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段在中研院的日子
2009/01/18 00:16:38瀏覽1052|回應0|推薦23
大學剛畢業時,因為學的是海洋生物,也想再唸相關的研究所,所以到中研院去打探,是不是可以先去當個助理,還可一邊準備考研究所。

之前已有同學進去,找到一個教授,跟著他做實驗。經由他的介紹,說有位副教授在找助理,我一去面談,就進去了,副教授是雷淇祥,實驗室是「浮游生物研究室」。

我的工作就是跟著老師的一個國科會計畫來的,那個計畫是作大甲溪的生態調查,我們和海洋大學的養殖系合作,他們做水質分析,我們做浮游生物相的調查,因為當時德基水庫附近發現漂浮木和大量的藻類繁殖,台電和國科會出錢,想了解一下是不是這些藻類對水質和環境有影響,或是,甚至會不會影響到上游的七家灣溪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總的來說是個滿大的計畫,但是,一塊塊的切出來,交給不同的單位來處理,以後再來做個統整。

那段時間,每三周就要去大甲溪採樣,有六個採樣點,從谷關到裡頭的武陵國民旅舍外頭的水域。

我和另一位同伴,固定包一輛楊開業先生的計程車,每回好像都要花個幾千塊。(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回近冬天了,我們做完了第一天的採集,到武陵的時候,那裡的高山高麗菜已收成過了,但是田裡還有很多長相不好的留著沒收,我們問了之後,去拿了幾顆,洗過,在那兒的餐廳點了砂鍋,再請他們把這些菜加進去,那口味之甘甜,到現在還會流口水。)

第一回要找採樣點時最辛苦,就是看到一個不錯的點就下去,可是你知道那個溪谷,看下去容易,真要走下去,可是要搞死了,還好後來走熟了,就知道找一些固定而清楚的小徑,扛了採樣的器材下去,採了樣就要再上來,大約是一天去三個點,兩天來回就解決,分別帶回實驗室去分析。

這個實驗做了兩年,還沒到寫報告時,我就改行了,老爸在公司幫我找了個工作,最後報告是後來進實驗室的學妹完成的。後來學妹還送我一本,上頭當然沒有掛我的名字,只在感謝詞加了一句。

我們在計畫之間還作過利用浮游生物來作環境指標的實驗,用的是純化的一種水蚤(Daphnia sp.)(附圖:,背後是它的卵,那條長長深色的是消化道,吃了綠藻就是綠的),很可愛的小動物,在水裡的用兩隻大大的觸手運動來,就好像在水裡跳一般,可能水蚤的名稱從兒來的吧,兩個大眼睛,背上有個心一直在跳動,其實一般的池水和湖水如果營養夠又沒有汙染,應該很容易找到這種生物。曾經養過一隻好像活超過40天,好大一隻,直徑超過2mm。

之後另一個後續計畫是想用輪蟲來做,可是我養了半天,還沒進到實驗程序,就全掛了,這個實驗也就泡湯了,很對不起雷老師,不知他後來報告是如何寫出去的。

那時中研院院長是吳大猷先生,偶爾在院裡看到他,頭髮全白,個頭不高,一個人在裡頭走著,沒有一點派頭。

動物所常有演講,不管是聽懂聽不懂,大家都去捧場,有的還滿有趣。

說到當時實驗室的設備,電腦算是新進的東西,硬碟只有20M,因為都是放一些文字的記錄,也算夠了,我當時還想把老師所有的索引卡都建進去,那可是大工程,大約離開時也只完成了幾分之幾,為的是每次寫報告,可以一按就把所引用的文件都抓出來,現在可能容易些,當時算是全手工作業。

記得中研院的計算機中心還開過不少課,我上過basic和高等一點的c語言,可是都學得模模糊糊的。

離開中研院後,聽說雷老師升成研究員和教授,但卻突然病逝了,難得一位認真努力的老師。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ster&aid=227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