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哪來的親中派?
2010/06/24 00:02:20瀏覽1822|回應0|推薦11

以往,台灣媒體在面對他國政局的人事變動時,「親台」與否,常常是被渲染的一個話題,例如,「親台」的總統、總理、亞太事務主管、國會議員等等。我常常覺得這是很可笑的標籤,反映的是媒體的自我中心、一廂情願,甚至是昧於各國政情。

在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中國媒體上。菅直人就任日本新首相前後,他是否會執行「親華」的外交路線就為部分中國媒體所關注。一度傳出的菅直人就職後將會首訪中國,讓許多人感到興奮,伊藤忠商事最高顧問丹羽宇一郎出任駐華大使、來自台灣的華裔女政治家蓮舫入閣擔任行政革新擔當大臣,都被部分人士解讀成「親華」的訊號,還有資深評論員稱之為「出人意表的親華布局」。

「親華」這樣的字眼,使用在兩國的外交關係中,並不是正面的意涵,它彷彿在說某位他國的官員因為個人感情甚或是私利羈絆,偏離了國家利益本位,對中國過度的親善。換位思考一下,又有哪個中國官員欣然接受「親美派」、「親日派」的封號?

毫無疑問,菅直人與中國交往甚早,在1984年就訪華,還見到了時任全國青聯主席的胡錦濤,他不會是反中的右派,在敏感的歷史問題上也絕不偏頗極端。6月 15日,菅直人在日本參議院表示任內不會參拜靖國神社,正說明了他的穩健立場。不過,領導人的立場與感情固然會對大政方針產生影響,但國家的戰略大局與階段性的策略考量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對於日本民主黨政權來說,他們的確認識到如何面對日益崛起的中國,是日本外交的最重要課題之一。更重要的是,由於美國的對華政策已非單純的遏制中國,而是包含著透過接觸來影響中國,並利用中國來實現美國利益,所以單純的「聯美抗中」並非聰明之計,美國也未必會在所有議題上都與日本站在同一陣線,必要時,日本應採取超越美國的對華接觸策略,就如同當年日中建交還早於美中建交一樣。但即使如此,這也絕非「親華」,而是要強化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力,要利用中國來實現日本利益,比如安全保障和經濟利益。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即使日本想在日美中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首先需要拉開日美的距離),日本有多少籌碼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呢?從普天間基地爭端,我們知道日本的籌碼與迴旋空間是很小的。對繼失敗的鳩山而來掌握日本方向的菅直人,其階段性最優先的外交課題是日美關係,而不是日中問題。

更有趣的是,菅直人曾說的「反對台獨」,也是「親華」的證據,不過可別忘了,他也支持過台灣加入聯合國,並說這和統一並不違背。日本新首相到底是「親華」還是「親台」?

至於丹羽宇一郎的任命案,中國媒體喜歡強調他的中國經歷。其實,丹羽出使中國,並不算太令人意外。日本有名的漫畫《課長島耕作》系列,就曾有日本任命對中國、印度市場有一定了解的女性企業高層出任外務大臣的情節,但這不是因為親華,而是因為經濟利益。

丹羽曾派駐美國9年,所以官房長官仙谷由人稱許他「在對華、對美關係方面擁有龐大的訊息量和人脈」。其實,他的任命案突顯的是日本對華外交上將經濟、而非政治列為首位。透過參與中國崛起,運用巨大的中國市場所能帶來的機會,實現經濟起飛,正是日本領導層的核心關懷之一。

其實,學習外交的第一堂課,應該就是要認識到國際關係中沒有永遠的朋友、永遠的敵人,只有國家利益是永恆的。「親華」也好,「親台」也罷,都是多餘而會遮蔽人們視線的用語。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kage1938&aid=415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