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直面內心的罪惡:通往救贖之路的心理探索
2024/06/14 11:56:44瀏覽616|回應0|推薦11

 

一、故事

那晚,趙川又夢見自己躺在手術台上。刺眼的手術燈直射瞳仁,令他眼前一片血紅。

一個聲音響起:「手術結束了,你的病還沒好。」

趙川艱難地睜開眼,看到一個戴著口罩的醫生。「什麼病?無能嗎?」趙川苦笑,「我知道,這輩子我都好不了了。」

「因為你不肯面對,不肯改變。」醫生的聲音冰冷刺骨,「逃避只會讓你陷入更深的泥沼。」

夢境變換,趙川發現自己站在一座巨大的圖書館中。他不停地尋找,想找一本教人恢復男性功能的醫書,卻怎麼也找不到。

「趙川,別再找了。」一個溫柔的女聲傳來。他轉身,看到馬小樂站在身後,依舊是那副楚楚可憐的模樣,讓無數男人為之瘋狂。

「你來幹什麼?」趙川粗聲粗氣地問,「別妄想勾引我,小爺我看不上你。」

「我知道你的秘密。」馬小樂嫣然一笑,「你不是對我沒興趣,而是沒有能力。可你為什麼不肯接受我?我不在乎那些,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胡說!我……我只是還沒遇到對的人!」趙川漲紅了臉,拔腿就跑。身後的馬小樂漸漸消失在迷宮般的書架中。

趙川跌跌撞撞地逃出圖書館,卻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那是一個骯髒的出租屋,牆上貼滿了男體雜誌的剪頁,地上散落著用過的衛生紙。

屋內,許笑然正癱坐在床上,喘著粗氣,手中還捏著一本色情雜誌。見趙川闖入,他慌忙把雜誌塞到枕頭底下。

「你,你怎麼會在這?」許笑然驚慌失措。

「我也想問你一樣的問題。」趙川嘲諷地說,「一個每天披著正人君子外衣的偽君子,私下卻是個下流的同性戀。」

「閉嘴……有你這樣的『直男』好到哪裡去?」許笑然反唇相譏,「至少我還有慾望,不像某些人,連男人都勾引不了。」

「你!」趙川怒不可遏,揪住許笑然的衣領。後者毫不示弱,與他扭打在一起。

就在這時,門被推開,許笑然的母親,一個身著傳統旗袍的老婦人走了進來。她尖聲斥責:「許笑然!我就知道你不學好!你給我滾出去,滾得越遠越好,別回來丟我的臉!」

許笑然瞬間像泄了氣的皮球,頹然跌坐在地上。「媽,我錯了,你別趕我走……我保證,我一定改,一定娶妻生子……」

老婦人冷笑著搖頭,毫不留情地甩上房門。許笑然撲過去,不斷捶打著門,嘶聲力竭地哀求,卻換不來半點回應。

夢境再次變換,趙川回到了那個手術室,卻發現自己不再是病人,而是主刀醫生。躺在手術台上的,正是馬小樂和許笑然。

「今天的手術是治療妄想症。」趙川自言自語,「通過切除病灶,讓他們直面現實,接受自己。」

說完,他拿起手術刀,俯身向兩人的腦袋刨去……

「不!」趙川驚醒過來,滿頭大汗。他喘著粗氣,望向窗外。天色未明,外面靜悄悄的。

「我這是怎麼了……」他抹了把臉,長長嘆了口氣。那些壓抑的秘密,那些扭曲的渴望,還有那些無法得到救贖的罪孽,似乎永遠糾纏著他,揮之不去。

他明白,或許他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一個「正常」的男人了。但他不想再逃避,不想再欺騙自己。

就這樣吧,帶著缺陷,帶著罪孽,繼續活下去。或許總有一天,他能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哪怕再也得不到救贖。

 

二、救贖:自力或他力

對於自認有罪的懺悔者,他們渴望救贖(Soteriology),也就是一個可以抵銷過錯、犯罪史的機會。

對於救贖,一般有兩種:偏向基督宗教的外力救贖,以及偏向佛教的自力救贖。

A.       基督教的救贖觀

基督教的救贖觀,主要基於對上帝的信仰和耶穌基督的犧牲。在《舊約》中,救贖的概念已經出現,預言特定信眾的救贖。

基督教認為,人的原罪需要通過信仰耶穌基督和上帝的恩典來得到救贖。這種救贖並非通過個人行為或功德,而是通過上帝的恩典來實現。使徒保羅的「因信稱義」理論強調了信仰在救贖中的核心地位。

 

B.       佛教的解脫觀

與基督教不同,佛教的終極關懷是通過個人的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佛教認為,人生而具有一種無明和苦難,需要通過修行達到涅槃,從而實現解脫。這種解脫是通過自我覺悟和修行來實現的,而非依賴於外部的神靈或救世主。

 

 

三、救贖的心理學

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故事中,趙川、許笑然、馬小樂三人都陷在各自的罪孽和執念中,無法自拔。他們尋求救贖,卻徒勞無功。直到小說末尾,趙川才通過一場驚醒夢境,頓悟到真正的救贖來自於直面和接納真實的自己。這種覺醒與超越的過程,與佛教的自力解脫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命的意義》作者,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科曾說,人即使在最痛苦的處境下,也能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小說中的人物雖然飽受罪孽和欲望的折磨,但只要他們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就能在那些不完美中發現人性的尊嚴和生命的希望。這種在絕境中創造意義的觀點,在佛教和基督教的救贖觀中都能找到印證。

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幫助人們擺脫心靈的桎梏,獲得內在的平靜。而宗教的終極關懷,是引導人們的靈魂得到救贖與昇華。可以說,心理治療是通往救贖的鑰匙,而宗教則為救贖指明了方向。

犯了罪的人,是否還有得到救贖的可能?

存在心理學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無論依靠自力或外力,只要罪人能否真誠悔過,並以行動來彌補過錯,就有實現的可能。

正如趙川在夢中化身為醫生,試圖為他人「切除妄想」,正象徵著他願意承擔责任、開始贖罪的決心。

救贖之路雖然崎嶇,但只要勇於接納自己、直面人生,每個人都有希望抵達心靈的彼岸。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於兩岸公私立學校,從事哲學教育等哲學實踐活動。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807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