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心你的大男人主義報應在孩子身上
2016/03/21 09:28:26瀏覽4458|回應0|推薦24

 

近日,一則印度廣告在網上瘋狂轉載,內容描述一位父親看見女兒的丈夫,跟自己過去一樣,把持家的重擔落在妻子身上,自己置身事外,進而回想自己在家庭中的跋扈角色,進而醒悟,開始懂得幫忙妻子做家務。

浪子回頭的橋段,終究免不了事後彌補的遺憾。現實生活中,做為父母,該如何才能樹立孩子的好榜樣,避免孩子有樣學樣,進而學壞,或者把錯誤行為誤以為是正常現象,就成了教育心理學很重要的體察課題。其中一項現代課題,就是如何建構平等的「夫妻權力」(marital power關係。

學者Komter定義「權力」:「權力是一種能力,它所展現的向度不僅在於影響他人,同時也在不受阿人影響或抵抗改變。」

延伸而言,「夫妻權力」為:「夫妻有意識或潛意識地影響對方的情緒、態度、認知或行為的能力」(張育嘉,2008)。

簡單來說,所謂權力就是「我想做什麼,我就能做;當我不想做什麼,我也能拒絕。」

片中不平等的夫妻權力,就在於妻子沒有辦法真正實行她自己的想法,也沒有辦法拒絕丈夫的要求。

 

§ 觀念上的暴力植入不亞於肉體暴力

首先我們定義何謂壞榜樣的「壞」,嚴重的壞可以歸類為「犯罪行為」;其他廣泛的,我們可以說是一種「偏差行為」。

犯罪學家Sutherland認為,人從其親密團體中,學得有關手法與違法的定義,以及規範的意義。犯罪與偏差行為都跟所有行為一樣,都是經由學習得來。

學習的意涵,學派學者Akers1985)表示:「大多數偏差行為有關的學習,乃經由社會性的互動與交流而來,他人的出現、言語、行為、反應等等都使得增強變為可能,也提供了增強的情境」。

由於孩子學習的內容是廣泛的,不只是父母說的話,還包括無意識的舉動。尤其當偏差的訊息或價值強度,高於守法的傳統訊息和價值強度,就會對犯罪行為產生影響。

舉例來說,當一位父親不自覺的流露出「有錢能夠擺平一切」、「今天我負擔家庭的經濟收入,凡是吃我用我的人都得聽我的」,這類價值觀若體現為具體行為,讓孩子看見持這類觀點的父親佔據不平等的優勢,他對社會良善的概念,如「夫妻之間的敬愛」、「兩性平等」等概念就會動搖。

可見最可怕的影響不是孩子知道父母的價值觀是錯的,進而排斥。可怕的是將錯誤的價值觀以為是對的,並奉行不已。

 

 

§ 家庭風暴總會往外刮

過去我們往往將家庭的不良影響,著重在家庭暴力,像是兒童受到虐待,但我們卻忽視了錯誤價值觀的植入,同樣會帶給兒童致命的影響。

錯誤的價值觀會讓孩子未來在擇偶和處理自己的關係時,不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力需要伸張,還以為是自己心智不夠堅強,或是能力不足,導致無法實踐自己從小被建構的家庭角色:一位理當對另一半低聲下氣、負責伺候丈夫的妻子。

其結果就如我們在影片中看見的,當父親面對自己的女兒受丈夫頤指氣,卻絲毫不以為意。

也許某些人夫會認為,只要妻子沒有抱怨,又有什麼問題。然而,家庭教育一環扣一環,每個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非但會影響自己和妻子,還會影響孩子,增加未來成為家庭,以及社會負擔的機會。

從教育的「社會學習論」來看,研究顯示若父母經常參與孩子的生活,保持良好溝通,並總是能夠將親子間的問題有效解決,能增強孩子的適當行為。反之,孩子會將從父母身上所學的不良行為,發展到家庭以外的人際場域,這很可能造成孩子在學校遭受同儕團體的排斥。

譬如一個男孩子在家中,總是看見父親毫不掩飾的對女性成員有不當的接觸。他在學校就有較大的機率對女同學表現出各種輕浮、不尊重的舉動,這些都會造成他受到處罰、排擠的機會增加。而在家庭之外的人際團體上的失敗,會一連串的影響他的學習。不當行為經由學校管教,但如果回頭在家庭中依舊沒有得到觀念上的導正,或者直接引發嚴重的處罰,會加深孩子在家庭中的疏離,以及反社會人格的塑造。

 

 

§ 建立一個平等的夫妻關係

為了讓孩子在一個心智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其根本便是要建構一個健康的夫妻關係。這種健康不是演出來的,而是發於夫妻雙方對彼此的愛、尊重與自重。

男性必須要站在主動地位善待妻子,做一個懂得尊重女性的好丈夫。

說穿了,男性是傳統性別角色的受益者(Komter1989),但做為男性,我想放棄自己的權力並不是一種閹割。在這個兩性平權愈加發達的社會,任何促使夫妻撕破臉的情況,妻子往往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增加先生協商的成本;不然就增加協商的效益。(張育嘉,2008

前者的意思是說,你不願意割讓權力,你未來會失去更多;後者則是讓先生了解,要是你願意對我更平等,你之後的日子會過得更爽。

這個成本,與其說轉嫁給男性,不如說轉嫁給整個家庭,拉低家庭每個成員的幸福感。

說得更坦白一點,社會不一樣了,今天虐妻不要等到孩子受苦,可能妻子就先受不了壓力把你砍了。

或是像我們常在韓劇中所見,夫妻失和,然後在孩子身上動腦筋,試圖通過心理或情緒控制的手段影響孩子(FauberForehandsThomas & Wierson, 1990;林巧翊,2003)。

結果孩子承受不了壓力,只好選擇跟父母都疏離,結果是家庭失和。做人做到這個地步,還想要求有個和樂家庭,年老有人送終,根本是天方夜譚,當家中其他成員全是受虐狂。

 

 

§ 理想家庭的形式

從夫妻雙方權力均等的角度,理想家庭的形式,如同學者Olson等人說的「平衡型家庭」(balanced fmily,其特徵是:

 

一個家庭的「家庭凝聚力」與「彈性」不至於高或過低,允許成員擁有適度變化的空間,並符合家庭成員彼此的需求。

 

平衡型家庭中的成員,無論角色,都能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家庭關係平等而民主,在問題解決時也具明確、彈性的規則。家庭凝聚力高,家人間彼此的關係很緊密,彼此了解、互相關懷,但又不至於對其中的成員過份依賴,造成無法獨立的情況。同時,家庭成員個別又能做自己,因應不同情況調整的彈性空間。這樣的家庭,能夠確保家庭成員,尤其孩子的成長歷程更趨於完善。

以專家Beaver的五向度來形容,就是(邱郁雯,2003):

 

l   家庭結構親密但不過份依賴;

l   家庭功能在內人、外人眼中健全且一致;

l   家庭鼓勵成員參與協商、履行決定;

l   家庭成員具備清楚溝通、互相了解與接納,承擔自己責任的自主性;

l   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表達順暢、氣氛良好,彼此間能互相關懷與同理。

 

最後,我以《父親給孩子的最後道別》(Dear Sebastian: A Father's Last Wish, a Legacy of Inspiration)這本書的一段話,做為我們回頭檢視自己家庭關係,以及我們所扮演的角色。

《父親給孩子的最後道別》的作者喬丹是一位父親,他在34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得了癌症,為了留給兒子賽巴斯汀一份受用一生的禮物,他邀請了各個領域的名人為他的兒子撰寫一封信。底下便是其中一封信的段落:

 

人生中最棒的錨是家人。他們會無條件的支持你,你也會無條件的陪伴他們。在你情緒低落的時候,他們會安撫你,引領你走出低潮。在你成功達成目標,他們會與你一起慶祝這難忘的時刻。

就像做其他事情一樣,親情及友情也是需要經營的。在他們需要協助的時候,你要盡你所能的幫助他們,要懂得與他人合作。本著誠信的態度與人交往,才能建立良好強健的情誼。隨時注意是否有自己幫得上忙的事情,尊重他人的獨特性,並且適時伸出援手。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彼此依賴、共生共存。人們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海邊散步的時候,想想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能做些什麼令他們驕傲的事情呢?你能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啟發呢?

 

榜樣是夫妻雙方共同扮演的:男性必須學習主動關懷、女性不要被動放棄應有的權益,家庭成員皆能活出自主性。

願我們都能珍惜我們身邊的人,用他們舒服的方式去愛他們。建構一個良好的環境給家人,為了成全共同的愛,而不只是用一廂情願的方式,滿足自己無謂的男性本位主義。好讓我們的愛得到應有的珍惜與重視,並因為我們互敬互愛的行動,成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永遠流傳的珍貴遺產。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5084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