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12 15:36:27瀏覽1087|回應0|推薦24 | |
王陽明,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築室會稽陽明洞,故世稱陽明先生。 王陽明先生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覺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識。信步瀏覽,走到一間關房之前,只見房門口貼了一張封條,左右觀看,好像曾經住過。王陽明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請知客師父打開關房瞧個究竟,知客師父連忙道歉說: “對不起!這間關房是我們一位老祖師五十年前圓寂的地方,裡面供奉著他的全身舍利,他老人家遺囑交待不可以開啟,請您原諒,千萬開不得。” “既然房子設有門窗,那裡有永遠不能打開的道理?今天無論如何請您慈悲開下來看看!” 由於王陽明一再請求,知客師父礙於情面無法違抗,只好萬分為難的打開房門,讓王陽明進去。昏黃的夕照裡,只見一位圓寂的老和尚亙古如昔地端坐在蒲團上,王陽明一看,咦!怎麼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舉頭看去,牆上還有一首詩,寫道: “五十年後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精靈閉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原來王陽明的前生就是這位坐化的老和尚,昔日自閉門扉,今日還來自啟,為後世子孫留下一點證明。王陽明為了紀念這件事,曾經在金山寺留下詩句: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陽水底天;閑依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這個故事在我還沒修道之前就看過,彼時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隨著歲月及經歷的增長,發現過去所讀的許多儒家思想都跟道家不謀而合。許多有名的儒家其實都是修道之士。儒道佛本是一家,三教經書言何事,專言調合一點心。 記得讀過一首詩:人非人,花非花,霧非霧。當時一直不明白意境。到了研讀道經才知原來人的原靈是花木,所以人不是人,花也不是花,因為人就是花木的化身。 很多古詩,深藏無數道家及佛家的密語。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無涯,太多的人事不是在我們有限的知識,就可窺知一二,人在世上真是太渺小,有時萬物萬事皆可為師,比我們所讀的書本更受用。所以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個人都聽過這樣的話。地藏經的第一品把天外天,三十二天的境界介紹的很詳細,所以天空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天而已,天空之外還有天。人外還有人,原來不是指還有人比我們更有才能的人,以道家而言是指真人,有言真人不漏相,漏相非真人。以佛家而言就是【金剛不壞身】,王陽明的故事應證了,前世今世輪迴的事實,也告訴大家佛法的真實義。 這一則小故事,三十幾年前就看過,【開門猶是閉門人】,這句話的震撼一直深深的印在腦海,到如今不曾隨歲月時光而流逝,記憶依舊鮮明,只是感受不同,領悟不同。這個小故事,對我來說有很深的啟示,一個未曾遺忘的故事,無論歷經多久,對我來說都一樣的受用無窮。掛網時時自我細細品嘗回味也跟大家共享,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希望它也能帶給其他人一些不同的人生體驗。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