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14 13:59:21瀏覽2368|回應5|推薦15 | |
看到下面的一篇中國時報上的評論,「馬一路苦騎 仍未貼近基層 」,不禁也想問一下馬英九究竟需要有怎樣的的戰略思維﹖今整理一些個人看法於下﹕ (1) 馬英九果然有用心在拉近他與南台灣的距離,這個大方向值得肯定,我也期待他能在努力中不斷補強、改正。 然而,騎單車畢竟只是一次性活動。大家別忘了,蔣經國與宋楚瑜老早就曾不斷深入基層,很多鄉鎮都是一去再去,而且,大都是有議題要辦,不是與粉絲拍照簽名而已。所以,馬團隊在行程內容上還需引進創意,製造驚奇才好。 要知道,馬英九宣示「我有來過喔﹗」還不是重點﹔與人民的互動,才是重點,找出真正的議題,來感動人民,才是重點﹗ (2) 據報導,馬幕僚透露,馬英九一直希望與地方上「非政治系統」人士接觸,避開樁腳政治,希望更吸收、理解民間力量。幕僚詮釋,馬英九的理念是,未來總統選戰不要再落入跑攤、紅白帖、綁樁、拔樁等傳統選戰的「窠臼」。 我認為,樁腳政治不是不好,而是可以交給競選團隊的重要成員(例如,馬的副手,或是國民黨的高層)來替馬英九操盤就好。馬陣營本身則不需要去講貶抑傳統樁腳的話。 換句話說,組織票與游離票是兩種不同的群眾,前者有草根性,靠系統去接觸,後者有自主性,靠形象去感染,這兩種票馬陣營都要去深耕。 (3) 馬英九其實可以騎單車到學校去演講,對年輕人談全球化壓力下國家該如何提高競爭力、創造力,勇敢表達國民黨對這塊土地的關懷。 還可以騎單車到許多中小企業去拜訪,吸收他們拼經濟的意見,看看政府該如何協助中小企業,以推動產業升級,這一部份,馬英九可以「傾聽人民的聲音」。 (4) 馬英九的任務,其實還不是去感動整個台灣人民,而是優先去感動泛藍選民,要以足夠強烈的危機意識,讓泛藍願意出來投,一個都不能少,目的就是要衝高投票率(turn-out)。 所以,整個戰略的要害不是要把綠的爭取過來,而是把更多藍的逼出來投。 要知道,當初「兩顆子彈」的作用,其實不是別的,正是衝高泛綠這半邊的投票率(turn-out)啊﹗ (5) 做一個領導人,就是要有本事把各種勢力整合進來。 馬英九千萬不可給台灣人一種感覺,即因為民調高,所以他就想「整碗捧去」。 換句話說,,重點不是用壓力早一點搞定「馬王配」,而是創造出一個形象,讓台灣人覺得馬英九這個人是可以五湖四海的,是可以有情有義的。所以,對王金平與親民黨要有技巧,要懂得請進來,而不是逼出去。 ---------------- 馬一路苦騎 仍未貼近基層 中國時報 2007.05.14 蕭旭岑/隨行觀察 受到電影「練習曲」聽障男主角堅持騎腳踏車環島的精神感召,馬英九決定要以騎腳踏車的方式,深入認識這片他居住多年的土地。三天下來,騎了兩百多公里,馬英九逐步實現他的壯舉;但仔細觀察三天成果,還是有許多必須調整的地方。 在單車環島行程安排階段,馬幕僚即透露,馬英九一直希望與地方上「非政治系統」人士接觸,避開樁腳政治,希望更吸收、理解民間力量。幕僚詮釋,馬英九的理念是,未來總統選戰不要再落入跑攤、紅白帖、綁樁、拔樁等傳統選戰的「窠臼」。 馬英九的理念毋庸置疑,但面對挑戰重重的總統之路,他嘗試這闕單車環島、踏實苦騎的「練習曲」,必須要紮實地深入了解台灣基層社會,才能夠延伸出格局與視野,從而得以針對台灣政局演奏出美麗的旋律。 首先,相關行程安排只強化了馬英九過去的人文形象;但對需要一步一腳印、深入體驗民瘼的總統選舉,馬的觸角應該延伸得更多。例如前天到屏東林邊慈聖靈宮旁,探視林家古宅地層下陷情況,是個很好的議題,馬幕僚應該多規畫這方面的行程。 再來,馬英九每天騎七十公里左右,可謂是「苦騎」;但所謂千里苦行要有清楚目標,像林義雄是為了非核家園理念,馬英九的「苦騎」號稱要「親身擁體驗台灣的土地、陽光與汗水」,既然如此,重點就不在騎了多少路,而是在騎車過程中與台灣這片土地、人民產生什麼互動。 如果沒有清楚目標,馬英九的苦騎,會變得沒什麼意義。這三天來,包括參拜廟宇、探視網球國手乃至癌症病患等,行程安排依舊是「蜻蜓點水」,到各地也仍是和粉絲簽名照相,只不過交通工具從休旅車換成鐵馬,耗費體力更多、時間更久而已。 換句話說,騎單車環台之外,馬英九不能只滿足於粉絲的爭相簽名與握手,應該要在行經各地時,真正更深入基層,不拘形式與不同領域的民眾互動,真正地「與臺灣人交陪」。他其實應該把十天行程拉長,每個鄉鎮待的時間久一點,更體驗真實的庶民生活。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