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離婚的第一原因是外遇,毀滅關係的第一原因是……
2016/04/14 18:11:45瀏覽2015|回應0|推薦22

2015年,臺灣網路媒體DailyView對離婚原因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離婚頭號原因是「外遇」。

推及更廣泛的關係來說,結束關係的方式不只離婚,還包括分手。從我接觸過得來談者中,凡是問我「該不該分手」,或「該不該離婚」的情況,十之八九他們最後即使沒有簽字離婚,也是貌合神離。

仔細推敲,分開是結果,不是原因。那讓愛情失血而死的原因是什麽?總結迄今為止的諮詢經驗,我發現:

愛情最大的殺手不是外遇,而是「猜疑」。

 

 

§ 猜疑是一種不可逆的心理傷害

哲學咨詢師科恩博士(Elliot Cohen)認為人有許多思維上的謬誤,影響我們的生命狀態。

猜疑,符合科恩所說:把事情「嚴重化」(awfulizing)的思維。這種錯誤觀點使人們假想一個討厭的情況,然後把那個討厭的情況帶入到自己和親朋好友身上,導致「最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的想像。[1]

科恩警示我們:「一旦接受這條規則,你就會永無止盡地陷入自我毀滅的情緒中。」

不只現代西方學者這麼說。早在明初,學者陶宗儀於《說郛》中以君臣關係為例,告訴人們:猜疑做為一種錯誤思維,會帶來極為可怕的下場:

 

猜忌天下之亂源也,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

 

這段話本來講的是君臣關係,亦可引申到現代的職場關係。舉例來說,今天如果H公司的董事長懷疑總經理阿呆有二心,可能要奪取他的股權,架空他。董事長百分之百會先下手為強。

相反地,如果阿呆懷疑董事長想炒他魷魚,搶走他該拿到的分成,他會在董事長下手前,搶先一步籠絡其他董事換掉董事長,或者通過出賣機密等方式,搶先維護自己的權益。

更悲哀的是,雙方就算都沒有那個意圖,只要對方起了疑心,通常無論得到的訊息是否屬實,都會選擇先動手,永絕後患。

外遇是具體事件,就像買房子,賣方說賣或不賣,至少你心裡有數。不賣拉倒,可以去買其他的。可猜疑心就像賣方不告訴你答案,而你又偏買不可,那這種一邊等待,一邊揣測對方心意的狀態就會讓人很難受。

今天對伴侶起了疑心,那個疑心就像一顆種子,會在心中發芽。就算你拿個蓋子把它蓋起來,那顆疑心的樹苗還是會日漸長大,直到有天衝破天際。

 

 

§ 黑暗中的那隻手:暗示效應

當美國民眾的焦點放在統大選之際,有個倍受華人矚目的新聞正在發展。華裔警察Peter Liang誤殺非裔男子Akai GurleyAkai Gurley手無寸鐵,但在那個當下,Peter Liang卻認定對方有很大的威脅,造成這起悲劇。最新進展,法官判定Peter Liang五項罪名成立。

2015年,台灣也發生了類似的悲劇,有原住民上山打獵,誤以為抖動的聲響是山豬,結果誤殺了自己的叔公。

曾拿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撞车》(Crash)則不斷過白人、黑人和拉丁美人之間的衝突,突顯種族歧視和偏見的心理效應對人際之間造成的影響。

除了無法忍受被欺騙,主要是人們很難忍受「猜疑」的情緒。你可以回憶一下,當你猜疑另一半可能在和別人約會、接吻、上床……做那些你們曾經做過的所有事。但你又不能證實,那種感覺有多憋屈難受。

好比《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奈何寶玉再怎麼跟黛玉表示他的忠誠,黛玉內心的理性,又怎能敵得過寶玉和寶釵那一幕幕出雙入對的畫面,更何況寶玉還是一位典型的「婦女之友」,[2]給人的想像空間太多了。這些想像空間,充塞著猜疑的根莖。

 

§ 猜疑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事實已經不重要了」。

一旦猜疑的種子灑在心中,那份猜疑的樹根也會吞噬我們內心的信任,所以就算知道對方很老實,那又怎麼樣呢?就算沒有證據,難道就能拔掉已經種在心中的猜疑?

為了讓內心的痛苦得到舒緩,便只好消除造成痛苦的誘發物或情境,才能解脫。而追求解脫的過程,就是結束關係,離婚或分手。

即使為了孩子,或者其他原因繼續在一起,那也只是徒有形式。羅斯福總統和秘書外遇,羅斯福的夫人索性全心投入公益,連羅斯福死掉的時候,她都沒有陪在先生身邊。

行為主義有一套幫助來談者化解恐懼的方法叫「脫敏」(desensitization),通過緩緩增強恐懼物的強度,削弱造成恐懼和恐懼感之間的聯繫。

舉例來說,今天面對一位對貓恐懼的孩子,咨詢師可以和來談者設立一個分級表,從卡通的加菲貓圖片開始,讓孩子熟悉,從中學會放鬆,一步步慢慢過度到具體的、活生生的貓。

毋寧說,即使形式上不分開,當一個人逐漸「習慣」另一半出軌,削弱猜疑帶來的痛苦同時,愛也不復存在。如同萬芳那首歌:《愛,經不起考驗》。這個經不起的考驗,就是猜疑,讓我們癡狂的愛情,最終只剩一片荒涼。
 

 § 猜疑的解藥

猜疑雖然可怕,但我們可以參考科恩提出的解決之道,做為面對猜疑的自我解救良方。他的方法可以濃縮為下列三點:

1.      在苦難中學習堅強,而不是逃避。

2.      轉化對「糟糕」的看法,正是經歷各種破事兒,才能越活越精彩。

3.      讓事實主導,而不是用感覺。

綜合上述三點,不難了解「猜疑有如游向黑暗的想像」,這種想像即使說服我們的理智,卻無法說服我們的情感。這時,我們要做的不是逃避想像(不要去想),而是選擇接受自己的想像。

通過反芻自己的想像,了解自己恐懼的到底是什麼。好比君臣之間相忌,那是因為反手就是殺頭的事,甚至株連九族。

當恐懼增強了猜疑存在的必要性,如同有時我們猜疑枕邊人,卻不猜疑某些朋友,就在於我們對「失去」枕邊人的恐懼遠遠大於其他人,這當中主要的推動力不是負面的情感,反而可能是積極的愛。只是當我們的勇敢與我們的愛不相稱時,恐懼通過猜疑的思想活動,佔據了我們的理性。

猜疑的反面是對愛的索求,特別是「愛的證明」。在這樣的猜疑中,我們失去自己,而科恩要我們在嚴重化的各種想像中「面對自己」。

因為只要我們不要放棄自己,我們就不會失去自己。故越是猜疑讓我們痛苦,我們就越要試著回頭去看「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將心思放在猜疑「他人」的失落。我們才能夠和重要他人去談,我們為什麼害怕,為什麼猜疑。這時,事實才有可能救贖我們,即使是壞消息,我們也能做一個肯定的決斷,而不是因為猜疑的恐懼,做一次消極的放棄。

  


[1] 參閱Elliot Cohen. The New Rational Therapy: Thinking Your Way to Serenity, Success, and Profound Happiness. Jason Aronson, Inc. October 31, 2006.

[2]「婦女之友」是一種男性的人格類型,她真心喜歡女人,崇拜女人,和女人的友情比對男人堅固,但女人最後會發現這個男人無法和任何一個單獨的女人定下來,所以他身邊儘管有很多女人,最終也不會留在他身邊。维多利亚.林恩.施密特:《经典人物原型45种》。參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6。頁106-107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5356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