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面對死亡!無論你是否恐懼
2016/01/13 15:52:21瀏覽1300|回應2|推薦18

(图片引用自 《六尺之下》)

 

[心結] 我總不經意的逃避某些議題

 

我的一位摯友上週六死了。

或者你要說掛了、葛屁了,任何用詞都隨便你。我干涉不了你,你也干涉不了我,正如沒有人能夠干涉死神的降臨是否冒昧。

對某些人來說,死亡並不是謎,而是令人困窘的存在。

在我與來談者對談,以及與周遭人們相處的經驗中,我發現當一個人不願意正視對談的問題,開始顧左右而言他,將焦點放在與討論的重點無關之處,往往是他內心對問題的反應最強烈的時刻。他必須通過一個跳脫當下心境的方式,才能壓抑內心的感受,也許是恐懼,也許是罪惡感。

就像當我刻意用所謂「不敬」的用語去描述摯友的死亡,某些她的「朋友」談論的不是死亡,而是對於那些譴詞用字,對於所謂的敬意。但當我深刻了解他們在摯友邁向死亡的歷程中,既不出現,也不參與,不難發現他們的敬意是對活人的文字,而不是對死亡的生命。在我看來,他們的敬意是對於內在感受的逃避。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做些實現真心付出的一些念頭,對於友誼之類的「道德責任」

這些道德責任也沒有什麼意義,它們存在的意義只是給那些不敢違抗的人們帶來壓力,然後當這些人的生活滿是難以處理的壓力,就只好從容易紓解的部份,將這些壓力剃除出去。

或許我的諮商經驗尚淺,但我還真沒有見過「為了孩子而不離婚」的男性,或女性,他們在離婚前過得比離婚後幸福快樂。

 

(图片引用自 《六尺之下》)


§ 每個人都有一幅死亡的影像

逃避死亡,讓我想起安徒生寫過的故事《雛菊》,內容描述:

 

某位有錢人,在別墅種著一片洋溢芬芳的花圃。有天,這戶人家的孩子捕了一隻經常來到花圃歌唱的百靈鳥,將牠關進籠子裡。為了佈置百靈鳥的籠子,他們從花圃上挖了一塊帶著泥土的草皮,放進籠底。他們忘了給百靈鳥食物和飲水,雛菊安慰百靈鳥,而百靈鳥除了吃土上的草根,也不願意傷害雛菊。最後百靈鳥餓死了,孩子們把百靈鳥裝進美麗的盒子,抱著哀戚的心情辦了一個小小的葬禮。

雛菊則連同籠子,一起被丟棄在沒人在意的路旁。

 

安徒生筆下好幾個故事,都通過魔幻的譬喻,混同真實而平凡的事物,向讀者描述生命中的死亡與別離。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副功能類似的天線,接受來自這個世界的電波;但又各有一副解碼器,所以每個人解出來的影像有所不同。

正如「死亡」之於人,人們對死亡的事實表述差異不大,但是每個人形容起自身對死亡的感受,往往充斥豐富,卻永遠距離完整感受仍差分毫的描繪。死亡的意義,就在我們感受他人的死亡,以及感受自己將死之時,我們才真正與死亡產生具體的關係。

死亡無可避免,但正是通過接納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歷程,我們的生命才有可能完整。建構完整生命的具體行動,方能使我們獲得自由,或者說正是在追求自由的活動中,我們才能真正感覺自由是什麼。

 

(图片引用自 《六尺之下》)


§ 死亡是自由的一片拼圖

自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的內在與外在之間連結的暢通無阻。

一方面,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佛洛伊德在《自我與本能》(The Ego and the Id)將性與死亡做了連結,他形容:「生物在交媾後立即死亡,乃是因為愛欲經由滿足而消除後,死亡的本能才得以自由的實現其自身存在的目的。」

死亡潛藏在我們的本能之中,而人和其他動物不同,在於人能通過性獲得多次瀕臨死亡的高潮體驗。正是通過這種令心靈馳騁於高度歡愉的滿足感,性在人的歷史上佔據極高的地位,並視為自由的檢驗標準。從最早的墮胎、避孕、性自主,到近代的同性婚姻,如今的多元成家等議題,都以性做為個體,乃至群體的自由,彷彿都回歸了一個人最原始的存在本能。

另一方面,死亡又與愛密不可分。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在談到希臘神話時,描述宙斯之所以可愛,就在於他下凡,和凡間女子之間有了卸下神性,降生為人性的親密關係。即使短暫,死亡的畫像讓宙斯在人們的心目中,淡化不朽的宇宙主宰形象,而顯得有血有肉。

羅洛.梅在《愛與意志》(Love & Will)形容道:「不免一死的意識,不僅豐富了愛,而且建構了愛。」

通過死亡,愛的能量經由性或者其他相關的方式,或者類似的感受得到肯認。當所有這些感受全部為我們所認知,就像一個嬰兒掌握了視覺與物體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和自己,以及世界有了真正的,而非出於想像的聯繫。

 

 (图片引用自 《六尺之下》)


§ 跟這個世界大聲抗議,跟自己內在的偏見撕逼

面對其他令你心生逃避的話題,好比「愛情」、「親情」、「忠誠」、「榜樣」等讓你不自禁顧左右而言他,或無法全心投入的討論。你可以靜下心想一想,到底你為什麼沒辦法走進討論,是你不願意,還是那個議題拒絕了你。如果是後者,那麼為什麼會有被拒絕的感受?你會發現那將引出你自身的某段經歷,以及你內在深處,藏在狗屁的道德、倫理,或其他你用來掩蓋自己主觀想法的大道理,那底下才有真正的你。

我曾遇過一位朋友,他比誰都認真提倡兩性平權,但「重男輕女」的討論卻經常讓他沒辦法單刀直入的表述自己的意見,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他才終於揭露自己內心深處的不安:他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為了擺脫受父執輩影響的觀念,他總是盡力做出兩性平權的行為,可內心他確實有重男輕女的傾向,這使他無法承認自己,儘管嘴巴說得頭頭是道。

當我們無所畏懼,在那份淡然之外,尚有恐懼之處,其中藏著我們無法割除的自我意識。如果我們永遠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那麼我們永遠沒辦法擁抱真正自的自我。也許自我不可愛,但自我就像自己的孩子,再怎麼不可愛,我們還是發於本性的試著去愛。

這是我們誕生的理由,在矛盾中翻開自己的畫像,重新上色、修飾、塗塗改改。

有人越畫越像自己,有人則把畫像搞得面目全非。當中只有一個選擇能指引你通往自由,你認為是哪一個?

 

[解語] 死亡像一面鏡子,面對才能看清自己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43362228

 回應文章

羅希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14 20:24


frank060606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13 18:03

棺材都沒有,一定是窮人

(或是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