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亮軒書場--響澈寰宇的天籟---貝多芬之夜回味
2016/06/28 12:38:51瀏覽584|回應3|推薦43

書場很少聽音樂,我知道大家情願要聽書場主人多講一些,兩個半小時,少說我也講了足足兩小時,謝謝大家啊,那麼棒場!今天是書場這一季的最後一堂課,來的人不少,有的也是頭一次加入的朋友,不會為了我這個主人,應該是看貝多芬的面子吧? 談貝多芬,沒法不聽一點他的樂章,雖然也無法完整。我們聽了兩段,一段是第五的第一樂章,一個是第九的最後。但是第九是從「歡樂頌」這部電影中截下來的,沒有細看是那一個交響樂團的作品,看來非常出色。談貝多芬必需聽聽貝多芬,很豐富的一晚。

有名的著作「約翰 克利斯多夫」,羅曼羅蘭的作品,篇幅浩大,年少的時候用了整整的一個暑假讀過一遍,六巨冊,只記得那樣的激情動人還有描寫的細膩,其中的情節人物卻淡忘了許多,人生真短,想要再讀,有時間嗎? 不太好面對自己的這個問題。

羅曼羅蘭是貝多芬的專家,寫了許多有關貝多芬的研究與著述,然而他寫的最為普及相關貝多芬的書,卻以手邊的這一冊流通最廣,也是篇幅很小的一種。 這一本書寫得很抒情,看似信筆而下,隨著情感的驅馳自然完成。當時時局動蕩,社會混亂,羅曼羅蘭心情鬱結難解,寫下了貝多芬,也是他的排遣。他對這位樂聖感受得太深了,心中把他當作父親一樣的親切,通過音樂,他感受得到貝多芬最深的思想與情感。他避居瑞士與波昂,追尋貝多芬的精神與足跡,一邊寫下了這一本「貝多芬傳」。

依他講,這不是一本學術性的書,而是「受傷而窒息的心靈的一支歌,在蘇醒與振作之後感謝救主的。」是一本表達感激的書,是一種獻禮。這跟約翰克利斯多夫不一樣,那是一部從多年來對於貝多芬的理解與感受之後極為深刻的鉅著,如長江大河滔滔而下,千迴百折變化無窮,是一部史詩。而這一本卻是一首抒情歌曲,讓讀者可以用不太多的時間進入貝多芬的生命與情感,雖然字數不多,包括附錄書信等等在內,只有一百三十多頁,卻依然澎湃起伏,引領著讀者進入了那樣悲苦而又豐富的生命。也只有與對他所寫的對象渾然一體,才能運千鈞之筆若一葦之舟,羅曼羅蘭不愧為文學巨匠。 在藝術史上,有許多的藝術家都是在吃盡了苦頭之後,才完成了他們千古的志業的。

莫內最重要的作品,如他的蓮池系列,大部分都是在極其弱視幾近於全盲的狀況下完成。張大千也經過了一段非常低潮的生命史,然後才豁然開朗,進入大潑墨的山水,那一段時間,正是他的目力受損,幾近無法再畫的時候。窮困潦倒病痛纏身幾乎是藝術家最普遍的宿命,但是他們的作品卻永恒。在這樣的命運中,又以貝多芬最苦,受的磨難最多。

貝多芬的歡樂頌永垂千古,然而他一生中真有過一般人所說的快樂嗎? 貝多芬的出身極為貧窮,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今天的男高音只靠唱歌想要吃口飽飯都不容易,當年如何可想而知,何況又是個酒鬼。母親是再嫁,原先的先生是個佣人。貝多芬的長相也不出色,真不像是一位「樂聖」的面孔。我們現在看得到,也買得到的貝多芬的面孔的石膏像,是真正的在他去世時覆蓋在他臉上做出的模子,那個時候他五十六歲。這個年紀卻有那麼多的作品,一生的辛勤可知。他又常常不修邊幅,一頭亂髮,一對大大的常常瞪著正前方的眼睛,據羅曼羅蘭說,「他的臉色時常變化,或是在鋼琴上被人無意中撞見的時候,或是突然間有所感應的時候,有時在街上,使路人大為吃驚。」貝多芬難得笑,便是笑,也為時甚短,一閃而逝。看得到他的笑容的人應該很少。「他通常的表情是憂鬱的,顯示出「一種無可治療的哀傷。」羅曼羅蘭如此說。

他的父親雖然不得志,卻很有眼光,極早便看出這個兒子在音樂方面的不同凡響,在這個小男孩年方四歲時,就常常被關在一間屋子裡,裡面只有一架洋琴,強迫他練夠了鐘點才能出來。那個時候他才四歲,想想其他的四歲的小娃娃在過什麼日子? 可見在貝多芬的記憶裡就沒有快樂。

他成年之後也快樂不起來,因為他早早就耳聾了。一個音樂家耳聾跟一個畫家目盲簡直就是絕望。他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聾? 確實的時間不容易查考,因為他早就開始假裝不聾,就裝有好幾年,至到實在裝不下去為止。耳聾對他而言極為恐怖,因為他沒有別的謀生技能,他一生只屬於音樂,如果耳聾讓大家知道了,他就面臨絕路。 貝多芬很不合群,他真的那麼需要孤獨嗎? 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找尋靈感的時候,也許不太喜歡受人打擾,然而永遠的遠離人群,卻未必有利於創作。作品是要讓大家來欣賞的,不與人來往,自然缺乏對人的關懷與愛,如何的打動人心? 貝多芬不是不愛人啊!看看他的人道精神是多麼的強烈,他基本上是個非常具有入世精神的藝術家,他不是莫扎特,政治、戰爭、社會變動等等,這個聾子都非常關心,而且也表現得十分激動,常常還要作曲來表達他的感受。這樣的人不可能天生的愛孤獨。他先是怕人家發現他聾,一個耳聾的音樂家,是多麼大的諷剌!然而他卻常常不願意一個人獨處,偏要到小酒館去,去了又要躲在角落裡,別人見到的,只是他那帶著憤怒的古怪。想要走進人群,卻又要保持距離,就是貝多芬的痛苦與矛盾。

因為耳聾,這位創造了那麼多動人的樂章的音樂家,他自己的聲音尖細銳利,很難聽。這也是因為他耳聾聽不到自己的聲音的緣故。總是閉著眼睛坐在一角抽著煙斗,愛理不理的。真的有人要找他說幾句話,他就只好掏出一個小本子,請人家把話寫在上面。會有多少人願意這麼費事的跟他聊天? 可以想見。

要是說他曾經得到過什麼人情溫暖,那就是他的母親,也許在童年受到了父親虐待的時候,母親曾經是他的守護神。可惜很不幸的在他方才十三歲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他在還沒有成年的時候就有了燥鬱症,這跟不斷的面對著絕望而無從逃避的命運有關。這種病總是使得他疑神疑鬼,但是他的燥鬱卻也並非幻想。一個酗酒的父親,讓必需負擔家計的這個年輕人每天過得灰灰暗暗,好像永遠不會放晴。

一生中難堪的事連連發生。耳聾要作曲非常困難,他得把耳朵貼在鋼琴上,感受到音符的振動,才能一小節一小節的寫下樂譜。這個方法也不是都有用,後來他得用一截木頭咬在牙關裡,另一頭以一段鋼絲連著一個類似插座作用的東西夾在音箱裡,讓聲音傳到牙關。可以想見越咬越緊的牙關,口水橫流,累到了不行,曲譜上又要一改再改,鋼琴要一彈再彈,那樣的窘困,若不是愛音樂成疑成狂,沒有人支撐得下去。 這樣的一位貝多芬,依然非常努力的讀書思考。他是莎士比亞的大粉絲,許多的樂章,有的直接以莎士比亞的作品為題,有的是靈感取自莎士比亞。他熟讀古希腊的哲學,用心瞭解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是的,一個聾子,很容易躲進閱讀的世界中。他非常關心時政,常常發表意見,而且一點也不外行。

貝多芬是個很澈底的自由主義信徒,只要能讓大多數貧窮困苦的人脫離苦海,他就全力支持。所以他會支持拿破崙,相信他是人類的救星。還以第五交響曲表達他的崇拜。然而到了拿破崙稱帝時,他失望透頂,把第五交響曲的標題都改了,以給一個過去的英雄諷剌拿破崙。到了威靈頓打敗了拿破崙,顯然他非常高興,為此又寫了一首交響樂。這個人還有著天成的智慧,不會阿諛俗之所好。在信仰上可以看出來。在生活言行方面,他是個澈底的清教徒,卻不視耶穌為神,這當然會得罪教會,但是他依然不改變他的想法。

依照羅曼羅蘭的說法,他一生都保持了童真,這就是說他一生沒有跟女人發生關係的經驗。然而他不是沒有過戀愛。三十六歲的那一年他跟丹蘭士.特.勃倫斯維克小姐訂了婚,這一段時間中他創作了有名的月光曲,也成了這一段愛情的註記。那一段時間裡更創作了第四交響曲,是一篇溫柔多情的樂章。留下的信件中可以讀到他那難以抑制的愛,幾近於瘋狂。也許正因為如此,還有他那難測的脾氣跟窮困,使得這一段眼看可以成婚的愛情消失無蹤。但是純良的貝多芬並沒有對她憤恨,她也沒有對他憤恨,只是離開了他,帶著懷念。對於這一段愛情,貝多芬相信是無法超越的命運使然。

貝多芬不見得永遠沒有女人賞識,只是能否成為情侶是個問題。歌德的小女友就很欣賞他,還引介給歌德彼此認識。但是很可惜這位小女生並沒有能夠把兩位最偉大的天才結合在一起。貝多芬對於歌德的浮士德非常敬佩,但是對他面對權勢的時候的姿態很不苟同。歌德對於貝多芬的無禮也很不以為然,然而非常佩服他的音樂,特別是第五,說是使得自己對他有無限的驚愕。從這裡看,大師就是大師,絕不因成見而矇蔽自己。

貝多芬的痛苦還沒完,他的耳聾終於讓他出了洋相。依慣例,作曲家在作頭一次演奏時,總是由作曲的音樂家親自指揮。那一年他四十五歲,上台指揮的時候,完全無法掌握樂曲的步調,樂師各行其是,雜亂無章。這個問題應當不是現在才開始的,但是大家總是假裝不知道他已經聾了,怕他太傷心。但是演奏不下去卻是個無法不面對的問題,起先是再來一次看看,當然還是不行,後來就由原本的指揮把他請下台,用紙筆寫了實話。那位指揮陪著他回家,貝多芬不讓他離開,他太痛苦了,害怕獨處。最後要求為他找個高明的耳科醫生。 從此,節目單上只著作曲的音樂家是「協助指揮事宜」,大概在音樂史上也只有貝多芬有過這個名義。

他的痛苦還沒完,他的弟弟去世了,貝多芬沒有親人,於是把弟弟的兒子領養了過來,全心全意的照顧他。很不幸,這個年輕人非常沒出息,不僅不可能成為一個音樂家,還是一個無法自拔的賭徒無賴。貝多芬為了他常常偷錢氣得發狂,但是到了好幾天見不著這個侄子,又會急得發狂,以至於發誓只要他回來絕對不會責備他。可以說最後貝多芬是給這個侄子害死的。因為在病得無法起床時,把錢給了侄子要他快請醫生來,結果侄子去了賭場,一連三天,找到了醫生的時候,已經回天乏術了。貝多芬原先有個夢想,看來倒不難。在他自知餘日無多的時候,他想,到了最終的一刻,有個親人會幫他合上眼睛。事實是,他嚥了氣之後,為他合上眼的是一另一位年輕的,他也不怎麼熟悉的樂師。

他的病痛也不僅是耳聾,他還有肺病、有胃病、加上心理上的燥鬱症,雖然只是活了五十幾歲,設身處地,還真是不簡單。那麼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活下去的? 藝術家很多都沒有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快樂,貧病交加處處可見。但是他們的作品未必都在表示對命運的不滿,反倒是有些作品表現了極高的幸福的境界。他們的表現也不為假,藝術原本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真誠。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是他們自己會創造幸福。這樣的幸福得來不易,是通過許多試練而得。平常人如你我,很容易合手說個感恩感恩,幸福就來了。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幸福感不是真的,然而不是很深刻。經過了不幸的歷練然後得到的幸福感,自然要超過一般人更多。濟公有一首詩:「六十年來狼藉 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 依舊水連天碧」。不經過六十年來的狼藉生涯,是見不到水連天碧的境界的。越是活過了狼藉的歲月,越是能夠感受到湛然水天一色的幸福。

貝多芬之苦是非常人所能受的苦,作為一個音樂家卻是聾子, 而且還有許多別的病痛,再加上了孤獨、貧窮,便是撐得下去,不改行就更難了。他有半生是聽不到的,但是他卻寫下了千古樂章「歡樂頌」,這裡面何以沒有矯情? 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從技巧上看,他給了自己一個非常大的難題,便是人聲混入樂章。音樂家在設想交響樂的時候,習慣郤以樂器來設計。人聲與樂器合一而且是交響樂,在第九之前是沒有的。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想貝多芬是如何的「聽」到他設計的聲音? 其實,一個聾子只能「想」那個聲音,也許,因為在官能上的缺陷,變成了不因形而害境的條件。要是想要達到渾然天成,障礙更少。這並不表示貝多芬佔了便宜,也許是生理上的問題逼得他另闢蹊徑。 至於他為何想要用人聲入樂,這是哲學思想的問題。要怎麼感恩? 有許多的方法表現他的歌頌,在許許多多的設計中,他都不滿意,凡是大師,總是不想步前人的軌道,但是也不能亂來。唱出歡樂是人類最直接的歡樂, 而且也同時表現了感動的方式,但這卻不是一首歌,而是「音樂」。這一首第九人聲的部分,原先是想放在他計劃好的第十中的,很有想向聖樂之父巴哈致敬的意思,也想為自己的一生的信仰作個總結。但是這樣的想法提前到第九表現了。這一首曲子花了他好多年的心血,羅曼羅蘭說他從一七九三年就開始設想了。那一年,他二十三歲。這是從二十三歲到五十五歲才完全實現的作品。

合唱在什麼時候開始,一直困擾著他。羅曼羅蘭這樣寫道:

他說:「當我發現一個樂思的時候,我總是聽見樂器的聲音,從未聽見人聲。」所以他把使用歌唱的時間盡量延宕,甚至先把主題交給樂器來奏出。連「歡樂」的主題也是如此。

所謂歡樂,就是上天的恩典。用的是最真實、最不假借的人聲,這是他的堅持,卻也是最為困難的地方。羅曼羅蘭有許多的分析,他還有另外的專著討論。然而這一首歡樂頌,卻使得我這樣的一個外行人也受到了感動。藝術最難也是最高的境界便是真正的雅俗共賞。這是最需要突破困難的地方。貝多芬之可貴,不僅是自已歡樂,而是把他內心最深處最真誠的感動傳達了出來,引動所有的欣賞者由衷的共鳴。我們這些凡人也有神祇種在心田裡的種籽,但是,沒有超凡的心靈的滋潤,就不會發芽,甚至連僅有的一點生機都枯萎死亡了。貝多芬的歡樂是他承受上天的恩典? 還是他自創的? 這是個無法討論的問題。境由心造,讓他能夠在麼樣的折磨痛苦中支撐了五十多年的,是他的意志,也是上蒼的恩典。是生命的一體兩面,恩典就是意志,意志就是恩典。由於那麼鉅大的折磨,激發了那麼大的意志,透過了不懈的奮鬥努力,寬宏的胸襟,窮究到底, 不達目的誓不干休的精神,他把深深隱藏在心底的感動一衝而出,爆發而成了千古天籟。痛苦是發源,決心是能量,成就是永恒的作品。

我常常想到天使會在那裡的問題。孩子在公園裡嘻鬧的聲音傳到了我的耳朵裡,我此刻聽到了天使的聲音。春天的杜鵑花,夏天的火鳳凰,秋天的紅葉,冬天的臘梅,也都是天使的容顏。天使不一定都穿著白袍長著翅膀。人間處處有天使,有的天使給我們片刻清涼,有的,卻給了我們永世的幸福。 貝多芬是後面的那一種,那是千錘百煉的結晶,光芒萬丈,無遠弗屆,只有大智大仁大勇才能做到,他們以美感,那麼自然的,與心靈深相契合的作品為途徑,給我們信心,給我們安慰,塵世的糾纏與苦惱,剎時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神明的示現,捨此之外,還有什麼?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lih2002&aid=63828016

 回應文章

ynn600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7/01 18:47

貝多芬所寫的樂章, 仔細聆賞之下, 真會感受到与別人的不同, 繁複厚重, 讓人心靈振動.

年輕時也讀克利斯多夫, 佩服羅曼羅蘭寫得如此細膩, 把音樂在內心的觸動都一一表達.

有時也會懷念, 但僅只於懷念了. 六本厚書, 眼睛吃得消嗎? 現在都撿輕薄的書來讀.

你這個讀書會真是太有意思了. 之前我還常跑去聽課,

但聽力欠佳, 只聽得三分之二內容而已. 也就懶散了. 

ynn

茉莉花香(leelih2002) 於 2016-07-06 19:57 回覆:

約翰克利斯朵夫也是以貝多芬為model所寫的, 當年十幾歲, 看不太懂, 也囫圇吞棗, 想要重看, 實在也是沒時間~~

最近看了錢鍾書的圍城, 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 他們兩人風格很不相同, 高行健的靈山, 我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了, 這次倒是耐心看完一個人的聖經, 讓我對他觀感好些~~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29 09:01
這真是天才了﹐多麼難呀
茉莉花香(leelih2002) 於 2016-06-29 10:11 回覆:
久違了~~剛去您格子逛了一圈~~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痛苦的人
2016/06/28 15:05

也許,沒有經歷痛苦的人,很難有藝術成就。是不是,我不知道。

但是,快樂的人,有可能比較接近平凡?


茉莉花香(leelih2002) 於 2016-06-29 08:55 回覆:

同意珍珠所言, 沒有經過痛苦的淬鍊, 很能成就偉大的作品~~

一直以來都喜歡聽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 月光曲, 在振奮與感動的背後, 是貝多芬用生命創作的真誠~~

想起偉大的藝術家梵谷, 也是從痛苦中淬煉出那種動人心魄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