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0 14:50:14瀏覽326|回應0|推薦1 | |
續前 新觀念談老問題 (2) 孫中山先生是歷史上極為少數的政治家、功成不居,不治產,不自私、又不鬧腓聞的成功偉人,他一生為革命奮鬥,身後除了名以外,只留下幾本書,而且一生不居官位,不重權勢,自古以來像他這樣的有幾人,但是他的這些作為,後來的政治人物很少追隨,所以由革命至今中國政壇上充滿著自私自利玩權鬥法的人們,由這樣的人掌握中國的命運,自然是一片黑暗,浪費了中國人民半世紀的時光,更遺憾的是孫中山先生畢生心血結晶 -- 三民主義的理念,沒有在中國人的地區開花結果,所有的政治人物只有口惠而沒有力行,反而用一些藉口來掩蓋錯誤,這樣和世界上許多不長進的政治人物一樣,沒有什麼值得遵敬。 如同前言,有許多知識份子到澳洲和其他西方社會以後,長期接觸他們的文化歷史,才逐漸覺悟,原來人家和孫先生有了同樣的認識,發展了同樣的理念,在我們內鬥甚急的時候,他們的一些傑出政治家很平和的在他們的社會引進新理念,又行之有年。 因此再回以前所言,要以現在的社會觀點重談民生主義了: 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有兩項主張,第一是平均地權,第二是節制私人資本。 由表面看來,這兩項主張,都是針對富人而定的,以現代話說就是反經濟和反商業行為,對經濟發展具有負面影響,因此當時的商人都反對他,而認為和共產主義相差不多,也是要來共產的,所以當時有影響力的人們大概都不喜歡孫先生這種說法,而陽奉陰違的虛與違和而己,更進一步的推想,那時候的外國銀行及資本家也不會有興趣,雖然他們都知道英文版的實業計劃,知道中國有計劃也需要進行大規模的社會改造、推動工業發展,即使那時候正值經濟大蕭條的前歹,需要大規模投資行動來解救經濟困局,但是他們不為實業計劃書所動,大概和民生主義的主張也有一些關係,令資本家受驚止步了。 但是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的主張真有可怕處?到也不盡然,因為孫先生主張達成這些目標的方法,後來的西方國家都陸續採用。如果當時的國人有所顧慮那是過度反應,並沒有真正瞭解孫先生的意思,但是由民生主義的主張的字面含義而言,可能是孫先生有些用詞不當,造成人們的心理抗距,換句話就是缺少一位能幹的推銷員,把民生主義的精華說明白,淡化用詞不當的負面影響,挽回推動民生主義,同樣也是經濟建設的主要支柱—投資人的信 , 心。因此無論是平均地權,節制資本,或發展國家資本等美麗的口號,在那時只獲得一般百姓的喝彩,但是它缺少一個基本動力,那就是資本家和商業界的支持。 孫中山先生主張平均地權,並且主張用耕者有其田和限田政策來達到目的,因為土地的產權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在 19 世紀後期,世界上的君主國家紛紛發生革命,由君主政權改變為民主政權,過去的皇親國戚都擁有大批封地,這些封地都要出租給農民,依賴農民去耕種生產才有收入,才能供給地主揮霍,而且歷史告訴我們,這些實際上的田間工作者,一向是受壓迫的一群,他們在田間工作收穫的大半都交給地主,而且自己還要負擔各種風險,原因就是沒有自己的土地而受制於人。地主們的土地是祖傳的,他們可以不勞而獲得到土地生產值的大半,所以才有中國的古老哲學思想,所謂的「有土斯有財」,表示人們的財富都來自土地,古時候不像現代社會有各種發達的工業,因此全民經濟的惟一來源自然是土地生產力,當土地生產力被地主把持以後,佃農當然只有受欺壓的份,所以無論中外,土地問題就是社會問題,後來變成革命的動力,所以土地問題就是首先要解決的民生問題。 但是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法各國不同,例如過去的蘇聯在革命成功以後,將所有地主的土地充公,財產平均分配,原來的富人一夜之間變為窮光蛋,自然產生許多的悲劇,也為美國好萊塢出產一部感人的電影 「齊瓦哥醫生 (Doctor Zhivako) ,描述齊瓦哥醫生由極富至極貧,但仍然保持他的詩人氣質,在這部電影背景中充滿社會秩序瓦解,經濟崩潰的一面。這部電影在中國和蘇聯都禁演,因為他們不願意人民看到那一幕,也不願承認曾經有過嚴重的錯誤等等。而自由世界的人們除了欣賞齊瓦哥醫生的詩人氣質和美妙的愛情故事及動人音樂外,也暗自慶欣沒有生活在那個國度受到那種打擊和那些苦難,也厭欣自己的政治家沒有那麼盲從追隨所謂的共產主義和馬列思想,所以今天才能享受繁榮的自由生活,這樣的想法說明為什麼蘇聯革命成功以後,立刻形成共產集團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對立,雙方隔離有半個多世紀,一直到柏林圍牆倒下為止,到那時人們才有較大的自由互相來往,共產世界的人們才領會自由世界的繁榮,而自由世界人們也有機會去看過去蘇聯實行的共產制度、講平均、到底有那些成就,很不幸有人發現前蘇聯有很多地區,生活水平依然停留在革命前的帝俄時代,沒有進步,因而令人感歎。如今俄國經過 20 多年的改革開放,今天俄國人民生活己有大幅改進,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 同一時期中國人民平均所得由改革前僅數百元如今己增為 4 千美元 ) ,足見一個觀念改變想法不同,要令多少代人民受苦受難,同樣情形也發生在中國,因為要土改而進行許多運動,多不勝舉,每次都令人民受苦受難,這些事情中國人的感受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用多說了。 其實世界上除了共產國家的強制性土地改革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方式,例如美國立國以來就給了人民自由民主的權力,而且美國的早期移民都是希望避開英國帝制統治的清教徒,因此美國的地主和佃農之間的問題不嚴重,而且他們的法律仲裁製度健全,但是因為有黑奴問題最後又不得不在一場內戰中解決南北雙方的岐見,在南北戰爭以後,美國出現一陣開荒潮,東部的人民攜兒帶女駕著馬車遠赴中西部去開荒,各佔一塊土地作為農田,因此半個多世紀以後,到處都是小地主。但是在農業經營大規模化以後,小地主的小區又成為大規模經營上的障礙,於是大地主要設法併吞小地主擴大範圍,結果是面積超過幾千萬英畝的大農埸和大牧埸多到不可計算,令人羨慕,而這種遼擴的大牧場在好萊塢的名片、錦繡大地 (Big Country) 的電影中表現無遺,在 1920 至 1930 年間,因為大農場和大牧場的兼併加速,於是有數百萬農民在公路上流動到處尋找工作機會,他們大多數都是去加州果園的公路上,給社會帶來很大的衝擊。於是當時的總統佛蘭克林 . 羅斯福提出發展工業的構想,將農村的剩留人力吸收到工業界,因為這一政策奏效,美國工業因此強大起來,不僅將美國帶出經濟大萎縮的困境,而且替二次世界大戰供應全球戰力打下基礎,由此大家才發現發展工業的利益遠勝過農業,因此社會財富來源就不再限定於有土斯有財的古老經濟觀念。於是美國富農也紛紛轉投資到工業發展,而且在工業界服務的所得又遠大於農人,工作穩定,機會多,於是又有更多農業人口轉向工業,一時間令農村人口缺乏,所以又帶動農業機械化和大型化的轉變。因為工業發達影響農業發展,所謂土地問題自然消失,土地改革問題也自然解決,所以不必爭,所謂的平均地權和土地產權問題,但是這些發展都是在孫先生去世以後才發生。 美國的經驗在國民黨到台灣以後才有機會實現,他們首先實行了 375 減租,然後又實行公地放領等耕者有其田政策等。前者規定佃農的地租不得超過生產值的 37.5% ,保障農人利益,然後又限制地主擁有的土地不超過 2 甲 ( 略大於 2 公頃 ) ,多餘的土地要由政府收購,再轉售農民,並且由政府用工業股票,即台灣糖業公司,農林公司,玻璃公司和水泥公司的股票補償地主,因此這種策略不僅保獲佃農的利益,給了佃農土地產權,同時也給了地主合理的補償,所以是世界上一種成功而平實的土地改革政策,台灣政府也頗以此為傲。 因此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法很多,全賴政治家的智慧和能力,所以低俗的政治家使用強迫手段來平均分配土地的利益,用野蠻的方式達到平均地權的結果,而聰明的政治家會創造另一種形勢,令問題自然消失,居中的則是用比較溫和的手段去達到目的。民生主義討論的是如何合理去解決問題。遺憾是中國的民性一向不知如何妥協,互相讓步,而堅持己見,更容易相信暴力,不聽話就打你。因為有這種遺傳個性,所以古聖人都是一再的強調要中庸,凡事取其中,不要過分,大概他們早己洞悉中國人性的缺點,所以一再強調中庸,只是後人早就不將聖人的話當一回事,所以才會發生紅衛兵那樣蠹事。 (待續) 請赴網站收看本文的音影錄音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