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金英夏的《讀:因為有小說我們得以自由》
2022/12/09 04:49:18瀏覽704|回應0|推薦9

Excerpt:金英夏的《讀:因為有小說我們得以自由》

這本書可以說是獻給我之前讀過的書,特別是讓我成為作家的那些文學作品的愛情告白。就像所有的愛情告白,這也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準備、努力和猶豫。我重新閱讀了很久以前讀過的書;閱讀那些自以為已經讀過,但其實沒讀過的書還有那些以前只讀過兒童刪節版的作品,如今重新閱讀其全譯本。雖然還有很多書要讀,雖然擔憂是否適合出版這樣的書,但想到應該在此刻整理出敘事文學是如何開始的,流向何處,作為讀者和作家的我站在什麼樣的位置,於是鼓起了勇氣。
哈洛‧卜倫 (Harold Bloom) 曾寫道「在莎士比亞書寫《哈姆雷特》之前,像哈姆雷特這種類型的人並不存在」。按照他的說法,也許我這個人是從唐訶德、愛瑪‧包法利和拉斯柯尼科夫那裡被創造出來的。我想把這本書獻給那些雖然是在想像中創造,但比現存的任何人都活得更加生動,以後也會永遠活下去的書中人物。
——金英夏,〈作者的話〉

自從2018年讀過《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殺人者的記憶法》這兩本小說感到驚艷之後,個人就非常喜歡韓國作家金英夏的小說,2020年出版的兩本散文集《見》《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也讓自己讀得津津有味。

而這一次讀完今年出版的新散文集《讀》,我才真正見識到金英夏在閱讀方面的實力,從他侃侃而談的幾部文學經典:《奧德賽》、《伊底帕斯王》、《唐吉訶德》、《包法利夫人》……以及幾位個人也喜愛的作家福樓拜、卡夫卡、納博可夫、奥罕‧帕慕克……更精采的是,透過六天六篇的文章,他為我們展開了一次危險且瘋狂的閱讀之旅。

關於閱讀的奧秘,閱讀的無用之用,金英夏的散文如同小說,
同樣深得我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6488

讀:因為有小說,我們得以自由
作者:金英夏
原文作者:김영하
譯者:盧鴻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2/06/15
語言:繁體中文

從《奧德賽》、《唐吉訶德》、《包法利夫人》、《城堡》、《異鄉人》、《罪與罰》、《蘿莉塔》
到影視作品《落日殺神》、《宅男行不行》、《黑道家族》、《新世紀福爾摩斯》
從荷馬、亞里斯多德、塞萬提斯、福樓拜、杜斯妥也夫斯基、卡夫卡
到波赫士、卡繆、卡爾維諾、昆德拉、薩拉馬戈
小說家金英夏對於「小說」最深情深入的探索!

作者簡介
金英夏(
김영하
19681111日生,是韓國進軍國際文壇的先鋒作家,不少作品已經在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荷蘭、土耳其等十餘個國家翻譯出版。
他畢業於延世大學企業管理系,1995年在季刊《批評》上發表〈關於鏡子的冥想〉,登上文壇。同年八月,金英夏以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與趙京蘭(《烤麵包的時間》)同獲第一屆文學村新人作家獎,受到文壇和讀者的廣泛關注。1998年,《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在法國翻譯出版,隨後又推出了德語版,1999年,金英夏憑藉短篇小說〈你的樹木〉獲得著名的現代文學獎(第44屆)。
著有長篇小說《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1996)、《阿郎,為什麼》(2001)、《黑色花》(2003)、《光之帝國》(2006)、《猜謎秀》(2007)、《聽見你的聲音》(2012)、《殺人者的記憶法》(2013),短篇小說集有《傳呼》(1997)、《夾進電梯裡的那個男人怎麼樣了》(1999)、《哥哥回來了》(2007)、《無論發生什麼事》(2010)、《只有兩個人》(2017),譯作有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等。

Excerpt
〈第一天,讀 危險的閲讀〉

……
為什麼閱讀?世界上有很多答案,我也擁有幾種理由。但最重要的是,閱讀是為了對抗在我們內心深處生長的傲慢。我在讀荷馬的《奧德賽》和索福克里斯的《伊底帕斯王》時,發現了「雖然不知道,卻相信自己知道的傲慢」以及「相信我們從古代至今已獲得極大進步的自滿」。這樣的閱讀會動搖我們曾經堅信的東西,那麼,讀者可以說是想經由閱讀這一危險的行為動搖自己信念的人。美國評論家哈洛‧卜倫 (Harold Bloom) 在《如何讀西方正典——盡得其妙》(How to read and why) 的序言中曾如是說道:「閱讀會分裂自我,亦即絕大部分的自我會隨著閱讀散去,但這絕不是悲傷之事。」


〈第二天,讀 讓我們瘋狂的書〉

……
《唐吉訶德》和《包法利夫人》兩部作品並非因為給我們帶來某種教訓,因此才擁有價值。愚蠢的瘋子唐吉訶德和用瘋狂的愛情毀滅自己的愛瑪‧包法利雖然是塞萬提斯和福樓拜創造的人物,但從他們身上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樣子。希望故事中的世界繼續下去,希望留在其中的我們就在那裡。因此,我們被那些人物所吸引,不知不覺地翻過書頁,跟在他們後面。在此期間,他們滲透到我們的意識中,把我們的一部分變成唐吉訶德和愛瑪‧包法利。換句話說,我們閱讀的小說變成我們的一部分,讀完的小說再也離不開我們自身。永澤說讀過三次《大亨小傳》的人就可以和我成為朋友,這話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有道理的。因為讀過同一本書,意味著兩人的自我中明顯存在可共有的部分。同時,小說也經由我們不斷繁衍。如此,故事和人類融為一體,故事的宇宙也得以無限擴張。有一段時間,我認為人類是故事的宿主。因為我相信故事會像遺傳基因一樣,以人類為載體,傳承到下一代。但我現在的想法有所改變。如果說人類認為對世界已經瞭解的大部分東西是從故事中學習,以此為標準解釋世界,並根據該解釋加以行動的話,那麼那樣的人類究竟是什麼呢?
是的,人本身就是故事。
唐吉訶德和愛瑪‧包法利雖然不是現實的存在,但是比起金英夏這個生物學上的存在會活更長時間,未來也會不斷繁衍。閱讀小說,並不是指人類這種優越的存在,消費書籍這種大量產品的過程。所謂人類的故事,就是通過書籍這個小空隙,短暫連接圍繞自己的巨大世界以及永恆歲月的行為,所以人就是故事,故事就是宇宙,因為故事的世界是無限大的。


〈第三天,讀 書裡沒有路〉

……
那麼我們閱讀小說的真正原因為何?那應該就是為了遊蕩,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在沒有任何意義的奇怪世界中遊蕩。小說是精心設計的精神迷宮。這與K前往城堡的旅程相似,雖然順著道路向遠處隱約可見的城堡走去,但我們無法輕易到達那座城堡。相反的,我們會遇見陌生人,經歷令人無語的事情。有時可以體驗日常生活中無法感受到的情感,也可以仔細思考從未想過的問題。因此,在書店書架上那麼多的書中,我們非得抽出小說的理由,其實和厭倦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人,故意進入狹小的地方道路的原因相似。閱讀小說時,我們的理性預測故事情節,揣測作家的意圖,把人物性格與我們所熟知的現實中某個人進行比較。另一方面,我們的感性非但對作家寫下的精準而美麗的文字感到嘆服,對人物描寫產生共鳴,也會對主角身處的苦難感到心痛。當理性和感性得到適當平衡時,我們的閱讀就會成為一種滿足的經驗。時而被理性吸引,時而被感性吸引,我們的精神會開始逐漸理解書中體現的那個奇怪世界,最終成為那個世界的一份子。

……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的時間很寶貴,如果花那麼多寶貴的時間讀小說。是不是應該有所收穫呢?」如果是福樓拜的話,他一定會如此回答:「花那麼多寶貴的時間去閱讀。如果只得到『出軌就會死亡』的教訓,那才是浪費時間。」很顯然地。我們經由閱讀小說來獲取一些東西,至於是什麼東西很難向別人說明。因為我所經歷的迷宮和別人經歷的迷宮都不一樣。我們生活在貨幣經濟當中。習慣於認為那些不能兌換的東西毫無價值。但是真正珍貴的東西是不能交換的,例如子女不能用量化的形態來回報父母付出的愛;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他人的經驗,也不會以同樣的形態回到我身邊。萬事達卡的廣告掌握了這個重點。美好的經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和子女一起露營之類的。然後廣告如此呈現:「It’s  priceless」,就是鼓勵用信用卡購買無法用價格來衡量的經驗。他們隱瞞的是帳單一個月後會寄來,最終價格還是存在的。但是閱讀卻不同。經由閱讀小說,我們得到的是獨特的遊蕩、獨一無二的感情體驗。這不是能交換的,所以擁有價值。閱讀一部小說,一個輕薄的世界就會重疊到我們的內在。我認為人的內在就像千層蛋糕,在日常這個枯燥無味的世界上,像閱讀這樣的精神體驗層層疊加,每個人都會創造出獨特的內在。


〈第四天,讀 閲讀,「因爲那裡有小說」〉

……
登山的人爬上高山後,變得經驗更豐富、更強大。雖然有時會經歷千辛萬苦,但是他們大部分人還是會再次回到山上。他們應該不是為了積累更豐富的經驗和變得強大而上山,只是熱愛在山上的經歷。當被問到為什麽登山時,紐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瑞 (Edmund Percival Hillary) 爵士回答說:「因為山就在那裡」。這個單純的答案之所以至今膾炙人口,是因為它是一句最能表達登山者心聲的話語。山本身就是目的,在那裡經歷的經驗、自我的變化,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附帶的結果。
我經常被問到我是小說家,為什麽要讀小說?雖然經歷迢遙遠路,但我的答案也像希拉瑞爵士一樣單純,就是「因為小說就在那裡」所以才讀。我閱讀小說超過四十年,我的自我大部分應該已經解體和重組,對他人的理解也變得更深,應該也接納了更多的自己,但當初並不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讀起小說。雖然認為「好,為了增加肌肉量和變得更健康去健身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為了更加瞭解人類和世界,我要開始讀小說」的決心似乎有些不自然。我們是因為小說具有魅力而親近,一邊抗拒它的魅力一邊閱讀,就是因為它的魅力而重新回歸。與其相比,讀書的目的沒有什麽意義。因為讀小說時,讀者經歷的體驗,其深度和廣度太廣泛、太多樣,無法用讀書的目的來解釋。我們還不知道每個讀者在讀特定小說時會經歷什麽變化,也許以後永遠都不會知道。我們也許不是把小說當作工具一樣「使用」,而是與小說這一自然生活在一起。
正如同我們不前往,山也不會消失,某些小說無論我們讀與不讀,都無疑存在於某個地方。我們知道小說有危險,但仍靠近它,從小說受到強烈的影響,把它當作自己的一部分。讀者閱讀小說可能得不到任何明顯的益處,只是變成讀過那部小說的人。我覺得最好用前面引用的奥罕‧帕慕克的話,結束這個章節。
「小說是第二個人生。」
是的,也許那就是全部。


〈第五天,讀 充滿魅力的怪物世界〉

……
小說不會對讀者直接呐喊:「你是個怪物,反省吧!」而是用故事這個糖衣錠包裹怪物的內在,展現其有趣而有說服力的一面,讓讀者得以長時間用數種視角直視怪物。我們既不是拉斯柯尼科夫,也不是東尼‧索波諾,不是韓伯特‧韓伯特,也不是《蒼蠅王》的少年。大致上,我們並沒有犯下那麽嚴重的罪行,但是沒有人敢斷言我們的内在完全沒有這種潛意識。因為正如古希臘人所相信的,人類的性格只有經由考驗才能呈現,而我們很可能還沒有經歷充分的考驗。我們總是不瞭解自我,小說應該不是揭露我們自身秘密的唯一方式,但是很明顯的,它絕對是其中之一,而且還是其中最奇怪的,所以,我們今天也為了與新的怪物相見而翻開書頁。


〈第六天,讀 讀者,在書的宇宙裡旅行的搭便車的人〉

……
那麽,閱讀小說就是在這個浩瀚的書的宇宙中探險,就像《納尼亞傳奇》中通往異世界的衣櫃一樣,我們經由一本書進入宇宙。書籍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也是連結其他書籍的紐帶。找出小說與小說、故事與故事、書籍與書籍之間的連結,對於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快樂。我們在沉迷於故事的同時,也會尋找它與其他故事的連結點,積累這些經驗,可以找出看似毫無關係的小說和小說之間的相似之處。與此同時,讀者逐漸完成只屬於自己的書的宇宙和地圖。
事實上,以讀者身分活著也許沒有現實的回報。但是超越我們短暫的生物學上的生命,能夠連結到永遠存在的宇宙,哪怕只是暫時的,能成為那個世界的一份子,也許這才是讀書的最大補償。就像星星數百、數千年前發出的光芒直到現在才進入我們的視網膜,書籍也會超越遙遠的時空到達並影響我們。正如米蘭‧昆德拉的洞察,雖然我們現代人的視野像約瑟夫‧K那樣狹窄,所有人都在世俗的理解和短暫的希望中喧鬧地生活,即使世界不再允許唐吉訶德那樣的冒險,但我們也有魔法之門可以戲劇性地擴張這一狹隘的展望。那就是跳進「故事之海」,與「書的宇宙」連結起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765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