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9/08 00:25:09瀏覽4986|回應9|推薦22 | |
吵了許多天的「內閣小幅改組」,就在由原訂府院黨五人小組拍版的時限前,出現峰迴路轉的大變化,回到劉兆玄八月十九日記者會上所說的「全盤改組」。而劉揆在記者會上一句「再次」向總統請辭,一方面證實了他在八月中旬已經請辭的傳言,一方面讓人感到其堅定辭意並未改變。儘管歷經波折,劉兆玄以辭職負起政治責任,粉碎了戀棧的指控,其展現的風骨仍令人心生敬意。 「馬劉體制」在運作一年四個月後終告結束,顯然並非馬英九本意。從八月下旬起,馬英九和劉兆玄連袂南下勘災,政壇咸認是馬英九強力展現「保劉」意志的大動作。然而,馬英九主導的這項「內閣救災工程」竟未生效,除了民怨沸騰,馬劉兩人民意支持度走低外,劉兆玄的個人意志和國民黨內各種勢力的爭逐運作,應是主要原因,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馬英九權力基礎鬆動的程度。 劉兆玄、邱正雄下,而吳敦義、朱立倫上,「民選菁英內閣」即將取代飽受抨擊的「博士菁英內閣」。一年多來,這個博士內閣全然失效,不但與民意脫離,發言不當,動作遲滯,拙於危機處理與政治溝通,甚至出現若干乖謬的政策作為,更被認為無法因應新時代的新課題。 未來由民選菁英主導的新內閣,或許在政治操作、媒體公關和黨政溝通上較為擅長,但是否真能在施政方面開出亮麗成績單,挽救聲望低落的國民黨政府仍有待觀察。進一步來說,民選政客或許在掌握民意走向和選票得失上有極高的敏感度,但台灣的民主政治至今仍容易流於「民粹政治」,這始終是兩岸和解道路上的一大變數。新內閣在政治運作的能力上有相對長處,但未來是表現為與民眾妥善溝通,爭取社會對兩岸政策的支持,還是展現在遷就一時的民意波動與選票動搖,最後衝擊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值得我們關注。 提到新內閣的兩岸政策展望,陸委會人事是否異動,也備受關注。一年多前,賴幸媛的人事案曾引發黨內外撻伐,一年多來,更不斷傳出賴幸媛或是政策宣導不力,或是無聲無息,沒有作用,或是成為政策絆腳石,至於原本被期待扮演的與綠營溝通角色,也完全未能發揮,陸委會的失效失能成為輿論抨擊的焦點。 對既有專業背景又忠實執行馬政策的賴幸媛來說,這些攻擊應是不盡公平,甚至有馬系立委透露賴幸媛是馬英九最常會面的閣員。此次內閣改組,賴幸媛平衡藍綠的「階段性功能」是否結束,在「保劉」失敗之後,馬英九是否還有餘力保住賴幸媛,阻擋藍營「用自己人」的聲浪,絕對是內閣改組中的一大懸念。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