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Bloom’s Literary Places PARIS—Introduction 巴黎文學地圖—序言
2013/02/07 12:23:55瀏覽152|回應0|推薦5

ExcerptBloom’s Literary Places PARISIntroduction
巴黎文學地圖序言


哈樂德·布魯姆主編一系列的文學地圖,其實是由不同的專家學者進行編著,布魯姆除了一篇共同的〈總序〉(詳前文 ExcerptCities of the Mind 《布魯姆文學地圖譯叢》總序:心靈之城 )以外,還分別寫了〈序言〉總結他對每一座城市文學的看法。
雖然,我們可以個別從每一個獨立的作家的作品當中得到閱讀的樂趣,但有時候也會想要探求某位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定位,而透過這一位文學評論大師的角度,或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該作家擔任何種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

關於「巴黎文學」這個閱讀主題,藉此也再次提供以下相關書目給大家參考。

【延伸閱讀書單】
&長眠在巴黎: 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所
作者:繆詠華 / 貓頭鷹出版社
&在巴黎,文學家帶路
作者:尚-保羅.克萊貝爾(Jean-Paul Clebert/ 山岳出版社
&巴黎文學散步:發現未曾真正認識的新巴黎
作者:鹿島茂 / 山岳出版社
&巴黎文學地圖
作者:BY工作室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天使愛巴黎
作者:鄭楓 / 華文出版社

【書籍介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794761
巴黎文學地圖
作者:杰拉德

譯者:齊林濤 王淼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語言:簡體中文 ISBN9787313075383
裝訂:平裝


由邁克杰拉德編著的《巴黎文學地圖》為《布魯姆文學地圖譯叢》之一。巴黎是浪漫的代各詞,是光明之城最好的詮釋。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感受雨果的《悲慘世界》、品味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觀察左拉的《小酒店》。同時,這里還有莫里哀、拉辛、伏爾泰、狄德羅、司湯達、福樓拜、普魯斯特……面對如此眾多文學巨匠,《巴黎文學地圖》娓娓道來,融歷史、地理、人文為一體,帶領讀者鑒賞巴黎悠久的文學歷史,感受巴黎獨有的文學氣息,領略巴黎燦爛的文學世界。


序言
哈樂德·布魯姆

當我從文學背景下思考巴黎時首先想到的作家是巴爾扎克、維克多·雨果、波德萊爾和左拉。(When I think of Paris as a literary context, the first writers who suggest themselves to me are Balzac, Victor Hugo, Baudelaire, and Zola.) 法國文學中太多的優秀作品都是巴黎人寫的重新考量之後我不禁驚訝於自己竟然沒有想到維隆、莫里哀、高乃依、拉辛、伏爾泰、狄德羅、司湯達、福樓拜、馬拉美、蘭波、普魯斯特、瓦萊里。無法想像人文巴黎如果沒有這批人會是什麼樣子。不過如果要審視巴黎所能達到的極盛狀態則似乎必然提到巴爾扎克、雨果、波德萊爾和左拉這四個人。巴黎文學最重要的主題就是想像與現實之間的社會異化或曰心理距離。在我看來莎士比亞筆下的倫敦和沃爾特·惠特曼筆下的紐約似乎不是這樣。但是人們應該注意莎士比亞和惠特曼都是自己所在城市的核心文學人物但在巴黎文學界沒有哪個作家可以獨立勝任這樣的角色。(The grand thematic of Parisian literature is social alienation, or the psychic distance between the imagination and society. That seems to me less true of Shakespeare’s London and Walt Whitman’s New York City, though one should observe that no French imaginative writer is as central a figure in Parisian sensibility as Shakespeare and Whitman are to their cities.) 笛卡爾佔據著法國人的心靈代表了巴黎人的知性其影響之深刻正如莎士比亞之於英國沃爾特·惠特曼之於美國。從這一點來說即使把維克多·雨果、巴爾扎克和波德萊爾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與莎士比亞和惠特曼的偉大超凡相媲美。

要想在法國找出可以與但丁和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和賽凡提斯歌德和惠特曼易卜生和喬伊斯相媲美的享譽世界的作家你需要把蒙田和莫里哀融為一體。或者把巴爾扎克、雨果、波德萊爾和左拉合成一個四重形象就像布萊克的《四天神》或《以西結書》的四輪馬車的天使們。透過巴爾扎克、雨果、左拉的小說及雨果和波德萊爾的詩歌19世紀的巴黎成了一種幻象充滿著驚人的活力同時也充斥著劇烈的社會動盪與墮落。(Nineteenth-century Paris, viewed through the novels of Balzac, Hugo, Zola and the poems of Hugo and Baudelaire, becomes a phantasmagoric vision, frighteningly pulsating with vitality as with a societal entropy and degradation.) 尤其是巴爾扎克和雨果他們讓人憶及拉伯雷筆下的巨人們衝破各種阻礙追求烏托邦和人性完善。

巴爾扎克在巴黎發現了屬於這世界的國度並醉心於揭示這個國度。普魯斯特感慨說:“他無所掩飾他知無不言。毋庸置疑當時整個巴黎的精神力量之和也無法和超常的巴爾扎克相提並論。《人間喜劇》中有大大小小共90部小說要不是巴爾扎克因勞累過度50歲就與世長辭這個數字應該會達到200部。他筆下的巴黎是自己激情四射的創造而彌爾頓的撒旦和莎士比亞的福斯塔夫則是個人精力與社會現實的結合。

像巴爾扎克一樣維克多·雨果似乎並不比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更為現實。當然如同沃爾特·惠特曼的典型行為是內戰期間在華盛頓特區的醫院進行志願服務一樣如今可以把雨果在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的英雄立場和表現視作他的典型行為。雨果高度的浪漫主義使得他成為支持公社鬥爭的詩人兼小說家實現了他在《悲慘世界》(1862)中的願景。雨果的各種作品包羅萬象沒有哪個讀者能夠將其盡數讀完其詩歌總量超過了十五萬行還有七部小說至少二十部戲劇和堆積如山的散文。難怪夏爾·波德萊爾飽受折磨感覺自己被雨果排擠因為雨果發現了所有的文學空間並將其悉數開發。

如同巴爾扎克是巴黎小說家一樣波德萊爾成為了巴黎詩人然而雨果十分關注整個世界因此他並不局限於巴黎。雨果遭到拿破崙三世流放波德萊爾稱其為無國界的天才但是這位寫作了《惡之花》(1857, 1861)的不關心政治的詩人卻經歷著一種與世隔絕的心靈流放。他筆下的巴黎可能很像典型的巴黎就如惠特曼筆下的曼哈頓很像典型的曼哈頓一樣。孤獨地走在一個地獄般的城市的街道上波德萊爾創造了現代巴黎的審美情趣。雨果在被流放到海峽群島中的澤西島上時曾按以賽亞和耶利米的方式進行預言期望能被歷史驗證。波德萊爾則拒絕進步、拒絕預言、拒絕歷史一心作詩終於如願實現了文學理想;而雨果卻沒能做到。
(
And yet Hugo is so cosmological that he transcends Paris, so that Baudelaire becomes as much the poet of Paris as Balzac is its novelist. Hugo, an exile from Napoleon III, was termed by Baudelaire “a genius without frontiers”, but the apolitical poet of Les fleurs du mal (1857, 1861) was an alienated internal exile. His Paris can seem the Paris, as Whitman’s seems the Manhattan. Isolated, walking the streets of an infernal city, Baudelaire creates the aesthetic ethos of modern Paris. Hugo, from his exile on the Channel Island of Jersey, prophesied in the modes of Isaiah and Jeremiah, in the expectation of being vindicated by history. Composing the poems of his moment, while

denying progress, protest and history, Baudelaire anticipated the literary future as Hugo could not.)

我最後要提到埃米爾·左拉1877年發表了《小酒店》其觀察勞動階級生活的新視角激起了暴怒。資本家因小說偏向下層社會而以幾乎前所未有的姿態大肆表示憤怒。巴黎公社的精神在左拉的作品中得到復活在《萌芽》(1885)一書中表現尤為強烈。一些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暗示出來的、被波德萊爾主觀放棄的東西,在左拉的空想現實主義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7287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