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24 15:17:13瀏覽27417|回應20|推薦0 | |
~別忘了留一條路給年輕人走 果暉法師擔任法鼓山方丈後,他原來在文理學院佛學系主任的職務理當是要卸任的。問了該校的人員,果然該校迅速發布了新任佛學系主任的公告,也輾轉知悉該校一波調動的人事內容。雖然之前該校的人事一直有風波,但這次聽起來倒還算中規中矩。 有私立學校法規範以及教育部督考,學校是必須按規程辦事的。至於是否辦出一所不一樣的大學,那是另外要討論的…。 同樣是果暉方丈上任的效應,大家等著在看的是法鼓山僧團的人事調度是怎麼辦的? 有沒有按照規程辦理?有沒有僧事僧斷?是誰在斷?有沒解決問題?後續的效應又如何? 近年從法鼓山僧大入學人數減少,僧團人數減少,文理學院學生老化,法鼓山原有信眾老化、潰散等等幾項指標,可以看出法鼓山這幾年是有不小的危機。 當然,這些困難與台灣社會的老化、少子化、經濟的邊緣化等外在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很多人告訴我,其他的道場、佛學院等也遇到同樣的難題。然而,法鼓山的困題還是有其內部獨特原因的。否則聖嚴師父在世時大家努力打下的基業何至於斯? 談到僧眾的調度,舊方丈下來、新方丈上來,位子是在移動的,肯定是要有人事調動的,但是這個人事問題,在法鼓山早就是歹戲拖棚的爛戲碼了。大家都知道,早年在農禪寺時代的規矩,僧眾接職務基本上就是三年一任,時間到就要換手。那時就有人問為什麼?得到的理由是避免出家人執著其職務,也避免因為職務所產生的種種瓜葛。 後來呢?這項基本原則顯然完全被打破了。熟悉的信眾可以屈指算算這幾位大監院在位子上待了多久?果東方丈做了12年,應該有大監院在果東就任方丈之前後就坐上了位子的,那是多久了?犯罪又犯戒的女眾法師們更是如此!因此,藩鎮割據之說才不脛而走。 據了解,負責的法師也不是毫無改變的意願,否則台南分院的監院法師,高雄紫雲寺的監院法師怎麼被異動了?但其他大分院及法鼓文化的大監院還是沒動啊?原來是動不了吧!? 讀歷史的人會想到,唐朝末年的藩鎮大節度使也是動不了的,他們沒起兵造反就很客氣了,還想動他?至於被動的小節度使,顯然是軟柿子被吃掉了吧。老的不肯動,年輕的出不了頭,風聲傳出去,外面的人就不敢來此出家了。已經在裡面的當然也容易生起出走的念頭。誰想一輩子當小弟、小妹供你們使喚,也順便被欺負呢? 再說說選擇離開僧團法師碰到的待遇吧。不只一位離開的法師向我提過,離開的時候被要求簽書面文件,保證離開後不碰法鼓山的信眾、法鼓山的資源等……。但法鼓山的大法師們不是喜歡說是十方的嗎?怎麼會變成一方的?對離開的僧眾好像割袍斷義一樣呢?! 這麼的摳,讓我想到國民黨早年在台灣經濟困難時期的口號:《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但即便是在那個貧困時代,大家也會互相幫忙混口飯吃,怎會在富裕的時代把資源搶成這樣呢?究其實,現在不是沒有資源,只是把資源當成自己的,不准人家碰,包括要離開的師兄弟在內,通通不准碰。這是標準的山頭主義、子孫廟。這樣的道場,為法的精神還剩多少? 難怪有佛教大德很早就評論說: 現代的台灣佛教界,有的是事業心,缺少古代求法(不是求學)的精神,真參實學的精神。不要說以佛法為中心,以宗派為中心的也沒有了,付法接法,只是形式一番。專精念佛的,多數是在家善友,四方僧制,原不是他們所能知道的。律師,本來難得,有的也只著重過午不食,上廁所換鞋子,提倡每天披一次三衣等,律制的根本大義,似乎很少聽說。 其實,在老農禪寺草創時代,法師和信眾們的確有為佛法打拼的精神。大家胼手胝足努力打拚,少有計較。為佛法、為道場的精神處處可見。只有奉獻、少有拿取。曾有大護法特地到農禪寺的廚房,建議把粗大的菜梗也剪起來吃,省下來的支援寺院,這個事情果燦法師應該記得吧!即便是在那樣的艱困時期,聖嚴師父也只會勸勉大家〝多給少拿〞,決不會說出〝只給不拿〞的。 曾幾何時,法鼓山的某些法師淪落為爭著地盤不放,極盡排外之能事。法鼓山某些所謂的大菩薩(尤其是欲與法鼓山合作納骨塔生意…私心的)卡著位子不放,讓年輕人出不了頭,無路可走。 最近網路流傳著新建農禪寺唯美的宣傳短片,這棟建築對老農禪寺時代毫無留戀。片中當然也只看到風景秀麗、建物美奐,但卻看不到一絲老農禪寺的精神了。因此,對此片我看到的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忘恩負義,尤在其中」。象徵著一個道場奮鬥時代的沒落,也是感恩年代的結束。 過去有句電視廣告--「別忘了留一盞燈給最後回家的人」。 奉勸法鼓山掌權的法師們--「別忘了留一條路給年輕人走,則善莫大焉!」。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