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摘—保羅‧奧斯特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Part I:「一位隱形人的畫像」
2013/01/07 21:15:29瀏覽2500|回應4|推薦8

書摘保羅奧斯特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Part I「一位隱形人的畫像」(Portrait of an Invisible Man)


Impossible, I realize, to enter another’s solitude. If it is true that we can ever come to know another human being, even to a small degree, it is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he is willing to make himself known. A man will say: I am cold. Or else he will say nothing, and we will see him shivering. Either way, we will know that he is cold. But what of the man who says nothing and does not shiver? Where all is intractable, where all is hermetic and evasive, one can do no more than observe. But whether one can make sense of what he observes is another matter entirely. . .He never talked about himself, never seemed to know there was anything he could talk about. It was as though his inner life eluded even him. . .If there is nothing, then, but silence, is it not presumptuous of me to speak? And yet: if there had been anything more than silence, would I have felt the need to speak in the first place?”
我明白,你絕對無法進入一個人的孤獨。倘使我們確實能夠認識另一個人,即使只是認識皮毛,那麼我們也只能認識這個人願意讓我們認識的部分。某個人會說:我很冷,或者他不發一語,而我們會看到他發抖。不論是哪一種情況,我們都知道他很冷。但是,如果你遇到的人既不說話,也不發抖呢?當一切皆以難以操縱,當一切皆隱密而無法捉摸,你只能觀察。然而。你是否能自觀察中看出意表,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
保羅奧斯特,《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p.26~27)


看到過孤獨的模樣嗎?聽見過孤獨的聲音嗎?

事實上,你所看到的或聽見的都只是孤獨所創造的模樣或聲音吧 !
但我想保羅奧斯特必然是真正與孤獨相濡以沫的 Soulmate.



有一天,生命還在那兒。就如一個人正在最健康的時候,一點也算不上老,甚至沒生過大病。一切都一如往昔,而且似乎將永遠如此持續下去。他日復一日地生活,只顧自己的事,只夢想著擺在面前的生活。然後,突然之間,死亡降臨了。一個人吐出微弱的歎息,倒在椅子上,死了。這件事來得如此突然,使人沒有思考的空間,想不出一個可以帶來安慰的字眼。我們什麼都沒有了,只有死亡,只有人終必死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久病之後的死亡是容易接受的,甚至即使是意外死亡,我們也能將之歸因於命運。但是,如果一個人在沒有明顯的因素下一命嗚呼了,如果一個人之死只因為他是一個人,那麼,這個事實讓我們如此接近生死之間那條隱形的界線,以致我們不再知道自己站在哪一邊。生命變成死亡,彷彿死亡一直擁有這個生命。死亡降臨了,事先沒有任何警告。這就是說:生命停止了,而且可以在任何時刻停止。 (p.3)

我一直以為死亡會讓我麻木,讓我因悲傷而動彈不得。但是現在,死亡降臨了,我卻沒有掉一滴眼淚,不覺得世界在我周圍崩解。儘管死亡來得如此突然,然而令人不解地,我已有接受它的一種不尋常的心理準備。困擾我的是別的事物,和死亡或我對死亡的反應無關的事物:我的父親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他沒有妻子,沒有倚賴他的家人,沒有人的生活會因為他的離去而改變。或許散居各處的朋友會暫時感到震驚,會因為想到死亡之任性和莫測而肅然,就像因為失去朋友而肅然那樣。他們會有一段短暫的哀悼期,然後就什麼也沒有了。最後,人們會覺得他彷彿不曾活過。甚至在離開人世之前,他已經不存在了。許久之前,最親近他的人已學會接受他的不存在,並視之為他存在的一個本質。現在他離開了,世界將不難接受他已永遠離去的這個事實。他生命的本質使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接受他的死——一種預期中的死亡。倘使人們記得他,那也只是一種模糊的記憶,如此而已。
他缺乏熱情,不管是對於事物、人或想法,他無法表露自己,或者不願表露自己,他設法讓自己和生命保持一段距離,避免投入事物的核心。他吃東西,去上班,和朋友往來,還打網球。然而,儘管如此,他並沒有在那兒。就最深刻、最固定不變的意義而言,他是一位隱形人。別人看不見他,而且極可能他也看不見自己。倘使他活在人世時,我不斷地尋找他,不斷試著尋找那位不存在的父親,那麼現在他死了,我仍然覺得我必須繼續尋找他。死亡沒有改變任何事情。唯一的差別是,我已經沒有時間了。 (p.4~6)

十五年來,他一直獨居,頑強、愚鈍,彷彿不受這個世界影響。他不像一個佔據空間的人,倒像以人的形式出現的一塊無法貫穿的空間。這個世界自他身邊彈開,在他面前碎裂,有時則依附著他——但不曾貫穿他。十五年來,他經常獨自一人在一棟巨大的房子出沒,也在那棟房子裡離開人世。 (p.6)

他的生活不是以他居住的地方為中心,他的房子只是他那焦躁不安的生命諸多的停留處之一。缺乏中心點使他變成永遠的外人,一個他自己生命的觀光客。你從不覺得你會知道他在何處(p.9)

雖然如此,對我而言,這棟房子似乎非常重要,即使僅僅是因為它的荒廢——這是心態的徵候,這心態在其他情況下無從得知,卻彰顯在不自覺的行為的具體意象中。這棟房子變成我父親生命的一個隱喻,準確而忠實地呈現了他的內在世界。因為儘管他將房子整理得十分整齊,並且多多少少保持它以往的面貌,但是它仍然漸漸地、無可避免地崩解了。 (p.9~10)

對我而言,發現這些照片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似乎再一次確認我父親在這世上的具體存在,而且讓我產生一種錯覺:他仍然在那兒。許多照片是我以前不曾見過的,尤其是他年輕時的照片,這點讓我產生一種奇怪的感覺:我第一次遇見他,他的某部份才剛剛開始存在。我失去了我的父親,然而與此同時,我也找到了他。只要我看著這些照片,只要我繼續全神貫注地審視這些照片,他就彷彿仍然活著,即使他已死去,或者,即使他沒有活著,至少他也沒有死去;或者,他懸浮在一個和死亡無關的世界中,被鎖在這個世界中,死亡永遠不得其門而入 (p.18)

因此,當他出現在人們面前,人們看到的並非真正的他,而是他創造的一個人,一個他為了操控別人而操控的人造物。他自己仍然是一個隱形人,一個木偶的操縱者,從簾幕後一個幽暗、孤獨的空間,拉動他的第二自我的操縱者 (p.20~21)

基本上,他不在乎我的成功或失敗。他界定我的方式不是我的所做所為,而是我這個人,而這意味著他對我的認知永遠不會改變,意味著我們的關係是固定不變的,意味著我們之間將永遠隔著一道牆。不只如此,我明白這一切都和我無關。這只和他有關。和他生命中其他一切事物那樣,他只從他孤獨的迷霧中看我,彷彿我和他隔著一些距離。我想對他而言,世界是一個遙遠的地方,一個他永遠無法真正進入的地方,而我就在遠處出生,在所有從他身旁掠過的陰影中出生,變成他的兒子,然後長大,彷彿我只是另一個影子,在他半明半暗的意識中出現又消失。 (p.33~34)

一個傷口存在著,而現在,我明白這個傷口是多麼深。寫作並沒有如我想像的那樣治癒我,反而使得這個傷口繼續裂開。有時,我甚至覺得它的疼痛集中在我的右手,彷彿每次我一拿起筆,將它壓在紙上,我的手便被扯裂。因此,這些話並沒有將我父親掩埋起來,反而使他繼續活著,而且比以往更鮮活。我不只看到他以前的樣子,也看到他現在的樣子,以及未來的樣子。每一天,他在那兒,侵入我的思緒,沒有預先通知便悄悄溜入我的腦海:他躺在地下的棺材裡,身體仍然原封不動,指甲和毛髮則繼續增長。我覺得,如果我想了解任何事情,我必須滲入這個黑暗的意象,必須進入完全黑暗的地裡。 (p.48)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lh072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作者:保羅.奧斯特
譯者:吳美真
出版日:2009/10/9 出版社:天下文化
裝訂:平裝 ISBN9789862164150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是保羅奧斯特的回憶錄。奧斯特的寫作生涯初期十分潦倒,父親驟逝、婚姻失敗。他在這個時期完成了本書,對父親的身分和創作的孤獨,有著毫不躲藏地自我沉思和環環相扣的精準隱喻。其中,〈一個隱形人的畫像〉描述作者接到父親死訊之後,對父親的回憶,文字細膩,充滿戲劇般的張力,故事詭譎,引人入勝。

第一部為「一位隱形人的畫像」(Portrait of an Invisible Man),第二部為「記憶之書」(The Book of Memory)。前者敘述他在父親死後抽絲剝繭家族真相的故事,一張曾被撕毀的照片、一個巧的不能再巧的奇遇、加上親人與自己的回憶組合,他逐漸拼湊出父親的複雜畫像-相當不同於他所認知的父親生前之形象。他終於明白父親之所以不擅表達、孤獨一生的原因(或僅能說「原因之一」?),不過,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記憶之書」亦以孤獨為基調,描述一位猶太裔作家之心路歷程,為奧斯特之自傳。時空橫跨百年來的歐、美、亞大陸,以及第三人稱之主人翁的歷代家族史,對父子、夫妻、朋友等等人際關係皆有深刻描寫,每一隱喻皆環環相扣,伏筆鋪陳,頗有偵探小說之風,但又絕不只等於偵探小說。總言之,「記憶之書」延續了「一位隱形人的畫像」探討父親意象的主題,進而描述奧斯特自己也當上父親的故事,兩者相輔相成為一書,在「生」與「死」之間低迴梭巡。感人至深,是生命和人際關係的細膩畫像。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7206450

 回應文章

普普斯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啊~老大哥
2013/01/10 16:01
說實話這幾本書,我看完印象不深刻,也沒帶在身邊,可能要等過年回家才會重翻。

如果要說美國人的孤獨,普普斯特最喜歡的還是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跟安妮普露的《斷背山》以及歐亨利短篇小說。

然後,如果論文可以寫完的話,我把同人小說寫完就可以去死了XD
le14nov(le14nov) 於 2013-01-11 05:09 回覆:

我想有機會還是會繼續找奧斯特的其他小說來讀,像是《月宮》或《幻影書》...

如果說同人小說是你目前尋找到的方向,樂觀其成啊 ! 只是我可以反應的部分應該很有限 尷尬


普普斯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因為我是很笨的評論者
2013/01/09 16:59
而且知識不足,超出文本的,我沒辦法替他詮釋什麼(我努力過了但某人讓我失望),所以胖子的死亡深度不到保羅、天后奶奶跟普神,也就沒有洩漏論文先機的疑慮。

關於老大哥提到的「他者」部分,我的拙見是認為,保羅借用約拿、大鯨與上帝,來指涉他、死亡(孤獨)與父親。其中198頁,保羅特別提到記憶與話語的關係,其中的轉折在201頁,約拿知道孤獨與死的狀態,所以他開口說話了。這部份涉及聖經的先知傳統,說與不說的孤獨。

到了記憶第八書,先知的孤獨被轉化成解救父親的皮諾丘217。這是肯定的部分,只是220頁,記憶與話語的紛擾出現,當他如超人般的兒子穿著s的T桖,彷彿兒子的S不是超人而是朋友S,221。

記憶第九書處理了這樣的關係223。225記憶的力量。226,文字出現於紙頁之前,它先必定是身體的一部份,一種物質的存在。227,他必須遺忘自己,才能在那裡,而在那種遺忘中,記憶的力量出現了。並且保羅談論了普神與自己的記憶狀態。

在243、244保羅揭露了將自己變成「他者」的底牌,他將擁抱死亡(孤獨)的無意義。他必須說出,縱使語言的言不及義。這是死亡(孤獨)創造,以及他認識到的意義。

所以啊,普普斯特論文寫不完,普神也會原諒我的XD
le14nov(le14nov) 於 2013-01-10 12:28 回覆:

或者普普斯特可以考慮下一篇論文來談談保羅‧奧斯特喔 !

這幾天我會再拿出這本書按照普普斯特劃下的重點仔細讀過...

附帶一提,最近讀了奧斯特的幾本小說:《黑暗中的人》、《書房裡的旅人》以及《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略感失望,似乎我掌握不到作者想要傳遞的訊息

或許普普斯特可以開示?


普普斯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普普斯特的拙見
2013/01/08 19:11
我的看法是,保羅奧斯特,先找出死亡跟活的最大差異,在第11頁,他發現讓人最痛的是,人死了,而那些東西卻永久留存下來。那些東西該不該被使用,跟人活不活著有絕對的關係。當父親死了,這些東西的意義,又轉變了。區隔人與物最大的差異是,因為人,物才有意義,而人死了,物品回到它本身的無意義。這些東西標誌了文明或是思緒與意識,以及孤獨的標誌。

當死亡與孤獨結合在一起便成為一位隱形人的畫像。所以保羅開始,繼續爬抒記憶與父親使用過,存留過的物品(包含新聞事件),探討父親死亡的意義,父親活著時的孤獨狀態;以及全人類的死亡與孤獨狀態。而穿梭生死其中的便是記憶。

在第二篇目的記憶之書中,保羅選擇使用他閱讀的材料(甚至結構語言學都出來了),去解釋他自己的孤獨狀態。諸如110~112記憶與字句的關係,這指向是活人(關於保羅奧斯特這個)的狀態。120,關於父親、兒子、戰爭與巴黎。「唯有當再也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解釋了,唯有在體會過違反一切常態的經驗之時,第一個字才會出現。」134聖保羅的話。...171翻譯不是一種文學訓練,而是那個夏天的驚慌時刻、自己父親的意義,可以為他的小男孩死去。...245的佛洛伊德...因為這部分我知識不夠,就算了。

但是,很明顯可以看到,保羅奧斯特已經在思辯某種文學觀(關於死亡的疼痛,我們能夠創造什麼,或是扭轉什麼?)。諸如253,扭轉一千零一夜的死亡故事,是國王的兒子。255孩子也有賦予故事生命的力量。259這世界太可怕了,唯有男人與女人的孩子可以安慰自己,想到還有孩子在受苦就不能繼續了。260最後一段。...275,當我們走進記憶的空間時,我們也走入這個世界...然而記憶終將煙消雲散。

最後,保羅自己親自死去,如同馬奎斯夢見的死去。在最後的結語中,他恍然明白,人的孤獨是因為,天空不變,然而人無法重新來過,「以前如此,以後再也不會如此。謹記。」

所以,要藉用我心中真正的文學天后的話,被莫言幹掉的馬格麗特奶奶:

不只是部分,而是所有的敘事體寫作,以及或許所有的寫作,其深層動機都是來自於『人必有死』這一點的畏懼與驚迷——想要冒險前往地府一遊,並將某樣事物或某個人帶回人世。

以及老大哥節錄普神的話,來總結保羅奧斯特的孤獨:

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無疑不如使我意識到藝術作品是找回似水年華的唯一手段的那個真實燦爛輝煌,我心中升起又一股光焰。我大悟,文學作品的所有這些素材,那便是我以往的生活;我大悟,它們在浮淺的歡悅中、在慵懶中、在柔情中、在痛苦中來到,被我積存起來,未及預期它們的歸宿,甚至不知道它們竟能倖存,沒想到種子內儲存著將促使植物成長的各種養料。
le14nov(le14nov) 於 2013-01-09 06:11 回覆:
普普斯特該不會就此洩露了論文的先機吧!

事實上,你揭示的重點恰恰是我先前未曾注意的部份,又或者說,我始終以奧斯特引用蘭波的話:「我是他人」 (P.200) 來解讀孤獨所造成的自我疏離;
又如同一樣是你提到的第 255 頁,我比較關注的則是以下這一句:
「他彷彿是在談論別人那般地談論自己。為了在那兒找到他,他必須讓自己消失」

其實以目前我所理解的,我理當還要精讀幾遍才能和普普斯特回應啊!忍不住就先失禮囉!

普普斯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論文改寫引用的部分,雖然可能會被砍掉
2013/01/08 03:49
死亡帶走了他的身體,而人活著時,人和身體是同義的,死時,則反之,如同我們跟一位朋友握手,並不會覺得自己僅僅只是跟一具身體(屍體)握手,死亡則改變了原有的關係。當人死去之後,一個人被化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本質存在,一是成為一種概念或意象,以及留在他人腦海中的回憶,而身體,不過只是骨和肉,一種純粹的物質。p.17

還有,我也很喜歡182頁,關於萊布尼茲以及保羅前文敘述對此的詮釋:每一項活的的物質,永遠都是宇宙活生生的一面鏡子。

我記得我看完這一面,淚流滿面感謝自己的父親,將我誕生於此。

至於,那也寫父親過世的胖子讓我只想嘆氣。

(高下立判吶)
le14nov(le14nov) 於 2013-01-08 07:49 回覆:
這本書關於孤獨的領悟是很深遠的,在 PART1 用隱形的人來談論孤獨,其實是很悲傷的說法,但也是較有脈絡可循的書寫;
至於 PART2 的記憶之書,我應該還需要重讀幾次,有些尚無法言傳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