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7 動力藝術 ( Art Cinétique )
2007/09/11 19:13:53瀏覽6719|回應0|推薦0
動力藝術 ( Art Cinétique )


字義 : 動力 [ cinétique ],希臘文 kinesis,具有物理性的 「運動」之意,因此,過去是被界定在物理、化學方面有關運動的現象。歐普 ( Op Art ) 為 Optical Art (視覺藝術) 之簡語。而一般定義是:凡根基於具運動性質的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皆稱之動力藝術。

背景與簡史 : 1920年在賈柏 (N. GABO 1890~1977) 和佩弗斯納 (A. PEVSNER 1886~1962)的 「實踐主義宣言」(Manifeste réaliste)中,提出關於造形藝術的一種新元素:動力節奏(Rythmes cinétiques)揭示將物體運動的時間因素納入藝術的表現,同年Gabo在一項展覽中命名為「動力雕塑」(Sculpture cinétique)。1964年10月,由美國時代雜誌 ( Time Magazine ) 主編對一些較具動力意味作品 (如亞伯斯 J. ALBERS這位首創者) 所賦予。 動力藝術先歷經開拓者摩侯利 納吉 ( Laszlo MOHOLY-NAGY ) 的實驗探討,再到大戰前,俄國構成主義的重要成員 : 賈柏和佩弗斯納兄弟以具有動力造型之雕塑的承繼。
發展到了1954年,瓦沙雷利成為在法國的奠基人,1955年在他的「黃色宣言」裏,揭示人工美感將取代自然美感的觀念,而受瓦沙雷利的「技巧融入作品的躍動中」 之影響,六名法國藝術家於1960年組成 「視覺藝術研究團體」(G.R.A.V.)。同年,「龐」館文化中心主席于勒東(P. Hulten)對這類藝術命名為「動力藝術」( Art Cinétique )。緊接著,編年出版的藝術用語正式出現「動力藝術」一詞。
在60年代眾所注目的是科學、技術的新發明,人類首度將人送上太空,速度與運動成為人們喜悅與狂熱的追求目標。國際藝術的交流藉由威尼斯雙年展(創於1895年)、聖保羅雙年展(創於1951年)、還有巴黎雙年展(創於1959年)後,動力藝術漸發展為國際性的藝術活動。
1965年巴黎知名畫廊 Denise René 與 「視覺藝術研究團體」合作辦了兩次重要的歐普藝術展覽於巴黎 ―「運動」 ( Le mouvement ),另一在紐約 ― 「感應眼」(The Responsive Eye),而打下歐普藝術發展的關鍵。因此,歐普是同時發展於大西洋的兩岸。


代表的藝術家:
法國 ─
*瓦沙雷利 (Victor Vasarely, 1908-1997)
*勒 派克 (Julio Le Parc, 1928- )
*史登 (Joël Stein, 1926- )
*德瓦森 (Jean Dewasne, 1921- )
*莫雷 (François Morellet, 1926- )
*修弗 (Nicolas Schoeffer, 1912- ?)
*依瓦拉 (Jean-Pierre Yvaral, 1934- )
*阿格曼 (Yaacov Agam, 1928- )
*卡羅斯(Ninos Calos, )
*波托(Marta Boto, )
*德馬寇 (Hugo Rodolfo Demarco, 1932- )
*索托 (Raphael Soto, 1923 - )
*庫茲迪耶茲 (Carlos Cruz-Diez, 1923- )
義大利 ─
*扥馬賽羅 (L. Tomasello, 1915- )
* T群(Gruppo T)米蘭,1959
* Enne群 (或稱「N群」,Grouppo Enne),Padoue,1960-1964 ─ (見相關資料「自1945年以降當代藝術之浪潮、運動與團體」)
德國 ─
*馬可 (Heinz Mack, 1931- )
* Otto Piene 創立「零群」(Groupe Zero, 1957-1960)─(見相關資料「自1945年以降當代藝術之浪潮、運動與團體」)

英國 ─
*萊莉 (Bridget Riley, 1931- )
荷蘭 ─
*史庫豪凡 (Jan Schoonhoven, 1914- )
南斯拉夫 ─
*皮塞傑 (Ivan Picelj, 1924- )

其他 ─
*彭斯 (Larry POONS, 1937- )
*阿納斯基威治( Richard ANUSZKIEWICZ, 1930-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921&aid=12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