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赫曼赫塞「漂泊的靈魂」亮軒書場課後回味
2017/04/03 10:52:40瀏覽1785|回應1|推薦25

我們書場又要談赫曼赫塞了,又是這個永遠跟自己爭辯不息的大師。他的幾十種大作幾乎都是對於生存還是生命本質、目的等等的追求,好像也是沒完沒了的一路爭辯到底,一本又一本的。他的作品有知性與感性的爭辯、肉體與心靈的爭辯、通俗與深沉的爭辯、短暫與永恒的爭辯、個人與群體的爭辯、成功與失敗的爭辯、人、神與魔鬼的爭辯、……寫這一段文字並沒有翻翻書作檢查,要是真的翻書來分類,恐怕沒完沒了。

赫曼赫塞活了八十五歲,最後十年沒有什麼太大的作品,但是,在此之前,他寫了好幾十部的小說、議論、詩歌、散文,幾乎都是在爭辯。他的人生,應該是一個從頭到尾不停的跟自己爭辯的人生。

人世的爭辯還不夠多嗎?為錢、為名、為權利。我們走在街上,豎耳細聽,幾乎也都是無窮無盡的爭辯。然而那些個絮絮叨叨吵吵鬧鬧,不會成為永垂不朽的名篇,出版了也沒有人會讀,發洩一下子,計較一下子而已。層次很低,是否有深刻的生命含意,難講得很。

赫曼赫塞的爭辯,是一種在通俗的爭辯了無數歲月,經驗了無數層次,遍地都是不值一顧的言語渣滓,好像是居禮夫人為了提煉那零點幾公克的「鐳」,用了好很幾千公斤的煤,滿地的渣滓就是那些煤塊,而她只取零點幾克的「鐳」。那一點點放射性元素,卻可以在好幾百年的半衰期中活人無數。讀赫曼赫塞的作品,總是不由得想起居禮夫人提煉的「鐳」。

赫曼赫塞雖然著作等身,在人間無數的文學、哲學與史學中,也只是滄海一粟。然而,這一點微小的存在,卻為不想有個馬馬虎虎搪塞過去的人生,又無法從現實生命中得到解脫,時時苦悶的讀者,提供了一泓清涼,那不是宗教的教條、不是倫理的教訓、更不可能是自欺欺人的苟且,是千山獨行卻永不教釣艇空歸的堅持所得。我們跟著他翻越了一山又一山,逐漸的高處不勝寒,生命即使是無限蒼涼,然而誠實無欺的追究,便直如他書中呈現的,孤獨、寂寞、懷疑、失落…但是,真實壓到了一切的痛苦,也許可以說,即使是痛苦,然而如此的堅定不疑,也足以抗拒由於質疑生命而帶來的無限苦惱。赫曼赫塞給了我們的是從眾生中的苦難裡體悟的深刻感受,是萬萬千千反覆思索的結晶,看似微末,卻能包容萬緣萬有,一點詩心,照澈天地,他的作品迷人,世間永遠有一代又一代的赫塞迷,正因為這樣珍貴凝縮而得的結晶。

這一本書篇幅很少,少到整本書只撐得出一個中篇小說的分量,然而有兩件事有點奇怪。一個是既便是麼一本書,該稱之為三篇更短的短篇,還是一本包括了三章的中篇?另一個問題是,這本幾乎是他篇幅最少的書,居然用了他整整七年的時間才完成,有這麼不好寫嗎?這兩個問題都讓人好奇不已。 他寫作時間用得最長的,應該是他最後一本的「玻璃珠遊戲」,從一九三一年寫到了一九四二年,前後十一年。這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以此書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其次大概就要以此書的寫作時間為最長了。但是赫曼赫塞不是像一般的作家一樣,他不是寫完一本再寫一本,而是幾本書可以同時進行。這樣的寫作習慣,有點像許多畫家。只要畫室夠大,畫家常常把許多未完成的畫一一擺在畫架上,有時畫畫這一幅,有時畫畫那一幅。開始畫的時間跟完成的時間參差不齊,但是這麼樣寫作的作家應該很少。這也正顯示了赫塞思想的多元跟無限的層次。

愛因斯坦死後,他的頭腦分別讓四所實驗室收藏研究,卡爾維諾在彌留之際,醫生發現他還真有一個很不一樣的頭腦,我們無緣一見赫曼赫塞的腦子,然而,天才總是讓人好奇,同樣的一生,他們卻活得如此遼闊,這樣神秘的基因也許我們無法了解,只是,總想要知道得多一點而已。

到底是三個短篇,還是可以稱之為一個中篇的三個章節? 其實,在他的作品中,許許多多的爭辯,都是他一個人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作家的作品,有的人以廣義的自傳來形容,許多的名著,經過考察,鮮有不見出作家個人身影的。張愛玲、錢鍾書、沈從文、巴金、曹禺…都是這樣。而赫塞的作品自我的影子尤其鮮明。他的出身看來早就決定了他的一生。父親是傳教士,信仰虔誠,最初還把他送進了神學院,要他未來也當個傳教士。只是他那樣在思想上毫無妥協餘地的心理,無法容忍神學院的教育,卻又難以違逆父母的期望,交相折磨著自己,居然患了神經衰弱,進入了精神病院。可是精神病院也無法治癒他的病,怎麼樣都想不開,進一步的鬧到自殺。好在自殺未遂,否則人類世界的損失太大了。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不會思考,也不會避免所謂想不通的問題,然而眾生大多可以找到十分便捷的解決之道,那就是找一些代理思考來處理問題。宗教信仰是很大的一個族群,許多問題便有了方便的「停損點」。一位老師、許多習俗、還有法律等等,都可以讓我們不用太傷腦筋適可而止。然而牛頓就是對於蘋果會掉到地上感到不服氣,因此有了萬有引力的發現。亞里斯多德想要知道「感動」是怎麼來的,因此有了他的「詩學」一書,流傳千古。赫曼赫塞要知道的都是一般人也想過的問題,比如堅貞的愛情到底有還是沒有?什麼事情是由神來決定?什麼事又是我們可以決定?我們對生命的選擇是意志還是命運?有時而盡的生命是否可以達到無盡的永恒? 這些問題凡夫俗子也會想,然而有的人只一句「就那麼回事」便交待了過去,有的人聽教會的指導便結了案,當然在代理思考中也有許多可貴的,原先由大智大慧者為我們傷過腦筋有了進一步結論的,凡此種種,都讓我們可以安安隱隱的活下去,要是個個人都像牛頓還是赫塞,那還了得!

但也好在有赫曼赫塞,我們才不至於讓許多的陳見永遠矇住了神志,人類世界才有尺寸之進。他那種無限痛苦的窮根究底,卻使得我們省卻了許多的摸索。 我們且看這一本他用了七年的思索歷程,面對生命本質為何的追求。赫曼赫塞至少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他心中的疑惑直接的敘寫下來,就像哲學的理論一樣。無數的哲人走的是這一條路。赫塞走的是另一條,他把問題融解在藝術的作品中,無法讓讀者得以清楚的看到答案,也許,他也沒有把握什麼是答案,只是以戲劇性的小說手法,表現了他內心的掙扎疑惑還是到肯定而已。的確,人間的問題那裡可能處處都找得到圓滿的解答?便是慧根超拔,有時他們的成就,也就是把問題向前推進了一點,思想史上有些問題是要由一代又一代的人持續的思索的。赫曼赫塞的成就不僅是狹義的文學,他的作品種種都含有濃厚的哲學性氣息,只是他的知性與感性總是相成相因,自然歸入了文學的作品。

要是說人活著最大最普遍的欲求是什麼?我相信是「自由」。我們要想有更多的錢,為的是可以把這些錢拿來更加的隨心所欲。我們追求權力,希望以更大的權力拓展更多的自主能力。我們求知,我們讀書,也是為了更加的能夠「想得開」,不因無知而窒悶。赫曼赫塞在「漂泊的靈魂」一書中,描寫了一個選擇一生可以求得最大的自由的生活的人,那麼,他就是個流浪漢了。這就是為何主角是個流浪漢的原因。其它的自由要爭取可不容易,而且金錢、權力等等,在爭取的過程當中,常常損失了更大的自由,成為所爭取對象的奴隸。當個澈底的自由人,看來作個流浪漢,是損失最小而自由最多的生涯。那位許多人看好的年輕人,後來居然成了流浪漢,在大家眼中很不值得,很自然的會以為他出了問題,莫不希望他「回頭是岸」、「亡羊補牢」。他卻無怨無悔的繼續流浪。

故事是從流浪漢的終點滿開始寫的。第一章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這個敘述者,講的是他的朋友,也就是書中主角人物,名喚克努普爾的傢伙。我們對於他使用旁觀者看自己的手法不會覺得陌生,在荒野之狼中,那個「狼」本身的日記篇幅不多,倒是對他的評論很有些長篇大論的敘寫。他喜歡把自己放在自己的對立面觀察與對話,他寫流浪漢,其實是在寫自己,然而卻把這個角色放在敘事者的身外,客觀性的描述他的種種,這樣的安排,有助於批判自己,也就容易滿足了他事事都愛辯證的需要。 現在,流浪漢克努普爾貧病交加,流浪漢也會有到頭的一日,那麼,他面對的該是個什麼樣的命運?

故事一開始,剛剛出院的流浪漢去找一位他昔日的同窗,接下來他一路都在尋訪故人,這就成了一段回顧的旅程,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其實,他是在回顧過去,同時也在接近死亡。一邊回顧,一邊漸漸接近死神,就是這個故事的架構。這樣的手法在電影與小說中都不為奇。猶記得英格瑪伯格曼的「野草莓」,描寫一位老教授開著車子從北到南的歷程,而在這一段途中,老教授一一拜訪昔年的去處與人物,最後進入人生的終點。

本書也是運用了同樣的方式處理題材。流浪漢克努爾普走近他昔日同學的屋子,跟老同學打招呼,受到了熱情的接待。逐步的,他一次又一次的回到了過去。卻也同樣的一步步接近人生的終局。 每一個他遇到的故人,與他都有各自不同的緣分,也就表現了不同的人對他的不同看法。而在跟他這一次的短暫對話還是交往中,也同時揭露了他過去的遭遇,包括他之所以選擇了這樣子長期流浪的秘密。遇到的人漸漸增加,他的身世也漸漸清晰,清晰的過程裡,讀者就愈發的跟這個主角人物彼此有了更深的觀照,走入他的世界,與他合為而一。這樣的安排,井然有序,整個發展的骨幹浸透在一再反覆的思維裡,而這樣的思維,是從生命中許多的痛苦產生的。高明的文學作家總能在情節進展中把作者的體悟突顯出來,赫曼赫塞一方面以其動人的,有時是驚人的情節,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同時把他對人生最深刻的思維藉著人物與情節傳輸給讀者。很少作者能在文學與哲學兩方面表現得同時如此動人心魄。

這個流浪漢總是受到歡迎的,出院之後,這個最孤獨的流浪漢先去拜訪一位老同學。皮匠艾密爾。艾密爾的家庭是某一種人生的典型。他一生努力的工作,有一位漂亮的妻子,到了中年,也過得十分安穩。他勸流浪漢設法好好的安頓下來,也為當年的這位出色的同學感到惋惜。可是他也羡慕他多年來的自由自在。而流浪漢的那種像個行吟詩人,出落得一表人才,又使得皮匠的妻子愛慕不已,從偷偷的示愛到大膽的追求,逼得他不得不一走了之。作者在這一段裡把流浪漢的迷人風采及為人風格表現了出來。他對於有夫之婦的勾引不為所動,然而對於少女的清純之美卻情不自禁。因為在此同時,他也結識了一位純樸的鄉下姑娘,他一則迴避與皮匠的妻子來往,一則細心的勾引年輕的少女,形成對比。但是他還是離開了,就在獲得少女芳心傾慕他的時刻。我們也了解了流浪漢的生活哲學,他在眾人當中總是悠閒自在,別有風味,但是他有他的持守,為了對方,他適可而止,避免傷害。為了自己,不肯陷溺太深到難以自拔。他那自由自在的生活風格一以貫之,我們很自然的了解了他可以流浪,一無所有,卻能得到大家同情與接納的原因。

他也去找另一位老友,一位裁縫。他有好幾個可愛的孩子,流浪漢喜歡孩子。但是他發現裁縫一點也不滿意,家累把他拖得未老先衰。他覺得也許他的流浪生涯還是正確的選擇。「你還在抱怨嗎?克努爾普?」這一句話把他早年的人格狀態也透露了出來,他本來就是個事事不滿意的人,成為孤獨的流浪漢,早有端倪。在他與裁縫的交談中,他透露了生命中的秘密,原來他也有孩子,十四歲時跟一位少女生的,只是孩子一生下來母親就死了,孩子由別人收養,他只有偷偷的到收養人家外面徘徊,偶爾可以看到一眼他的孩子。他多麼渴望孩子,卻只能遠觀,無法接近。流浪漢也有他的辛酸,自由也有其代價。 他迷人特質包含在生活的每一細節中,他具有獨到的觀察力,對於他喜歡的女人,他追求的手段也有精心的設計,卻絕對不是不擇手段,處處都能顧到對方的名節與情感。看似無情卻有情。也許每一次的分離他也都難免會痛苦,但也只有這樣的選擇,否則就要犧牲他自由生活的初衷,兩者只能取其一。這也許會讓許多的讀者反思自己的一生,人生若能重來,自由自在與成家立業二者只能選取其中一項的話,又會怎麼樣? 流浪漢的這一趟旅程不僅是回顧,也同時在追求,也是在延續他一生的追求,那就是要確知生命的意義何在?他的生命已經到了盡頭,然而答案依然沒有出現。他從皮匠家中出來的時候,也許發現愛情只是一個短短的歷程,不久之後便很可能面對著背叛,像那個妻子在她丈夫背後勾引他一樣。這一次的拜訪,雖然受到了皮匠夫妻的歡迎,卻使得他在追求最後答案的努力中空手而去。

到了第二章,敘述人是以懷念的口吻說出了他跟流浪漢最後的對話,我們知道,主角人物已經不在世上了,但是當時跟敘述人的最後對話餘音嫋嫋纏繞不絕。赫曼赫塞以凌越時空的方式,巧妙的談到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他們最後一次的談話,是在一個墳場中。作者要表現的應該是「終極」的暗示。首先就是主角人物表達了他的看法,對於許多人死後還想要一塊好墳地覺得荒謬。他期望如果死後有知,寧願是像他唱一一首歌:

「小姐們,為我歌唱吧      因為我已夭折      唱一首離別的歌     下次我再重返人世時     下次我再重返人世時    我將是個翩翩美少年」

他唱的歌一向溫柔動聽,他唱出了對生命中他最渴望的美景。

這讓我想起某位名作家老年接受訪談時的一個答案。訪談者問他,要是生命還可以重來,你還想當個名作家嗎?想當然訪談者會等到他想等到的答案,沒想到老作家說,我不會再當一個作家,不論我幹嘛,我希望我下輩子每天晚上的床上都會有個不同的美少女。」老作家道出了許多不僅是作家的男人的夢想,只是沒有人會如此坦白而已。

流浪漢也許在他的生涯中相當程度的實現了這樣的願望,到了衰弱不堪眼看就要走到了盡頭,依然對此嚮往不已。 「難道你不想嗎?」他還以為每個男子都會有如此的慾望。他得到的答案讓他不免驚訝,他的這一位朋友告訴他,他不以為這是最好的選擇,這位朋友不想再年輕,他倒願意自己有能像七十歲的老人那樣的好學,飽學而又有讓人著迷的智慧。他寧願聽他說故事,也不要回到青春擁抱美少女。 這其實是赫曼赫塞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他在追求永不凋謝的青春,永遠受到美少女的青睞中,卻同時對於智慧傾倒不已。然而兩者不可兼得,到底是青春好呢?還是成熟的智慧好?他很難取捨。這應該是從真實的生活中體驗出來的困惑。稍縱即逝的美感,與永恒的智慧間的選擇,是他的兩難。但是他說他已經不寄望情感了,人生虛幻而短暫,即使因為你死了,有人為你哭泣,也不會太久。美麗短暫,多情虛幻,人生值得記憶的事情太少。他也夢到了初戀的情人,想起了他自己的父親、還有為他生孩子難產而死的女子,一切如夢如幻如露如泡影。他也發現了「每天都有一個真理,然而第二天你又否定了它。」而他自己,也是飄忽無蹤。在一夜酒後,便從此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天地中,從此而去,風雪迷蹤。

我們無法知悉赫曼赫塞寫作此書的細節。讓人好奇的是他在這七年裡,那個時段寫下來那個章節? 也許在如何適當的以小說的手法表達他的深刻反思,是從技巧到內涵兩者俱存的挑戰。在第三章裡,再也沒有,可能也不方便堅持以敘事者第三人稱的口吻陳述流浪漢的故事了,為了要跟神直接對話,那是只有孤獨才會產生的對話。

他遇到了一位醫生,也是當年的同學,身體已經極度衰弱的他,被醫生阻止在此情況之下走上漫長的回鄉之路,醫生把他留在家裡作一定程度的診療。在這一段中,我們知道了他從拉丁語學校轉到一般國民中學的原委,原來是一段少年純情的故事。他愛上了一個比他年級大的國民中學的女生,但是,那個女生卻以他是貴族學校的學生而不接納他,這個男孩便甘心受盡了一切的責打懲罰,離開了拉丁語學校。然而,那麼純潔的少年的情感,不久之後卻落得一場空,他發現他根本從最初愛慕她開始,就受到了她的愚弄。這也是他對愛情失望的開始,也是他命中注定的寧可漂泊一生的開始。從回到過去中,謎題漸解開。 不過,他並不是只有單純的漂泊,他也是要從漂泊中不斷的追求人生的真意,現在他的人生無疑的走到了盡頭,生命的意義又何在呢? 多年從情感與經驗的無窮思索中,依然一無所得。至此難免接近絕望,他真的再也沒有時間了。

醫生要把他送到醫院去,否則命在旦夕,可是在他的想法中,要一個生命最終的答案,是比性命還重要。他從醫生的照應下逃離而去,在風雪中獨上寒山,要想見到神,問盡了人間處處俱無所得的許多問題,他不甘心,在尚餘最後一口氣的當下,他要親自問問神明,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他衰弱無力,依然寸寸的攀登峰頂,希望能真的見得到神。也許見得到吧? 人在最虛弱最純淨最無雜念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也許神真的會在這種狀況下顯現吧? 這是藝術家與信仰之間的對話。藝術家總是在懷疑,由這些懷疑而漸漸接近真實,然而接近真實並非獲得真實,也可能一生的努力奮鬥,到了最後一刻卻面對著一場空茫。他會害怕,但是又想要知道答案,這當下的確是該得到答案的當口了,像天大的賭注一樣,性命與靈魂馬上就要一翻兩瞪眼,要翻不要翻也還在他自己,那就是他要不要與神對話的那些問題了。 一口鮮血剎時染上了一片純白的雪地,他只覺得身體輕飄飄的,在漫天風雪中,似乎見到了藏在風雪之後神的面目,淒厲的冷風中聽到了神的聲音,他有太多的問題想要趁此一一提問,但是來不及了,比風中殘燭還要微弱危險的生命已經容不得他從容不迫的問了。他想要跟神說,他的一生充滿痛苦,他是不是選錯了人生的方向? 心中吶喊著「告訴我!告訴我!」,口卻不能言。神啊我這一生對嗎? 那麼多的痛苦是我該得的嗎? 我一生未欺人未欺己,為什麼我一無所有? 為何我所愛的都遠離而去? 他想問,卻倒在雪裡再也爬不起來。他只有嘆息。

此際,他聽到了神的深沉的聲音: 「你該滿足了,為什麼還在嘆息?」

神又質問他: 「你遺棄了你初戀的情人,記得嗎?」

「神啊,那個時候我很年輕,是往事了。」 他又問神: 「為什麼這麼多年我什麼都沒有學到?」

神告訴他說: 「你該滿足了,你得到了那麼多自由的,而且又任性的生活。」 他同意神的見解。神又跟他說,你很幸運,你初戀的女孩子依然愛著你。為你生了孩子的女孩,到死也沒有怨你,你到任何一個地方都受到歡迎,人人都誠心誠意的接待你,愛你。

乍然間他覺悟了,他才知道他不是一無所得,他一生裡得到了許許多多的愛,直到現在。他一點貢獻都沒有,卻得到了那麼多,真是貪心太甚!他覺得慚愧,他悔恨不已。 神卻告訴他,那是不必要的: 「因為你也很好,你所到之處,把快樂帶給了他們。」 可不是嗎? 他想到,他會唱歌,會跳舞,會說說笑笑,會把他的見識與人分享。他實在不用自慚形穢。他聽到了神的聲音,有時像母親,有時像初戀的情人,有時像為他生了孩子的麗莎蓓……。

神又問他: 「還有什麼可嘆息的嗎?」

「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

漸漸的風雪越來越大,神的聲音也漸漸稀薄,他最後只聽到神說: 「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兄弟,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流浪漢的一生很幸福,因為他最終很滿足,在風雪中安然而去,這正是他要的那樣純淨的生命結局,那小小一灘鮮紅的血跡很快就會讓新飄下一層又一層的白雪給掩埋了,也許連他自己也要到明春才會讓人發現吧? 那時也許他連名字都沒有了,又有何干?

這本薄薄的小說,僅僅三章,卻能讓人低迴再三,讀過了,不會忘,常常不意間閃現心頭,重新品味。赫曼赫塞獨有的自我質疑自我衝擊的故事,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思想,最終,他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捨此再無眷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lih2002&aid=99715128

 回應文章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覺得
2017/04/04 09:15
慶幸,年輕時沒有讀這書。
茉莉花香(leelih2002) 於 2017-04-04 15:49 回覆:
哈哈~~茉莉年輕時可能也讀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