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介《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emoire)
2012/09/26 12:26:54瀏覽5447|回應1|推薦3

淺介《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emoire)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6179
記憶所繫之處 Les Lieux de memoire
作者:皮耶.諾哈

原文作者:
Pierre Nora
譯者:戴麗娟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208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9868823679

【內容簡介】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從網路書店「新書首選」連結到了《記憶所繫之處》這一套書的【內容簡介】,之後則又瞥見這套書有一篇關於普魯斯特的專章:普魯斯特之《追憶似水年華》,因此我很快就決定下手,毫不遲疑。
然而,這套書在經過囫圇吞棗,發生消化不良症狀的此刻,是否能夠推介給其他格友共享,自己卻是不禁開始怯步遲疑......

不過,如果可以避開可能過於堅硬生冷的內容不談,這三冊藍白紅的套書深具法國元素的設計風格,或許是另一個相當具有殺傷力而可以勸敗大家收藏的考量因素: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535

【好設計】中文書:皮耶.諾哈《記憶所繫之處》設計概念

事實上,這是一部有關法國史的論述,以《記憶所繫之處》涵蓋一切足以代表法國文化象徵的物質或非物質實體,提供了歷史與記憶相互糾葛的新史學觀點。
主編兼作者皮耶諾哈認為《記憶所繫之處》這套書所提出的真正問題是「應該如何書寫法國史」:
我們探究的不是那些具有決定性的事物,而是它們造成的影響;不是那些被記憶或被紀念的行動,而是它們留下的痕跡以及相關紀念活動的安排;不是為了研究事件本身,而是為了瞭解事件在時間之流中如何被建構,瞭解事件意義的消失與重現......總之,不是死後復活,不是重建,甚至不是再現,而是一種再記憶。是記憶,而不是回憶,是現在對於過去的全盤操作與支配管理。 (p.18~19)

皮耶諾哈甚至認為記憶只有兩種公認合理的形式,「歷史的或文學的」:
今天,兩者的界線變得模糊,而在歷史式的記憶與虛構文學式的記憶幾乎同時滅亡之際,誕生了一種新的史學歷史小說復活、表達個人觀點的書寫流行、歷史劇的文學再興、口述歷史廣受歡迎歷史,一個自其深處被抽離的時代的深度,一個沒有真正小說的時代的真實小說。記憶,晉升至歷史的中心——這是對於文學的盛大悼別。 (p.35~36)

這一套書分為三冊,總共有 9 篇文章、除了普魯斯特之《追憶似水年華》,還包含《馬賽曲》、聖女貞德、艾菲爾鐵塔、環法自行車賽等等...
其中以「普魯斯特」做為《記憶所繫之處》進行演繹,似乎帶有一種逆轉勝的優越氣息。
文章一開頭先出現一個對話場景:
超市裡,一個姓普魯斯特(Proust)的男士推著滿載貨品的購物車前進,結帳時將支票遞給女收銀員。她說:「真可惜,普魯斯特先生,如果您的姓少一個字母,就會是個有名的姓了。」一個已經過世7080年的作家與今日獲得數次世界冠軍的賽車手,知名程度似乎無法相提並論。
不過,再過50年或100年,還有誰會記得賽車手普羅斯特(Alain Prost)?普魯斯特的瑪德蓮小蛋糕,就算不是所有人都吃過,就算只有少數人真正把《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讀到最後,也就是讀到這小蛋糕真正發揮其意義的地方,它仍是法國文學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對象。

我不知道和 Ayrton Senna 齊名的賽車手 Alain Prost,會不會真的在百年之後被人遺忘,而普魯斯特或是他的作品真的可以擺脫被世人遺忘的命運?儘管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的最後一冊《重現的時光》已經坦然面對這個問題:
像我的肉身一樣,我的著作最終有一天會死去。然而,對待死亡唯有逆來順受。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想法,我們自己十年後與世長辭,我們的作品百年後壽終正寢。萬壽無疆對人和對作品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這篇文章卻多次提到普魯斯特在文學史上奠立的歷史地位已經不可動搖,並且斷言他在世界文學之中足以和其他偉大作家抗衡:
過去,人們認為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學都有一個具普世性的天才作家,例如但丁、莎士比亞、塞凡堤斯、歌德,而法國文學的特色則以學派、運動與團體著稱。
…….
普魯斯特似乎已經到達但丁、莎士比亞、塞凡堤斯、歌德的地位,像是吸納了全部法國文學精神的巨人。 (p.57)
他一開始其實處於邊緣地位,長期以來只受到少數內行人崇拜。他是如何來到中心的位置,變成法國文學、或說整個西方文明的精華與代表?(p.58)
如今,普魯斯特卻逆轉一百八十度,變成逾越資產階級道德的典型人物,躋身薩德、波特萊爾、尼采、惹內之列,並被尊為後超現實主義與後馬克思主義的英雄。 (p.81)
當法國往國境外觀看時,普魯斯特可與喬哀思、穆齊爾、卡夫卡相提並論,也就是一個屬於前衛派與人文科學的普魯斯特。 (p.82)

本文作者 Antoine Compagnon 認為:
普魯斯特的作品今日之所以成為法國文學記憶的最佳代表,原因可能在於記憶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題,而且這部作品在醞釀時就被設想成一個記憶所繫之處。(p.58)

這篇文章中,不斷提出《追憶似水年華》不同時期的銷售量、論文數目做為驗證,在 1965 年出現口袋書版本、之後幾年還有普魯斯特筆記本的公開,以及 19831984 年收藏家 Jacques Guérin 捐贈《追憶似水年華》的草稿本...
這是一個作家及其作品如何在身後 (posthumous) 成為偉大作家及偉大作品的歷史與記憶的過程,然而就像作者所提到的:
普魯斯特式的記憶包含了、也假設了遺忘,記憶尾隨著遺忘到來,從遺忘中被尋回;所以它不保存,而是喚醒。而作品就如同這個意象,如同《失而復得的時光》所述:「一本書就像一座大墓園,我們已經無法辨識多數墓碑上那些磨滅殆盡的名字。」這就是普魯斯特似的記憶所繫之處,一座墓園,一個亡者紀念碑:
那是一座金字塔、一座巨大的墓穴
那裡有比公墓還多的死者。 (p.101)

不論是這個時代的遺忘、下個時代的記憶,我始終相信普魯斯特及其作品本身終究保有一種被百年後的世人喚醒、再記憶的可能,同時我也藉此自勉:在這個部落格裡這些有關普魯斯特的書寫將在某個時代被記憶吧!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6893184

 回應文章

普普斯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就像去GOOGLE
2012/09/27 20:33
查詢賴香吟及史前生活

第一個網頁就是老大哥的BLOG喔

 
le14nov(le14nov) 於 2012-09-27 22:32 回覆:

還好我們並沒有需要關鍵字廣告
但如果寫過的文章真的可以提供一些參考價值的話,那就"歡迎光臨"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