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2 11:46:17瀏覽3464|回應3|推薦68 | |
我生長的環境沒有一個是生意人的親友,但是我卻在脫離上班族的身分後,就投進夢想已久的早餐店經營,當時認定大多數的學生與上班族一大早都吃漢堡、三明治、奶茶等等西式早餐,肯定賺錢,所以就開起店了當起老闆娘.. 可笑的是對早餐店的經營是一無所知,卻一股腦任性的捧著錢去加盟,經過公司三天集訓後,接上一家大學飲食街的地點,就趕緊裝璜、進貨並在吉日開張,配上公司策略促銷,果然排山倒海的學生捧場,重要的每天有多多的現金進帳,高興到合不嚨嘴,顧不了一身的疲憊… 直到幾個月下來,開始學會對營業後的帳冊有了思考,對營虧分析與反省改善也做了許多警惕。..連瑣店的就是要使用公司規定食材(漢飽、麵包各種速食肉類、湯類、飲品)但是向公司進貨就是對消費者有保險之保障,固執的我不敢使用外面不知品牌的便宜的食材(雖然很多店家考量成本也會向外進貨),公司貨的價格偏高,個人覺得賺錢的是公司而不是加盟商,我們還要付出其他成本..如調味品(胡椒、醬類)、食用油、包裝袋、竹籤、竹筷冰塊等些都規類成第一種成本,而第二種成本為水、電、瓦斯、店租與外聘時數薪資費,第3種是維修費或更換硬體器材等等雜項開銷..這些花費是佔了所有營業額的2/3..@@ 有一陣子開早餐店當如雨後之春筍般旺盛,根據資料調查:台灣消費者是在外面吃早餐,又以學生及上班族為多;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2000年有一份調查顯示:台灣人的早餐主要早餐用餐類型以西式早餐為主,如三明治及蛋餅及搭配奶茶。衛生署的統計也發現,吃傳統稀飯的人以65歲以上人居多,15-64歲者則佔25-28%,但是13-44歲的人以西式類較多,所以早餐店在那幾年很旺盛,也反應了各年齡曾個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我在2005年開店時正趕上潮流,當蜜月期過後就發現,早餐店沒有盈餘,只有賺到自己的薪水,如果過店內是2個老闆(夫妻)或合資者,那薪水得數字只是初入社會的起薪罷了,96年國稅局規定早餐店盈餘沒過8萬元是免稅的,這數字很精準,細心點看街上的早餐店,每2-3年就換老闆或關門休息,這個店只是讓你有個辛苦付出而且不失業而已,..想賺大錢者不如多觀望。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