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01 19:18:05瀏覽4055|回應8|推薦152 | |
繼《漁人碼頭》 我們乘著海風、在「淡水暮色」伴隨下,返航回到淡水渡輪碼頭,沿岸店家已點亮燈火,而天邊仍閃著斑爛餘暉,時間似乎不允許我們再悠遊淡水「金三角」的第三角。 我會如此安排,一來是因為淡水老街已是大家都熟透的熱門景點,即使我不帶二姥來、她們平常也都會跟朋友自己來玩。二來是淡水鎮的古蹟景點比較多,真的要參觀也得花上一整天,況且探訪古蹟也一向不是她們的菜。因此,在這裡我只準備帶他們去吃頓比較特別的晚餐。 ↓「淡水暮色」的後戲依然精彩,情侶們在堤防上攜手漫步、盡情享受這超時的浪漫 ↓光波與水波的交響曲 ↓落日的迴光返照? ↓空氣中混雜飄散著魚丸、鐵蛋、蝦捲等熟悉的氣味,當人潮逐漸掩蓋海潮聲,我們已經穿越過那條連結渡船頭與老街的巷道 ↓由老街(中正路)德裕魚丸店旁轉進小巷內、接著一段石階往上走 ↓山路的盡頭有一大宅院,在進門前回頭眺望,淡水老街與左岸八里盡在眼底 院內矗立著一棟亮麗的紅磚洋樓,庭園內已被規劃成露天咖啡座,現場正進行著音樂實演、洋溢著十九世紀的懷舊浪漫氣氛。 這就是由著名古蹟建築「達觀樓」 所變身而成庭園餐廳的『淡水紅樓』。 ↓『淡水紅樓』不同於當時其他外國人建的磚造洋樓,其外觀牆面及二樓內牆運用不同形狀的清水紅磚砌成,特殊的建築風格,以及揉合中國及異國風情的氛圍,讓20世紀初許多政商名流喜歡齊聚淡水紅樓,在此遠眺淡水 『淡水紅樓』建於西元1899年,是本地經營船頭行的富商李怡和建於清末的宅第。其建材多從中國引進,有別於其他外國人建的磚造洋樓,在建築上運用北投出產的唭哩岸石做為一樓內牆,二樓內牆及外觀牆面則運用不同形狀的清水紅磚做變化,是同時期洋樓建築所少見,然而李怡和並未在此久住,1913年兩艘滿載貨物的自家船隻在淡水河口對撞沉沒,家道驟然中落,李家遂將紅樓售予秀才詩人洪以南(亦為當年淡水街長),洪以南為艋舺名門之後,他的祖父洪騰雲即為捐建台北考棚而獲賜「急功好義」石坊的人。洪以南為人風流儒雅、文采洋溢,一時間文人雅士,政商名流齊聚 淡水紅樓,由於在此展望淡水,東起關渡西至出海口視野遼闊,洪氏將它命名「達觀樓」 。往昔不少淡水港及街景都由此拍攝。 1927年洪以南逝世,其後人遷居台北,見證淡水港盛衰的淡水紅樓也沉寂了數十寒暑,1999年三月經由專家考證修復,於西元2000年再現百年前原貌,為近年古蹟再利用的範例。並於2001年榮獲文建會頒贈歷史建築百景賞第六名。(轉載自官網淡水紅樓故事) ↓在整體的外牆立面構成上、近似淡水英國領事館的官邸,為全紅磚拱圈與方柱的結構,線腳加上綠釉花瓶(取保佑平安之意)欄杆 ↓三面連續的拱圈迴廊直接成為紅樓的立面表現。上下分開二層,等距分佈的磚拱圈與方柱,加上線腳處理,使得整棟建築散發優雅的氣質 目前一樓闢為淡水紅樓中餐廳,二樓為休憩空間,三樓則開設紅樓咖啡館red3 cafe。 ↓淡水紅樓的正門入口亦為拱圈造型,門內為中式大廳,隔屏在前、後側才設置餐廳,旁側樓梯通到二樓,不同於洋樓置於中央位置的門廳 ↓迴廊景觀亦為建築特色之一,從室內空間望外,拱圈成為景觀剪影的畫框,特別是東側迴廊,正好成為眺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的最好畫面。在近代殖民歷史中,此類型建築物常出現在許多被殖民的港口城市。這種做法主要是為解決亞熱帶地方夏日強烈陽光與多雷雨的氣候問題 淡水紅樓建築的基本構成簡單分為:內圈為開口較少的磚石構造,外圈則是相對輕盈的拱圈構造,塑造出多層次的空間經驗。 ↓紅樓最特別的是一樓餐廳內側的牆面全為唭哩岸石堆砌而成,砌功樸實大方,是同期洋樓建築所少見,而是陽明山系石造民宅建築的地方特色。這種石砌建築,讓人有身處歐洲古堡的氣氛 ↓唭哩岸石牆上的畫、正是紅樓的描繪 可惜我們並非來吃什麼大餐,而是我老婆從Groupon上搶購的優惠餐。 ↓這套【淡水紅樓餐廳四人餐】賣價是999元,感覺雖是一般家常菜色,但風味尚佳、用餐氣氛及服務都優,總結整體來說算是超值,何況我們醉翁之意也不在酒 一樓中餐廳,每逢假日必定高朋滿座,其中外國觀光客亦不在少數,有意者請先預約。 《交通資訊》 ◎步行:出捷運站沿老街走約10~15分鐘,德裕魚丸店旁巷內樓梯往上走。 ◎公車:出捷運站可搭公車 紅26、631 至重建街口站下車。 ◎渡輪:渡船頭往老街直走,德裕魚丸店旁巷內樓梯往上走。
《渡輪資訊》 ◎漁人碼頭/票價40 平日/AM08:00~PM08:00 10至30分一班 ◎八 里/票價18 平日/AM06:15~PM08:00 10至35分一班 相關連結: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