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芝麻事:「I am a Savant」
2015/04/10 11:23:49瀏覽799|回應2|推薦44

 

04/09/2015

向來是很少看電視,尤其是商業電台製作、不合口味的無聊電視節目。天天要早起上班,為五斗米折腰的小職員,晚間新聞後,電視就處於關機、懶人椅上的人兒早就進入渾屯狀態之中;所以新聞過後,正式進入準睡眠時間,從來沒有去捧脫口秀場子的份。

不料,為了要消費掉手機當月的數位,下載幾段youtube來看。看過沈大主持人,訪談老資格藝人方芳女士的節目後,又看到David Letterman的一場訪談show,兩兩相比之下,L先生的主持,在引導來賓暢談的技巧、節目內容、及show的可看性各方面,比沈大主持人聒噪式的訪談,在在都高明太多。 

下面就是David Letterman訪問來賓 Daniel Tammet (應該是2009年的舊聞啦) 的youtube (引起本人注意的,當然是那段「拍、排、俖、派」的對話啦) :

World's greatest math genius. Amazing mathematics prodigy. Maths brain.

     

https://youtu.be/n4Arlam70bI

 

「I am a Savant」好震撼的開場白。甚麼是 savant?

(i)    a person who knows a lot about a particular subject

(ii)   a person who does not have normal intelligence but who has very unusual mental abilities that other people do not have

(iii)  根據維基網 學者症候群: 是指在某種藝術或學術上超乎常人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其天賦有多種不同形式,有演奏樂器、繪畫、記憶、計算及日曆運算能力。10%的自閉症兒童會表現出學者症候群的特徵。

(iv)  網頁 [孤島般的雨人天才--科學人雜誌] 有很詳實的解說與實例

 

由[孤島般的雨人]一文有關「學者症候群的定義」的那一段,具學者症候的有「具有閃電般快速計算能力」,卻「對複雜的數學並沒有什麼了解」,NS對這點有深刻的了解。

早年與老姊在台北的某公寓,分租二房東公寓一間臥室的時光,某朋友來電,閒聊中,給NS另一友人的電話號碼,手中無紙筆,又不好意思放下電話,於是,就重複那七個數字一遍。電話結束後,怎麼也無法回朔出那七個數字。

同在客廳看報的老姊,看NS搔頭的無奈,就順口說出,那從她右耳進左耳出的七位數「謎語」;能右耳進左耳出且能在腦裡留下聲紋軌跡,這本領實在厲害,NS萬萬比不上,甘拜下風。

據NS台大畢業的表妹說,她從來沒搞懂過高中三年的數學,數學到底是在搞甚麼咚咚,她始終是不知。NS大吃了好幾十斤(驚)!! 怎麼有人一點都不懂數學能考上台大? 後來據老姊透漏,表妹的過目、過耳不忘本領又要比老姊高上百倍、千倍。據說,表妹把三年的數學參考書一本本、一頁頁、一條條的數學題目通通背了下來。據表妹說,背了那麼多的數學題,但是問她其中道理她可是一點都不懂、一點都說不出「為什麼」來。現在想想,這是不是也該是savant一例?!

 

Another youtube regarding this Daniel Tammet posted below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know more of him:  

The Boy With The Incredible Brain - Documentary

https://youtu.be/_N7eV7wXm-w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ttlezone&aid=22053576

 回應文章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12 23:55

謝謝長篇大論回應。

我真覺得,如果是人才,考不考試(甚至有沒文憑)都是人才,

不是人才,靠背書過關,考試制度下的假人才,真的騙人。

安家老婆就是一個乖乖背書,聯考前五志願的「高材生」,

後來發現,文學院高材生的歷史地理,根本不及格,脫節得很。

我的自身經驗,學校的科科考試教育實在浪費許多學生的時間,

還不如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學取他們天生賦予該學的東西。

nothing special(littlezone) 於 2015-04-13 01:01 回覆:

長篇大論回應」~ 我這是「職業病」作祟,當過老師的習慣有話必說,一說話就得把話說到底的不長智。(其實,這還多半是本性吧,也因這本性,從小不受父母「關愛」:-p )

考試代表的是能答出問題的「標準答案」的多少、程度的問題。
不代表答題之人的智力、程度、知識的多寡、做事及處事能力、道德的高下、、、

如果以為聯考的高材生,就是「人才」,那是犯了「科舉取材」的遺毒;你與成千成萬的老中們都是武則天的受害者。

有很多事,無法用數字的評量--考試制度--來定論高低、程度,只能說考試制度是判別的很多手段之一(然而,他是各種手段中最公正的是不能否定的事實),美國公、私立的大學入學,有ACT,有SAT等的測驗成績參考,報名表上的身家調查般的資料填寫之外,還要寫上一篇論文,有的還要面試一番、、、能說這種種關卡之後的如願者都是合格、程度適宜的最佳applicant?

再譬如公司取人,由千、萬個履歷表中挑選 (你知道有多少人造假、說謊?),面試,真的是幹才? 懶人、庸才錄用之後佔缺、領薪不做事或幹不了事的,看得多啦~

非常同意「學校的科科考試教育實在浪費許多學生的時間」,這是因為中國人社會的傳統文化,以及前面提過的「考試第一是因為高度競爭的結果」的陰影作祟,學校應有多元的發展,高中是大學學科的準備教育,不想、不能走學術的應該進入術科教育及職校的路線,父母及社會一窩蜂地要子女進明星高中以備進大學是崎型的社會型態,錯的是思想,不是考試這件事。大家要想想如何讓子女「自由自在的學取他們天生賦予該學的東西」這方向走,而不是point finger to考試這碼子事上。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12 01:22

台灣教育,考試第一,1+2=3,2x3=6,背起來100分,簡單。

若問,為何1+2=3,不是1+2=4?恐怕答案空白一片。

nothing special(littlezone) 於 2015-04-12 06:41 回覆:

考試是評量的方法之一,只是,大家 (我說「大家」真的是指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大家)都認定數量的評量是教育成果的反應與顯示罷了。

「考試第一」是因為高度競爭的結果,不是教育品質不良的根本。不能把台灣教育不如你的理想,都歸諸於「考試第一」的現象。

台灣的教育有像我表妹這般數學用背功,背上台大的;也有很多不靠背多分,全憑本事上了台大的。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我高中一位同班同學,三年的數學沒買過一本參考書,全靠老師上課的講解,書本的習題做一做,考試幾乎都是一百分的。真的,我去她家玩過多次,沒見過任何一科的任一本參考書過,也沒見過她死讀書過。考試的成績每一分都是她的實力、本領,是她對知識、學習的了解。

我國中有一位同班同學的學習力更是厲害,物理老師、化學老師在黑板上的複雜的物理、化學題目,解題完後都會問: xx同學,你的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的答案如果跟她的答案不同,百分百還是她的答案才對。你知道,我這位同學國中三年,各科三年的總平均是多少?

99.8

三年的各科各項大考、中考、小考,全部總平均是99.8,要幾乎每次都考到100分,才會總平均99.8。Imaging that。這兩位我的同班同學全是道地的台灣教育出來,不是死讀書的成果。

NS也是台灣教育出來不死讀書的成果,包括安老大(還有很多、很多、、、),也是台灣教育出來不死讀書的成果咧~

我在德州念研究所時,當同班同學拿五十、六十分的考卷,而老師發給我我的分數(一百二十分)讓同學氣憤、訝議: 怎麼這位受人敬重的教授給出這種分數時,教授說she deserves it,同學們只好住嘴,如果沒有考卷傳觀,怎能封得住他們抗議之聲。

考試不是問題。

問題是學習的習慣,社會風氣,文化問題。

我教書(其實現在不教書也一樣)時,常常喜歡反問學生,以便知道他們了解的程度,大部分的學生反應都是: 老師不要問嚜,趕快教下去嚜。學生寧可多做幾道題目,好讓他們回家複習時多背幾道題目,他們還有很多科目、功課要花時間,還要去跑補習班、、、我不常考試,可是我喜歡下課前測驗以便知道學習的效果,可是,學生不喜歡。

Use Your Brain,是我常說的一句話。 不是大家都能facilitate的。

nothing special(littlezone) 於 2015-04-12 07:50 回覆:

為何1+2=3,不是1+2=4?
設若1為自然記數的起始個數,2為1之後的下一位自然記數,3為2之後的下一位自然記數、、、以此類推4、5、6、、、所以,
1=1
2=1+1
3=2+1=1+1+1
4=3+1=2+1+1=1+1+1+1
、、、
therefore,"1+2=3" is not "1+2=4" where 4=3+1=2+1+1=1+1+1+1。QED。

愛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