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哥本哈根會議後我們如何調適?
2010/03/07 17:17:02瀏覽583|回應0|推薦2

    一路搭機到了哥本哈根機場,走出機場大廈,與一排各色各樣的會議代表們一同坐上COP15公車開往哥本哈根會議「悲樂中心Bella Center」會場,在寒冷冗長耗時又擁擠的隊伍中終於完成了繁雜的註冊手續,雖然不到下午四點,哥城天色卻已黑沈,正在搔首跖躅要如何趕赴旅館,快點卸下兩肩已扛不動的行李時,忽然傳來親切的呼喚聲:Can I offer you a free ride? Really free, are you sure? Yes, it’s free. Of course, I’d love to be a free rider, thank you. 一路搭白車(free ride)的感覺好,就如同各國氣候談判的代表們努力為各自國家搶搭白車般的避開減量(mitigation)責任,更不願付出應付的調適(adaptation)費用一般,我想畢竟這是人性啊!何況我們都是氣候的囚徒(prisoner)。載我的司機是一位負責的丹麥年輕單親父親,他來到悲樂中心電動車推廣展覽會場打工貼補家用,晚上還要去接放學的小孩,這台電動車性能不錯,挪威與丹麥聯合製造以氫燃料混合電力使用,安靜無聲亦不排放溫室氣體,可惜造價昂貴,未來它也許是北歐交通邁向碳中和目標的一個重要工具,我們聊著聊著就一路摸黑找到了我的海角機場旅館。

歷年來氣候談判的全球相關利益集團有美國為首的傘型國家集團、中國為首的77開發中國家集團、歐盟集團、島嶼國家聯盟、石油輸出組織集團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集團。在多方博奕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1) 的氣氛籠罩下,哥本哈根會議最後終究還是由人性自私與自利的驅動力成功地戰勝扭轉了原本想要達成利他共存增進全球共同利益之趨勢,這是一個命定中的歸宿,也是哈定教授昭告的我們「共同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2),在多方博奕下強而有力的吸引子(attractor(3)是角隅解(corner solution)而不是內部解(interior solution),曲終人散後,中、美、印、巴等囚徒又各自回到自己的牢籠,其實就算這次哥本哈根談判能達成內部解(一個全球有效且具拘束力的氣候協議),也將會是個不穩定的均衡,因為在人性自私自利的驅動力下隨時都會有囚徒演出越獄風雲,破獄而出。

中、美、印、巴等國秘密達成的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毀掉了自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 map)以來原先廣被世人與IPCC所期盼的全球有效氣候協議框架,政治上中、美雖仍然高喊維持地球增溫不超過2℃,但其訂下的所有協定條款與作法都與之背道而馳,減量無心也就罷了,更糟的是連準備賠償與協助受氣候變遷衝擊危害最深且最少開發程度的國家之減量與調適的資金與技術,都吝於付出,這個秘密協定昭示了地球將已無法避免加劇的氣候變遷衝擊危害,未來也很難再有機會重新泡製一個類似如此大規模的哥本哈跟會議,減量多少或減量與否已無關地球暖化的向上趨勢,到頭來我們終究要回應大地之母蓋亞(Gaia(4)的教訓,很諷刺地,這個教訓就在哥本哈根會議結束時瞬即展開,突如其來的歐、亞、北美遍地的超級大風雪使氣溫急降,北半球各國嚴寒災情不斷傳出,而南半球的澳洲又野火燎原熱浪一波接著一波,世人也慢慢體認到氣候變遷衝擊的危害是不分國家、地域與人種的,雖然程度有所差別,但不會都集中在島嶼或低度開發中國家,高度的已開發國家也一樣在劫難逃。

我們要如何調適承受這種衝擊與改變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生物學家達爾文在19世紀初發現了這個道理,他指出:「面對環境的變化,能存活的,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物種,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物種,而是最能隨環境改變而調適的物種。」(5),達爾文經由歸納分析演繹出:調適是一物種因應調整之過程,經由這個過程物種調整他的結構、功能與行為來改善其面對特定環境存活的機會。20世紀末IPCC科學家們在UNFCCC中也針對氣候變遷的調適將其定義為:調適是一個社會使自己能更佳處理不確定的未來之過程,此過程包括了採取正確的措施經由適當的調整和改變來減少氣候變遷衝擊負面的效果或是利用其所帶來正面效果的機會,調適不僅可應用於短期的氣候變化(climate variability)也同時適用於長期的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

因此,調適是一種過程或程序,人類經由這個過程來面對與處理氣候變遷的結果,其實整個人類的歷史就一直在進行著調適的過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何嘗不是人類面臨氣候變遷的另一次挑戰呢?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以往不同的是現今我們對氣候變遷的本質與潛在衝擊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且已經能將未來的氣候風險納入調適的決策體系之中,但對系統性的調適政策架構與指導原則仍然相當模糊且缺乏。由於氣候變遷調適所面對的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動態演化環境,因此在方法論上無法發展出清楚的既定軌道或既定政策賴以遵循,由於特定的調適措施常施行於各種不同的層級,因此,優良的調適必定是因時因地而制宜的。國家調適政策的程序也應特別強調利害相關團體的參與和動員地方行動以增強全國調適能力的需要。



 


現今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已超過387ppm,而每年我們又以3ppm以上的加速度使其不斷遞增,相信不假時日450ppm的臨界門檻必破,地球平均增溫2C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屆時全球暖化的正迴饋機制(positive feedbacks)例如南北極冰帽融化和凍原與深海甲烷釋出,將全面啟動,此勢必引發不可回復的氣候災難,全球暖化的潛在後果將展現如下:

l       海平面上升

l       降雨型態改變與旱澇頻率與強度的增強導致各地缺水壓力遞增

l       風災的次數頻率與嚴重性增強

l       冰河與永凍層土壤的消失

l       洋流系統的改變或停止

l       增加的突發性洪水或土石流事件

l       疾病擴散型態的改變

l       氣候變異性與天氣系統的潛在改變

l       其他未知的衝擊

以上各種衝擊都將是一場災難的情境,但最令人害怕的不只是這些衝擊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衝擊發生的切確時間、地點與尺度規模的未知,由於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與風險,如何管理風險適應未來的不確定性,便是調適的基本要務。IPCC 將暖化的衝擊按領域別(sector)劃分為:水資源、生態系、糧食、沿岸地區與公共健康五大領域,並分別模擬提出了全球各領域氣候衝擊之程度與有限的調適相關建議。然而調適亦可按照發生的規模與層級分為個人、企業 /span>/社區 /span>/地域、國家與全球規模,IPCC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剛啟動有待未來的發展擴充相關的知識。

無論是按照領域別或地域組織層級來分,氣候變遷調適都是為了要降低氣候衝擊風險危害的脆弱度,提高我們存活的機會,各個領域或地域的調適技術並無一定的標準可言,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動態不斷地演進的氣候體系,而其衝擊將隨領域、地域與時間而異,在這種動態隨時改變的環境下,一層不變的調適行為是無法達成降低脆弱度的目的,也是屬於一種不良的調適(maladaptive practices)。良性的調適是隨時間、地域與環境而改變,因此,週期性的對大氣、自然生態、環境與社經體系的監視、執行檢討既定調適的績效並加以修正是最佳動態調適發展的不二法門。

IPCC在綜合與比較了24個國家與地區(包括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島嶼國家)的調適計畫後,對高脆弱度社區的調適得出了綜合性的結論與建議如下(7),可作為我們調適決策的參考應用:

1.       即刻開始調適

2.       創造能啟動調適的條件將調適與發展相互整合

3.       增加調適的社會知覺與知識,強化國家制度的力量

4.       保護自然資源

5.       提供調適的財務協助

6.       讓利害相關者參與

7.       使用依地點(place-specific)而異的調適策略

聯合國UNDP在其相關報告中也指出(8):一個國家成功的國家級調適策略(National level adaptation planning)係建立在下列四個I的基礎上:

1.       有效規劃調適的訊息與知識(Information for effective planning

2.       氣候不侵的基礎建設 Infrastructure for climate proofing

3.       社會風險管理之保險與削減貧窮 Insurance for social risk manage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4.       災害風險管理制度(Institutions for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已經落幕,氣候變遷的衝擊除了來自國際減量的壓力外,逐漸加劇的氣候變化與氣候極端事件對我國自然環境體系與人為社經體系的衝擊影響也充滿了風險與不確定性,無論我國是否參與減量或未來全球氣候談判是否能達成有效減量協議,未來的氣候變遷衝擊已勢不可免,而氣候變遷衝擊所需的調適因應層面較減量更加深遠與廣闊,從自然生態、環境、人文到社經體系幾乎全部受到影響,它可以是按衝擊領域區分為至少包括水資源、生態系、糧食、沿岸地區與公共健康五大領域,亦可按照發生的規模與層級來區分,從個人、社區到國家社會以致於全球的層級,無論如何區分,調適的各項範圍與縱深都會交互影響,成功的調適可降地氣候變遷衝擊的風險,因此需要進行跨領域的整合性評估與政府各部門間的密切互動與協調合作。這種多元科技整合以及多層級多部門的人力物力的協調合作是一項負挑戰性的艱鉅任務,要能成功就必須要有一個強而有能力的中央領導者,他能獲得全力的支持與授權來熱忱地督導跨部會與跨領域的委員會共同聯合規劃調適政策。地區性與地方性的調適亦需要協調整合,但更需要居民、社區、社會團體、產業以及各級政府以真實伙伴的關係一同合作,如此方能有效整合資源與技術達成最佳的調適效果,有效的伙伴關係與跨部會的協調合作都需要能創造一個能令人積極參與的環境,同時也需要對調適能力構建的重大資源投入,這些需求都是各級政府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刻不容緩的當前要務。

參考資料

1.                   Poundstone, W. (1992) Prisoner's Dilemma Doubleday, NY NY.

2.                   Hardin, G. (1968).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 1243-1248.

3.                  John Milnor (1985). "On the concept of attractor". Communications of Mathematical Physics 99: 177–195.

4.                   Lovelock, James (2007). The Revenge of Gaia: Why the Earth Is Fighting Back — and How We Can Still Save Humanity. Allen Lane. ISBN 0-7139-9914-4.  

5.                  Darwin, Charles (185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1st ed.), London: John Murray

6.                  Lim, Bo, Erika Spanger-Siegfried Ian Burton, Elizabeth Malone, and Saleemul Huq (2005), 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s for Climate Change: Developing Strategies, Policies and Meas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7.                  Leary, N and Adejuwon, J., Barros, V., Burton, I., Kulkami, J., and Lasco, R.,2008,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UNDP.

8.                  Unite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7/2008,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Human solidarity in a divided world”.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ppy&aid=383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