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憲法時刻」的療癒力
2016/03/01 21:26:08瀏覽999|回應0|推薦1

……如果制定新根本大法的過程治癒了我的國家,那麼它也一併消除我自己深層的內在分歧。

多麼動人的一席話,出自為南非起草新憲法的大法官薩克斯〈Albie Sachs 也是首屆「唐獎」得主〉固然台灣的一頁過去不若南非種族隔離那般創痛,但我們歷經威權與戒嚴,人民對國家前景的想像分崩離析,台灣近年病得不輕。直到歷史偶然開啟一扇窗,台灣在九合一選舉後,執政黨朱主席拋出憲改議題,民進黨也以召開國是會議、憲政會議相呼應,修憲頓時成為熱門議題。憲法時刻真的近了?歷史機緣下萬事具備,重點是不要再虛晃一招,淪為政黨間的利益交換或語言遊戲。

承認吧,這些年,台灣病了,中國強勢崛起,台灣益發看不見未來的出路,加上每逢選舉的撕裂,整個國家如同患上難癒的痼疾。而這種種病灶,與憲法增修條文的疊床架屋、以及人民對這套根本大法的疏離頗有關連。眾人皆知的包括內閣制與總統制界定不明、監察院考試院的位置不清,致使政府機關互相掣肘,政治人物平白多出操弄空間,至於現行法中明顯違憲的條文(包括「集會遊行法」等惡法在內)更讓國民集體認知失調。

事實上,一部理想憲法,先於一個理想國家。台灣在這個歷史窗口,若把握時機,修出一部理路清楚、飽含進步價值的憲法,確有它的療癒作用!其中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若能夠由下而上蔚為風潮,將勾喚出每位國民的樂觀心態。在利空消息不斷的台灣島,那是沛沛然的正面能量。

重點在怎麼讓修憲成為全民參與、全民想像的活動?「自己的憲法自己修」或是平實的口號,人們反求諸己,終於有機會重新議定自己與國家的契約;而這「議約」過程又回過頭更讓人覺知,憲法不是封存殿堂之上,它跟每個人的關係可以如此親近、如此緊密(注)。

目前,修憲號角響起,公民團體動了起來,紛紛組成聯盟。有的仿效「市長,給問嗎」, 廣徵「憲改清單」。目的正是喚起人民的關注。民眾聽聞號角,對憲法產生興趣,就代表不再虛無,找回了對理想社會的熱忱。

公民團體召喚,加上一點好運氣,說不定…..也促使兩大黨跳脫政治算計,在憲政議題上不只和解,而且以人權與公義的許諾互相加碼。歷史機緣之下,政治人物的參與,有時候是借力使力、有時候是弄假成真,可倚恃地是太陽花運動後的社會情勢,人們相信改變的必然。正面能量勃發,奇蹟也成為可能。

想想看,這修憲過程將拓展出的多少想像空間?繪製出多少理想藍圖?憲法中不合時宜的篇章應該改(譬如降低修憲門檻、下修參政年齡)但凡性別、世代、族群、環境永續、以及經濟權與社會權等與人權公義相關的條款都應載明入憲,台灣是多元國家,對原住民「國中國」的主張尤應正視與尊重。若能夠朝野協力,修出一部表現進步價值的憲法,其他國家將對台灣充滿敬意,這份尊榮感也將強化國人對普世價值的自我期許。

「我只要能康復,我的國家也將會康復,」這是南非大法官薩克斯當年遇襲後的句子,套用它吧,如果我們憲法有機會康復,我們國家也將走出傷痕與自棄,恢復康健與尊嚴。

 

(注)人們可以著力的地方很多,舉例來說,修成一部平民憲法,文字寫得淺白易懂,「永矢咸遵」改作「人人遵守」,對憲法原則,生活中就更能夠應用援引。

 (原刊於2015年2月聯合報 名人堂)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ping&aid=4852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