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我們可以像個孩子,但永遠不會再是個孩子
2015/04/08 00:20:53瀏覽515|回應1|推薦21

李宗盛、汪峰,他們在公眾眼裡一筆爛賬的感情史,不時被拿出來檢討。但他們經典作品,確實寫出這個世界的美。

這是一個美學的課題,美學和倫理學;藝術和道德是否能夠二分。

有些人適合當歌頌者,但那也只是生命中扮演的一種角色。一位好父親,可能不是一位好丈夫;一位好女兒,可能不是一位好員工;一位對動物特別有愛心的人,可能對親人不聞不問……

往往講到這裡,有人會跳出來搶著說:「這豈不是在為別人做過的錯誤開脫?」我倒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比起別人怎麼看我們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事,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怎麼走、怎麼做。

實際上,每個人做過的好,會產生的回應,就像我們做過的惡,都會引起不同的漣漪,只是有時我們不知道何時會反彈到自己身上。做好做壞,沒辦法用加減法去算,你偷一個東西,不等於捐獻十樣東西就能抵銷。

人生的印記,那是永遠不會消去的刻印,能改變的只有我們看待這些印記的心態。

在我看來,美學和倫理學;藝術和道德可以二分,它們的本質不同。但一個人的藝術成就和道得操守,卻在同一個人身上完整的結合在一起。我們能在別人身上分開,就像我們可以欣賞一位歌手,忽略他感情的不忠。但就那位歌手本身,所有印記沒有一個會剝落。

為了一時歡愉生下的孩子,不可能被抹滅,就算送給別人養,就算遺棄那個孩子,也無法否定他的存在,否定曾經發生過的風花雪月。

我們一生,終究只能當一次孩子。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22076139

 回應文章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4/08 12:16

前週去南海劇場聽歌劇, 那是個老劇場, 頗有威權時代的風格, 只見舞台兩旁的標語~~養天地正氣, 去古今完人~~那個 "去" 字本來是 "法" , 效法的本意, 被有心人把三點水摳掉了, 當然是要否定威權時代所標榜的人物.

撇開這惡作劇不談, 確實我們從小到大, 常被要求向誰學習, 傳統的民間故事儘多的是忠孝節義, 要照章照節全盤接收, 活得也太辛苦了. 但這社會每個人都多了自我, 社會秩序就亂了套. 孔老夫子所說大節不踰矩, 小節出入可也之下能做到克己復禮, 這恐怕才是人類能異於禽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