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觀念談老问题: 民生主義 (4)
2010/03/09 13:45:15瀏覽252|回應0|推薦1

:  新觀念談老问题:  民生主義  (4)

 

孫中山先生解決民生主義問題的另一項主張是節制資本,在這項主張之下有兩項手段,即節制私人資本和發展國家資本。表面上看來這兩項手段都是反資本家和反商業行為,所以又引起資本家的恐懼和反對。但是孫先生主張達到節制私人資本的方法不過是利用所得稅來平均分配所得而己,並不如想像的要限制商人投資,因而影響社會的經濟發展。在當時所得稅是世界的一個新議題,因為在所得稅之前,各國的稅收都是間接稅如貨物稅和煙酒稅等,例如美國是在南北戰爭時因為軍費沉重才考慮對富商加征3%的所得稅,在1913年所得稅才成為美國的永久性稅目,在兩次大戰以後又擴大徵收對象,因為那時候工業發達就業人口大增,所以稅源也大增,如今所得稅己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稅源。但是各國的稅率有很大的區別,例如澳洲的最高稅率接近50%,歐洲更有高達70%稅率的國家,最高的稅率曾經發生在1960年代的英國,當時的工黨首相Wilson的政府曾經訂下95%的所得稅率,要英國的大富人將他們的巨大所得的95%歸公,因為Wilson是一位極端的社會主義者,他認為大富人的所得是社會大眾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對超過一定所得的大戶徵收高稅率是應該,但是在這麼高稅率下,英國商人投資意願極低,商人都將資金轉移國外,使Wilson政府財政極為困難,幾乎破產,據說當時不僅街上垃圾充斥無人收,路人有凍死者政府都無力收埋,令英國淪為二流國家,再說澳洲的近50%稅率也令人不願加班,因為完稅後所餘不多,價值不高,所以影響生產力,如今的西方政治家都深知高稅率的負面影響,所以每到選舉都提減稅方案買通人心,但是政府和人一樣,一旦有過大收入,就很難度小月,減少開支,雖然一再減稅,但是稅率仍然偏高,人民也習慣,政治家們也深知其中道理,因此每到選舉就玩弄一下減稅議題收買人心而巳。

完全相反的事情發生在香港和新加坡,他們的所得稅率僅15%而己,又沒有資產稅,所以吸引許多世界大公司在兩地設立總部,吸引一流人才去工作,這是因為所得稅低的關係,這是他們為商之道。 在新加坡﹐所得稅率訂在百分之十五﹐人民可以分享所得的百分之八十五。所以人民工作熱誠高﹐人民因此富裕﹐商業也自然發達。因此新加坡立國至今不足四十年﹐而且是彈丸之地﹐沒有資源﹐但是人民的平均所得﹐高過地大物博的澳洲﹐工商業的進步情形也勝過澳洲﹐這是因為新加坡政府的臧富於民政策的結果。人民富裕以後﹐國家自然富強﹐社會自然有進步﹐所以新加坡政府實行節制私人資本的作法是令人民均富﹐而非令人民均貧。所以同樣是節制私人資本的主張﹐在英國及澳洲的效果是負面的﹐但是在新加坡則有正面的效果﹐由此可以反映執政的人們對於經濟及社會的解釋各有不同。英國在保守黨的柴契爾夫人執政以後,大力修正Wilson政府的惡法以後,才令英國重回一流大國的名聲,但是世界上也只有如鐵娘子一樣的政治家有如此大的改革膽識。

 

因此我相信當孫中山先生演講主張節制私人資本及發展國家資本時﹐工商界的反應一定是個負數。但是由於孫中山先生一直是主張發展實業﹐所以我相信這是他在演講時沒有解釋清楚所致。當社會的投資意願不高,工作機會不多因此失業率始終居高不下,帶給人民的是一股壓力及不安定感。為此政府又不得不另外設法來減輕工商業的稅負﹐開始容許機器設備加速折舊﹐放寬收支相抵的限制﹐利息可以抵稅等補救措施﹐令工商業的所得稅負大幅度下降﹐來維持工商業的投資及生產意願。

但是由另一角度來看﹐孫中山先生主張的節制私人資本,應該是說防止社會上的財富集中到很少數人們的手中。例如聯合國曾經有報告分析﹐全球的財富的一半控制在三百六十九人手中;又如墨西哥全國資產的三分之二﹐集中在四十人手中﹐像這樣的財富分配不均﹐自然造成極少數人富有﹐絕大部分人貧窮。因此當然有必要節制這些極為少數人們的資產過份膨脹﹐造成社會上貧富懸殊的現象﹐我相信這是孫中山先生要講而未講明的地方。

如今所得稅己成世界各國政府的主要收入,雖然稅收的比重不同但原理一樣,所以孫中山先生主張以所得稅方法來平均社會財富正是現代社會的趨勢。孫先先在1924年主張以所得稅來節制私人資本,是當時世界上有遠見的政治家,那時候的美國在19131922年間才立法將所得稅成為永久稅目之一,但是他們僅對很少數的大企業徵稅開闢稅源,而孫先生主張以所得稅來達到平均社會財富的目的,這樣的長遠看法和百年後的世界情形是相同,而惟一遺憾是採用了節制私人資本這個名詞,容易令人誤解並產生想像空間。

孫中山先生不僅主張節制私人資本,同時他又主張發展國家資本,這項主張就是要發展經濟。這樣的主張在最初的時候社會反應良好,因為孫先生主張用國家的力量來促進工業發展,由國家投資基本建設,例如鐵路、公路、港口和許多其他不同種米項的重型工業,又如大鋼廠,大礦場等。在那時候私人企業規模不大,這些重大建設由國家出面向世界大銀行借款興建,大約是惟一的一條途徑,而且這些基本建設又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更重要是進行這些重大建設不僅需要龐大資金,而回收期更長,一般投資者是不會去負擔這樣的風險,因此由國家出資,以國家為投資保障是必要的措施,況且那時候的西方國家都將這些特殊的工業交給政府經營管理,不僅因為企業龐大一般投資人不能負擔,也是因為這些工業是社會基礎工業,是維持社會平等的基礎,讓所有人都有機會使用這些工業的產品和利益,例如政府擁有的電力公司平均供電給每一戶人家,大家分享道路和鐵路,國家銀行不僅融資給大企業,同時也給一般人民貸款,這些功能就是居於平等服務的原則,所以孫先生主張的發展國家資本也就是主張大型企業國有化。

 

這樣的趨勢在世界上推行數十年以後,社會經濟觀念發生變化,尤其是近30年來,各國的經濟都突飛猛進,私人企業規模大了很多,因此以往局限的範圍己容納不下日漸壯大的私人企業,再加以數十年來公營企業的許多缺點都突顯出來,表現在外是效率低落,人事龐大,利潤低還賠錢,加以設備老舊無力更新,運轉困難,因此社會上興起一陣私有化浪潮,所以在20年前開始,世界各國又將國營事業交由私人經營,成為20世紀末的特有現象,這些發展將在以後另談。

孫中山先生主張發展國家資本,也就是大型企業國有化,在當時的世界是非常合付潮流,不僅資本主義的龍頭美國,他們的各地州政府都選擇一些大型企業交由政府經營,一則可控制為民服務項目,確保品質,二則又是獨佔事業,無異是一項固定財源,例如英國鐵路系統一直到柴契爾夫人當首相時代才民營化,澳洲的電力、鐵路,瓦斯、公車和港口等都由政府投資建設管理,也是在近20年才陸續民營,因此85年前孫先生的主張正合潮流。

 

所以由表面看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都和社會上的富人和商人的利益發生衝突,但是今天我們知道那時候的富人和商人都是資本主,有他們的投資創造企業和工作機會,社會才會繁榮,新增的人口才有工作機會,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會提高,我們在過去50年己經由實際經驗中看到蘇聯集團國家的貧窮和低落的生活水平,中國人更是親身體驗。所以在當時孫先生提出這些反富人的主張,在他的心中難道就沒有現代的社會經濟發展觀念嗎?難道他會同意後來的中國的鎖國政策?不和外界接觸,對內又積極進行鬥爭,鬧得人心惶惶!所以有必要解說。

 

今天我們由孫中山先生的演講和文章發現在他的時代有關經濟學的觀念遠不如今天,例如為世界經濟奠下基礎的凱因斯經濟理論是在孫先生過世後20年才問世,另外孫先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在1920年用英文寫作的實業計劃,他是一位具有醫生背景,而為中國的未來發展設計了第一份藍圖,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第一份文件。我們現在的經驗得知當時孫先生為什麼要用英文寫作實業計劃的目的,他是希望西方的資本家知道中國將要進行那些重大建設,提供他們投資賺錢的機會,以今天的話,就是請他們來中國參予投資建設,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所以他在90年前就己採取今天社會的標準作法說服投資人,先寫計劃書再知會有關單位,可惜他沒有時間進行下一步的聯絡和說服工作,也是因為後繼無人的關係,當然更沒有機會去實現。  未完,  待續.


www.youtube.com/Thejamesyu123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zhi12&aid=383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