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讀經淺得(54)「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實際生活中得
2008/04/03 09:38:36瀏覽4928|回應0|推薦0

金剛經讀經淺得(54「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實際生活中得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须菩提與佛陀的對談,說明一般人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誤解是多麼的容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文解義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一般人讀金剛經,一開始就將须菩提的問話,「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領會為「善男子、善女人,發了一成佛的大願,有了一個成佛的心(依外修而有所得的心),於是整本金剛經就無法向他們開啟。這裡須菩提對「一切眾生與佛陀一樣,自性本自具足」這個觀念,再請佛陀予以確定。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迦牟尼說:須菩提,你說的對,「無上正等正覺」不須外修本自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在佛本生的故事中,釋迦牟尼的前世善慧行者遇然燈佛授記,歷十萬劫成佛,號「釋迦牟尼」。善慧行者十萬劫中,在各道中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在生活中被鍛鍊,真如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是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實際生活中得,而不是經由持咒、誦經、拜懺、禪坐、觀想、念佛而得。因為生命的特性是在實際生活中點點滴滴被模成。因此佛陀曾說過強良禪與真實禪的區別,故曰: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告訴須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眾生皆具,故曰是法平等。「覺」對有形事物的覺知,譬如對溫度的察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法的察覺,「無情說法,天地默默不盡千言萬語」;對自己過錯的察覺,「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這些都是相同的「覺」,故曰無有上下。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這裡所說的「一切眾生自性本自具足」,如同佛陀悟道之時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一樣的。這裡的意思是說,我們的覺性與佛陀的覺性,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只不過程度有差異,佛陀是圓滿的覺,所以才能諸法如義(宜)。我們的覺卻如一根小蠟燭,所以只能稱「始覺」。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佛陀在這裡告訴我們,圓覺的成就,是用本自具足的「」(在覺中即無所住;不住我、人、眾生、壽者),對所有的人、事、物,「感受、領悟、覺醒」作出最恰當的反應,達到「諸法如義(宜)」的地步,假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我們面對的人、事、物,都是我們練習生命展現的材料與對象,並無善惡、淨垢、好惡之分。順境是增上緣,逆境是逆增上緣,不論順逆皆是增上。所以佛陀說: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敬請延伸閱讀:真實禪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74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