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19 14:26:41瀏覽1361|回應2|推薦74 | |
在宜蘭的傳統藝術中心,看到這尊布袋戲偶-銀羽風少簡直驚為天人,我發現不是日本的SD娃娃專美於前,我們也超棒. 其實我不認識這銀羽風少的典故,他的行頭可不簡單,之後在維基百科裏的介紹才知道,銀羽風少在霹靂布袋戲劇故事中一出場,便參與邪尊道侵攻殺戮碎島之戰,擊毀碎島停滯在苦境之玄舸副鑑,後更協助妖后,一舉襲殺號天窮得手。 在霹靂兵燹之問鼎天下第九集,太荒神決對上黑衣劍少,雖時辰相剋,但因天時逆轉,銀羽遭到黑衣重創。敗北後取得治紅流邪少之解藥,最後傷中不治身亡。 在中國古籍《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朝宮廷宴會的禮單上就有掌中木偶戲。不過,就現今被人熟悉的傳統布袋戲而言,該戲種起源,一般來說都是來自泉州的一則傳奇故事。 依據台灣戲劇學家呂訴上在其著作《臺灣電影戲劇史》的記載:傳說中國明朝期間,有位屢試不中的秀才梁炳麟,在福建仙游縣九鯉湖一座仙公廟祈求高中後,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寫下「功名歸掌上」後離去。梁秀才醒後非常高興,認為是及第的吉兆,不料當次應試又名落孫山。失落之餘,他開始向鄰居學習懸絲傀儡戲,並發展出直接套在手中的人偶,憑著他的文學修養,出口成章,又能引用各種稗官野史,馬上吸引了許多人來看他的表演,布袋戲從當地開始風行起來. 1960年代之後,台灣發展出了電視布袋戲。於棚內演出的布袋戲戲種,不但於戰後盛行於台灣,造成轟動。演出媒介及場所甚至還延展到1990年代之後的有線電視、錄影帶、電影、光碟及多媒體。 早在1960年代初期,黃海岱漸漸交棒給其子黃俊卿與黃俊雄。其中黃俊雄戲偶、聲光效果與音樂的創新,更讓他成為布袋戲內台戲的翹楚。1970年3月2日,黃俊雄率領的真五洲劇團將本來於戲院上映的內台戲雲洲大儒俠首度於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演出。因音樂新穎,口白典雅,加上劇情緊湊與聲光效果驚人,在爾後四年內連演583集。不但如此,還曾締造全台灣97%的電視超高收視率。1973年政府以推行國語的名義,開始要求布袋戲改為國語配音,1974年6月16日,政府遂以「推行國語」及「妨害農工正常作息」為理由,禁止無線電視台播出雲州大儒俠與所有的電視布袋戲演出. 以閩南或台灣地方性語言來做演出的口白師傅是布袋戱的靈魂人物。在後場的口白師傅包辦了戲中所有人物的對白與念白,也常是布袋戲戲劇中唯一的掛牌主演者。就是因為身繫演出成功與否,類似職業說書人的口白主演者必須具備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音質、不同講話風格甚至不同的地方口音的技巧。就實例上,深受歡迎的口白師傅者還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學造詣和音樂素養,且必須能做到各種不同性格的角色五音分明,加上情緒表達的八聲七情,及其餘基本角色口白等等。就此來看,一位口白師傅最起碼要替28種不同情緒與角色口白配音的本事。布袋戲在特定場詩唸唱或劇中進行中不多見的單口念白,關係著一齣戲的好壞。 (資料來緣: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83%E8%A2%8B%E6%88%B2) 看完介紹又逢真人扮演布袋戲角色踩街表演,再配上轟動一時的音樂,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