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上宜蘭的一百個理由----帶學童進劇場看戲/李幸娟
2009/11/26 13:53:49瀏覽638|回應0|推薦2

帶學童進劇場看戲/李幸娟

黃大魚兒童劇團經理

第四屈「悅聽文學」的活動才剛落幕,來不及向插刀相助的作家們道謝,就淹沒在眼看著又要遲到的廿八期《九彎十八拐》文學雙月刊編務;正陷入算計頁碼頁數的苦海,還是得抽空清醒著腦袋帶領「黃春明的鄉土劇」劇本編撰;左手的電話推敲著要帶羅東所有國小的學童進劇場看戲,右手的插播裡直說要邀請黃春明的劇團到南部的災區巡迴義演……。
這個紊亂的場景,發生在不久前的二○○九年十月底十一月初,宜蘭演藝廳正上方的黃大魚兒童劇團辦公室,三頭六臂都不夠的是大作家的小助理。
這一年黃春明七十又五,前一年的三月,才帶著宜蘭的子弟兵(通稱大小魚兒)進軍臺北國家戲劇院的大舞臺,花白了髮的老作家也粉墨登場,帶著濃濃的鄉音,生動地扮演自己筆下子孫繞膝的鄉間老農;不久後,真實人生裡黃春明也有了當阿公的初體驗,現今「公齡」未周睟,每週來去宜蘭臺北含飴弄孫,動不動就嚷說自己老了,要躲起來寫傳世的小說。嘴巴這麼說,心裡也真有幾分歲月不饒人的焦慮,只是,眼前這一片好不容易開花結實、向榮有望的苗圃,如何收山?
黃大魚兒童劇團,一個說來特異的劇團,一九九三年創立於臺北都會。成軍以來演的都是團長黃春明寫的劇本;別人家的兒童劇都是大人演給小孩看,只有黃春明的兒童劇會有很多學童演員擔綱演出,因為春明團長堅持要讓孩子們有多一些的機會,可以近距離的親近戲劇這門多元融合的藝術。動員稚齡演員規模最大的莫過於《我不要當國王了》,每場都徵選五六十位當地幼稚園的小小孩客串劇中的小小兵,演到那裡就徵選到那裡。這劇碼三次製作,演出近三十場,動員的娃娃兵一千多名;後來黃大魚演出時,偶爾還會有小觀眾跑來相認,說他也有演過黃大魚的戲。
一九九八年由於黃老師的工作重心移轉,黃大魚開始在宜蘭招訓大小魚兒,二○○○年輔訓成立國內第一個由青少年為演出主體的「宜蘭縣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校園劇團成軍不易,儘管團員年年換新、校內協力師資青黃不接,都是持續做戲的難題,但是,再不久少年劇團就要慶祝十週年的演出了。這是系出魚門,成績斐然的第一個子團,在這裡接受劇場啟蒙的少年魚兒數百隻,看過他們演出的大小觀眾,少說也有好幾萬個人次。
二○○二年底,黃大魚正式遷址宜蘭縣,校園劇團演出的輔導是初期的重心,二○○六年「礁溪國小兒童劇團」接續、二○○七年「羅東鎮藝想世界兒童劇團」成軍、二○○八年暑期「宜蘭家扶兒童故事劇團」設立、二○○九年以羅東公正國小為主體的演出開排……。指導校園劇團,尤其是國小學童演出,必然是大大的增加排演困難度,但這些年的實做和展現的成果,深切的驗證了春明團長的執著,這也是為什麼資深的魚兒們願意在黃老師的領軍下,不辭辛勞的在不同校園間奔波的使命所在。
二○○三年,在宜蘭的黃大魚開始籌備製戲,在團長黃春明「做中學」的的耳提面命之下,在地深耕的黃大魚培育諸多蘭陽青年實地參與戲劇製作和演出的細部過程。每次的演出,都拉長製作排練期,由經驗豐富的老魚兒,帶領從不同社群或校園招訓來的菜鳥魚兒,從幕前到幕後一起分工,並協力製作臺上臺下的所有的演出製作物,舊帶新、做中學,以培育新一批全功能的戲劇生力軍為標的。
二○○四年與日本技術合作並赴日公演後,黃大魚展開另一波在蘭地深耕的行動──「把劇場帶進校園」。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進劇場看戲,那麼我們就把劇場直接搬進校園,尤其是偏遠的鄉鎮,讓偏鄉的孩子在學校可以接受好的兒童劇的洗禮。二○○五年《小駝背》、二○○六年《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在很多宜蘭人和在地團體的支持和資助下,黃大魚前進數十所校園和社區劇場,嘉惠數千學子,可以不用花錢也不用出遠門就能欣賞黃春明的好戲。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同國小松羅分校的演出,那是一個寒流到來,有點飄雨的日子,學校沒有禮堂或大教室,劇組直接在穿堂搭景演出,幕前幕後的演員加工作人員三十幾個人,而臺前一字排開席地而坐的蘿葡頭有廿七顆,那一場的演出臺下的觀眾和臺上的演員一樣的熱絡感動,可以說是黃大魚最最經典的畫面之一。
只是,校園巡演得一家一家的跑,什麼時候才能跑遍宜蘭的每一個校區?
二○○七年推出《我不要當國王了》時,黃大魚在宜蘭演藝廳創下連演八場的歷史紀錄,前四場是售票公演,後四場是公益演出,同樣的在很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之下,黃大魚發起「帶學童進劇場看戲」。當年邀請的是宜蘭縣內百人以下迷你校區的師生,以及所有的特教學生進劇場來看戲。交通真的很不方便的南澳,就拉到有大體育館的南澳高中演出,所有南澳鄉的國中、小學童,還有一些幼稚園的小小孩都來了,有走路的,有搭火車的,有家長老師載來的……,那一天的畫面也是經典。
接著是二○○八年的經典,黃大魚在宜蘭的大小魚兒第一次前進國家最高戲劇殿堂演出,春明團長第一次粉粧登場,擔綱的小主角第一次演出就在國家劇院;還有讓人捏一把冷汗的是:連演四場,場場的內容都不太一樣,因為自編自演的黃阿公會自己加詞改詞,還公然在舞臺上咳嗽。所幸幾個配戲的小孩都算機靈,觀眾應是不曾察覺。
從編年來看,有一段重要的記事遺漏了,那是二○○五年黃大魚兒童劇團發行了一本在地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當然也是春明團長起的頭,號召了另一批老中青少的志工,以推動文學閱讀為目標,介紹古今中外的好文章,黃發行人說:文章沒有新與舊,只有好與壞;什麼是好文章?沒有一定的標準,但那些流傳很久還是被人傳頌的一定有可讀之處,再來就是可以感動人心的作品。
二○○六年《九彎十八拐》生日快樂時,端出了「悅聽文學」的盛宴,帶動「把文學欣賞的感動還給大眾」;由作者、編者和劇團的魚兒們朗讀曾刊載過的文章,邀請讀者和在地的鄉親用耳朵聆聽文學的另一種美好感受。第三屆時,邀請了八組國高中的學生參與演出,會後還辦了座談會。今年第四屆更擴大規模,邀請多位知名的作家親自朗讀自己的作品,為宜蘭的學子和鄉親牽一線文學的良緣。感謝張曉風、簡媜、廖玉蕙、林煥彰、幾米、祝建太(李潼夫人)等幾位老師的慷慨應允,為宜蘭的藝文盛事再添一筆。
如果有人問:那位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已花白的黃春明,近二十年來到底在家鄉宜蘭興了那些風浪?做了那些威福?以上數落的僅止於近年「黃大魚」相關的簡要側記,除了初期的「宜蘭縣本土語言教學編撰」,早前的「吉祥巷工作室」時期、二○○五年一群有心人士因黃春明而發起成立的「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二○○六年以資深魚兒為班底,另創的「九彎十八拐劇團」……,有幸跟隨在側的筆者,歷歷記錄眼簾。
之前常聽人說:宜蘭有個黃春明真好。今天,就讓小助理加句「心內話」吧:宜蘭有個黃春明,還有一群群跟隨著黃春明一起打拚的大小魚兒,真好。
等到有一天,小助理老得夠資格「落拓縱酒、弔古訪友」時,會記得重回這個留下許多印記的縣城,追悼在這個城市還不是那麼人文薈萃、藝文鼎盛的年代,曾經和一批又一批不計得失、因成就別人而心喜的大小魚兒併肩,跟隨著大師黃春明的腳步,一起用青春為這個縣城塗抹藝文的繽紛華采。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hing&aid=353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