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1/15 21:29:27瀏覽423|回應0|推薦3 | ||||||||||
第一章 緣 起 有人說沉默是金,也有人說,沉默是一面掩護罪惡的牆! 二戰末期,日本軍方在台灣本島各地,陸續興建了十數座戰俘營。 台湾俘虜収容所 http://www.powresearch.jp/jp/archive/camplist/gaichi_index.html#taiwan
<出典>日本国俘虜情報局「俘虜取扱の記録」 台灣戰俘營戰俘死亡率,以金瓜石戰俘營最高,至於營區地點就在金瓜石勸濟堂廣場北下約200公尺的山谷平台。它的前身是日本會社(日本鑛業株式會社的簡稱)為中國藉勞工所搭建的簡陋工寮,由於這些勞工大都來自浙江溫州籍,金瓜石居民以「溫州寮」稱呼。 1942年,日本會社招募民間苦力,於金瓜石「太子賓館」隔溪對面山坡,順著坡勢切階,開闢三塊長形建地,以木料搭建六棟木造工寮,將住在「溫州寮」的勞工,全部遷徙到新工寮居住。空出來的『溫州寮』, 由日本軍方接手改為戰俘居住之地,金瓜石居民則以「啄鼻仔寮」稱呼。以下這張照片右下角六棟長形工寮,就是日本會社新蓋的「溫州寮」。 (圖片鄭春山老師提供,拍攝年代不詳.) 對於這段史實,世居金瓜石數代自許的耆老,個個緘默不言。若不是當地居民口語仍保留啄鼻仔寮/啄鼻仔路/啄鼻仔墓這四個名詞,這段史實才得以在漫長的歲月中苟延殘喘至今。 金瓜石戰俘營遺址(2009.04.15.) 金瓜石戰俘營史實記錄,最早的不是口述方式的記錄,而是讀者文摘於一九八四年一月號,以特稿名義刊登「大慈大悲」,這篇特稿原文作者:加拿大籍戰俘軍醫本恩·惠勒(Ben Wheeler),他是台灣戰俘營戰俘倖存者,曾在金瓜石戰俘營担任軍醫,他將他在營區內耳聞目睹事實,以文字記錄於他的秘密日記內,二戰結束後,惠勒軍醫帶著這本日記離開台灣。以讀者文摘在台灣銷售量,看過「大慈大悲」讀者,以「遍及全省」四字形容並不為過。 2007年8月19日,動手將「大慈大悲」逐字打出,以「黃金山城中的悲情~大慈大悲」為名,貼在奇摩「儍大姐部落格」上,由於文章字數有點長,分做五篇逐日貼出。 文章貼出後,格友回應皆說從未聴人提起這段史實,甚至還有人問我,我這篇記錄是小說還是真的? 為了想進一步瞭解這段史實,曾在勸濟堂廟埕前,向一位世居金瓜石數代的耆老請教,這位耆老回應時,滿臉皆是不悅之色:「這項代誌,已經過去這呢久了,既然過去就讓它過去,何必再提起,現在一切往前看!」看起來耆老對這段史實不是一無所知,而是有意隠瞞不言,既然如此,我也不想自討没趣,日後不再向他請教就是。 有一天,與一位住在水南洞文史工作者聊天,無意中提起這句話,想不到她聴了後,馬上哈哈大笑,接著用大姆指與食指比了一個摳摳,對我說:「没錯!現在一切往$$$看!」看起來不是別人聰明,而是我自己太笨! 當時的我,對金瓜石戰俘營的認知來自「大慈大悲」,只是惠勒軍醫是工作地點是在醫院,戰俘在坑內工作情況,他只是耳聞,並非親眼目睹。直到我將「無言的吶喊」簡體版買到手,對這段史實有了進一步認知。雖然原文作者艾華士已往生,不過,人會死,字不會死!艾華士生前親手所寫的『Banzai, You Bastards!』,仍然在這個世間流傳,並没有被礦山歲月塵埃掩埋。 1942年(昭和17年)11月14日清晨,金瓜石戰俘營第一批戰俘523名,在基隆港口下船後,改搭火車到瑞芳。 孤陋寡聞的我對瑞芳地方史實所知並不多,不過,這次不再以口述記錄為主,先從官方記錄入手,到現場作進一步確認,並拍照為佐證,基本功課做好後,再與口述記錄相互對證。 瑞芳火車站簡介 宜蘭線鐡路於民國6年(1917年)12月開工,自縱貫線之八堵起起,經瑞芳、頂雙溪、大里、直走宜蘭,而達蘇澳。其工程分自南、北兩端敷設。至於宜蘭、蘇澳段,則於民國8年(1919年)三月完成,八堵、瑞芳段,亦於同年五月竣工。 1942年的瑞芳火車站是日式木造站房,出入皆從後站,現為瑞芳~深澳線月台舊售票間。 瑞芳巿區簡介 「日本統治臺灣後,除了現代化裝備外,兩條臺車鐡路瑞芳到金瓜石間的輕便鐡路,使得瑞芳地區間的舊有鐡路重新整建,都以今日的瑞芳車站為中心,使得瑞芳地區的聚落迅速發展。當時有二個不同階段的發展區域:即舊車站的「舊街」與新車站的「新街」。以鐡道為界,北方的逢甲路、瑞芳街一帶是「舊街」,往南到基隆河的菜巿場、明燈路一帶是「新街」。 「舊街」是從龍潭堵地區最早的聚落發展出來的,最初它只是一些茅房或農宅,之後在1910年代時,隨著瑞芳、基隆間的輕便鐡路帶來的便利交通,使得本區逐漸形成兩旁窄而彎又舖設紅磚建築的街道。大正8年(1918)火車站設於龍潭堵,使得鐡路由八堵通達瑞芳,「舊街」因為這些便利的火車條件而日漸繁榮,並當時的侯硐、平溪都以此地為煤炭的集散地,一時之間盛況凌駕柑仔瀨聚落,促使人口大量的增加。 光復後之後,「舊街」一帶是煤礦事業蓬勃發展之地,加上工商業發達之處時當時為農業區,後來因為人口增加,逐漸往南發展到「新街」,於是漸漸設學校、警察局、郵電局、巿場等等。而後,商業的繁榮讓「新街」取代了「舊街」,到如今更是全鎮的商業、金融、行政的中心。」 第一批戰俘有五百多人,他們在瑞芳火車站下車後,曾在後車站 附近停留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發生了什麼事?至今未見有人以口述方式記錄,是刻意隠瞞或是有意遺忘?因年代已久,已無從確認。 從後火車站出口走出來,往前直走(岳王路),在第一個十字路往右轉(逢甲路)後,筆直往前走,經過瑞芳區公所,就是鐡路平交道,過了平交道後,往左轉直走,走到三叉路口往左轉,就是明燈路二段(102公路),從此開始到隔頂都是上坡路,也是這條山徑最高之處。 (逢甲路平交道,2020.0211.)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