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四年任期即將進入最後一年;馬總統並已獲國民黨推舉在2012年角逐連任,將和代表民進黨爭取總統大位的蔡英文主席對決。回顧過去三年,馬政府做出不少政績,但馬總統人氣走跌卻是不爭的事實,近期針對「雙英對決」所做民調,馬總統並無明顯優勢 ,甚至部分還有落後的情況。現在距總統投票日已不到八個月,馬總統能否扭轉三年來支持度下滑趨勢,順利連任,正緊扣眾多人民的心弦。
檢視馬總統的成績單,雖不能說非常亮麗,但平心而論,無論從政績的量與質來看,表現尚稱不俗。馬政府領導國家度過金融海嘯的重大難關,重振台灣經濟活力,去年經濟成長率創下10.47%的23年新高,印證了拚經濟的能力。在推動兩岸政策上,馬政府亦展現自信與積極進取的決心,和中國大陸簽署15項協議,開啟兩岸和平發展新局;其中,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更為打造兩岸自由貿易願景,奠定關鍵基礎。另外,馬政府也陸續完成行政院組織法、產業創新條例及二代健保等艱鉅改革;今年更通過奢侈稅立法,展現打擊房地投機、體現居住正義的決心。這些施政成果贏得廣泛民意的支持,但馬總統連任之路卻步履維艱,不免讓人感嘆民意之變化難測。
拋開主觀的認知,若從不同面向觀察,馬總統施政上出現的若干問題,無疑是其連任之路的最大變數。
首先,在「八八水災」之後,馬政府應變能力不足的形象深植人心,雖然馬總統領導風格已有所調整,也逐漸展現總統應有的領導能力與個人風格,但整個政府團隊給外界的印象仍是負面多於正面;既缺乏敢擔當、有能力的大臣,施政視野不足,瞻前顧後,也沒有開創能力;重大政策更經常選舉掛帥,隨民意搖擺。執政團隊扛不起治國重任,總統自須概括承受。
其次,馬總統在執政之初,背負700多萬張選票壓力,原本有心跳脫藍綠,做全民總統,因而在用人及政策上力求平衡及嚴謹,但在執政黨歷經多次選舉敗績後,馬總統為凝聚藍營基本盤,不得不做出若干調整。在行事風格上,馬總統不時凸顯有別過去的果決作風;在選戰應對上,則從過去理性、溫和的形象,轉變為激昂、不惜對抗的強硬姿態。馬總統這樣的轉變,若從傳統藍大於綠的政治基本盤來看,固有鞏固傳統支持者的效應,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向以理性、溫和形象爭取中間選民的信任與支持,因而被封為「女版馬英九」;現在形勢倒轉,以今天的馬英九對抗近似過去馬英九的蔡英文,對大選的利弊得失,恐待觀察。
再者,馬總統最重要的政績是「處理兩岸關係」與「提振國內經濟」,絕大多數民調結果也肯定馬總統這兩項施政;針對雙英對決的各項民調也顯示,馬總統在這兩大關鍵項目上具有明顯優勢。但矛盾的是,馬總統在中、南部地區民意支持度大幅下降,主因和兩岸關係及南北經濟差距脫不了干係。日前馬總統在和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進行視訊座談時,亦坦承主權和兩岸關係仍是未來總統大選中最大的難題。坦白講,馬政府推動以經貿為主軸的兩岸關係,為台灣經濟引進可觀的活水,也帶動近兩年台灣經濟的強勁復甦,但兩岸關係的快速進展及過於依賴大陸對台灣的「讓利」,也難免讓很多民眾擔憂不能堅守國家主權的立場,也讓馬政府一直在主權議題上備受在野黨的批評。
是以,馬總統在兩岸和經濟施政上的相對優勢,並不能保證連任之路順利無阻,如何提升人民對兩岸關係發展的自信心,祛除中間選民對國家主權可能流失的疑慮,才是確保大選優勢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