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9 02:13:18瀏覽2444|回應0|推薦5 | |
隨著台灣統獨爭議的提高和兩岸關係的日趨密切,一些台灣媒體與政治人物對香港有了另一種關注,例如報導CEPA與中港經濟一體化下的種種負面現象,突顯一國兩制下,「一國」干預香港那「一制」的種種訊息,目的是為了提醒台灣民眾,台灣存在「香港化」的危機。 評論者和政客所稱的「香港化」,當然是從負面的意涵上來使用的,指的是在經濟上依附中國大陸,政治上出現民主自由的倒退,財閥與政治人物屈從北京旨意,人民失去自主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或能力。目的,則是拿香港當成鏡子,拿來照映台灣的政治社會現實。 我之前在《美麗島電子報》已經寫過文章談「香港化」這個詞,我總覺得只要稍稍觀察與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個用語並不恰當。它過分簡化了香港的局勢,把香港市民當作只能被動接受北京和港府政治決定的消極軟弱的一群。在這樣的視野下,很可能會遺忘了廿多年來,香港市民對六四事件的紀念,忽略了香港市民對政治改革大步前進的渴望,看不到反高鐵等運動所展現的、香港「八十後」一代對社會公義、人民做主的追求。 有趣的是,由於「五區公投運動」,親北京的香港報紙也在負面的意義上使用了「台灣化」這個用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裡,都沒有公投的規定,那香港何來「五區公投」呢? 原來,香港民主派中的社會民主連線和公民黨兩個政黨,為了推動停滯已久的政制改革,發動分別來自香港全部五個選區的五位立法會議員辭職,以「盡快實現真普選(立法會與特首),廢除功能組別(類似職業團體選舉)」為訴求,透過辭職後的補選,訴諸選民支持加快政改,這兩黨就稱這個補選是一種「變相公投」。 但「公投」一詞惹惱了親北京力量,他們說「公社兩黨步陳水扁後塵搞『公投運動』,企圖將香港社會推向『台灣化』,損害香港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違背了市民希望安居樂業的願望」。同時,他們一方面說補選不是公投,又抵制公民應該參加的民主選舉,連特首曾蔭權都宣布不去投票,可說是鬧了民主的大笑話。 「五區公投」是不是好的、對的政治策略,非我所能斷言,但建制派的「公投毒草論」,把「公投」打成「港獨」,把陳水扁等同於台灣,卻是極其荒誕的。 在台灣,有獨派推動公投運動,陳水扁為選舉操弄公投,這都是事實。不過,多數台灣人是從直接民主理念的角度來認識與實踐公投。沒有人會把進行賭場公投的澎湖、舉行核電廠與焚化爐公投的眾多縣市與鄉鎮打成「不愛國」的「亂台」分子,更別說是透過公投要求開設高速公路交流道的台北縣坪林鄉,以及推動反美國牛肉公投的消費者基金會。 建制派說,憲法和基本法並沒有賦予香港特區進行「公投」的權利,公投是違法違憲。我們且不說「法無明文禁止」之事是否可為的問題,也不談當年《基本法》草案第二稿中,也曾有「全體選民投票」的字句,台灣第一次公民投票的案例發生在1990年5月6日的高雄後勁地區,主題是中油能否在該處興建輕油裂解廠,這項投票從來就沒法源依據,也沒得到官方同意,是民眾組織以自己的行動「與中央對抗」。也因為民間力量的推動與實踐,才讓公投一步步地被主流政治所接受,十三年後,台灣終於出現一部《公民投票法》(雖然實在是一部鳥籠公投法)。 香港親北京力量的奇談怪論,只是反映了他們的反民主的假民族主義立場,他們該慶幸的是,台灣人多半不關心香港,否則他們的言行實在有礙於祖國統一大業呀。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