為人生哲學的韓信,其人生目標所追求的統領「多多益善」的軍隊,已如其所願,且彭城大戰之後,所開闢的北部戰場,亦全戰全勝,將人生哲學發揮到淋漓盡致。

  讀完李開元先生所寫的「秦楚漢三部曲」,前兩部讓我填補秦漢歷史的缺漏與失真,而這本書讓我再次檢討過去的自己,思考未來的人生,獲益甚多。

  推薦給大家。

 



[1] 歷史上,這種將領讓軍隊損失慘重,例如失守街亭的馬謖、長平之戰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餘萬趙兵的趙括。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l121488&aid=2046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