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記憶中那兩口大鼎
2023/07/23 21:30:22瀏覽390|回應0|推薦6

週日早上,走在道路狹窄、人車往來熙攘的吳興街上,瞥見一家包子饅頭店大概已經售罄,店內並無顧客,只剩朝天的空空大鼎留在灶台上,鼎底尚餘一汪水,鼎邊則鑲著一圈泛黃的紗布巾。從大鼎的斑駁水漬,看得出這一口鼎有些歲月了,蒸出的包子饅頭想必不計其數。

 

看著這一口鼎,突然召喚起小時候老家兩口的記憶

 

打從出生後,廚房的大灶一直是家裡的生活重心,大灶上那兩口鼎,幾乎是鎮日不停的冒出白煙。其中一口鼎直徑比較大,早上主要用來煮豬隻的食物,像是地瓜、地瓜葉等;傍晚時把鼎洗乾淨,就用來燒洗澡水。由於家裡人口眾多,大家輪流汲水、添水、加柴,這口鼎常常要到晚上九點後才能休息。節慶裡這口鼎責任就重大了,架上圓蒸籠,舉凡年糕、蘿蔔糕、菜包,都這裡炊煮出來

 

另一口鼎直徑略小,日常扮演的角色更吃重,一日三餐都由它負責。我最早學煮飯,就是從這口鼎開始,煮乾飯要放淹過手盤一半的水量、稀飯要淹到手肘的水量,除此之外還要控制柴火,水燒開後一會兒,就要減柴火,如果不管不顧,就全部燒焦了。相反的,如果柴火控制得好,飯悶熟後,鍋底會留下一層焦黃香脆的鍋巴,撒上砂糖,就是人間美味了。

 

這口鼎也是母親施展美食魔術的道具,從生米罄成的香噴噴油飯、芋頭米粉湯、魚鬆到油亮甜蜜的蜜地瓜,甚至是紅豆沙餡、芝麻餡和炒花生,都由它擔綱演出。

 

大灶生火的是稻草,火苗竄出後就要加進竹管或竹枝。我幼年時剛好遇上農地重劃,許多阻礙道路的老木麻黃必須砍伐,有一陣子家裡院子裡堆了很多一段段的木麻黃樹幹,使用前必須用斧頭劈開,才能送進大灶裡。木麻黃樹幹結實又耐燒,送柴的速度不用太快,偶爾我們還可以在灰燼裡埋上幾顆地瓜或芋頭,打打牙祭。

 

這兩口大灶可能是生鐵打造的,我只知道很沉重,平常不會移動,但因為燒的是木柴,煙大灰也多,每隔一陣子,母親便要扛起大鼎,在院子另一頭放下來,將鼎口倒扣,用柴刀依著順序,將卡在鼎底的黑色灰垢徹底刮除一遍,以免影響導熱,延緩烹煮時間。

 

在當時,大鼎的價格應該也是不斐吧!因為使用久了,鼎難免破洞、漏水,不堪再使用。這時就得期待補鼎人出現了。補鼎人每隔一陣子便會出現在村子吆喝幾聲,讓大家知道他又來了,接著便樹下擺放火爐、器具……開始工作。家家戶戶這時也陸續把要補的鼎扛出來,按先來後到排隊。補鼎人將爐火燒旺,放入一小鐵塊,燒至紅,將熔未熔之際,用鐵鉗子起,鼎出現破洞的地方,用力敲入,稍作調整刮除突起最後用砂紙抹平這樣處理過後,大鼎又可以派上用場了。

 

等到家裡不再養豬,後來又有方便的瓦斯爐,廚房的大灶顯得占空間,在我北上念書期間,大灶就拆除了。但為了讓母親在年節仍能施展身手,另外在後院設了一個單口大灶。只是隨著母親離去,對糕餅、粽子興致缺缺的大嫂,恐怕是一次都沒使用過吧!

 

倒是現在大年初二,大姪子總是熱忱的邀約我們幾個姑姑回娘家午餐,他遺傳了奶奶的好手藝,每年做紀錄,端出不一樣的菜色,自然也使用到這口大灶。看著鼎口上冒出的縷縷白煙,彷彿童年又回來了。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tang&aid=1796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