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肯尼斯‧格根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2021/01/07 07:02:13瀏覽698|回應0|推薦9
Excerpt:肯尼斯‧格根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格根在本書中再三再四地使用論證、呼籲,加上旁敲側擊的引述、描述等各種手法,就是要讀者和他一起來脫胎換骨,把自以為是的自我拋開,把更振振有詞的我群看穿其私心自用的目的,於是,超越現代性的桎梏方為可能。超越之後會取而代之的就是以關係為本體的「關係存有」該誕生的時刻——雖然,這「誕生」也可視為「重生」,因為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以關係作為存有本體,本非什麼新鮮的觀念,更不是史所未見的生活實踐方式。
——
宋文里,〈譯者序:社會建構論、關係論與格根筆下的心理學存有論〉

先不談自己對於心理學認識多少,但我大膽猜想對於許多人來說,本書的觀點或論述應該很容易讓人耳目一新,儘管原著早在2009年出版。

在〈第二章  太初即有者:關係〉,作者借用 Paul Signac 的畫作 Port de Marseille 說明了「全體等於關係的總和」:


在轉入二十世紀之時,有一場藝術的運動興起,其名為點描主義 (pointillism)。點描主義畫家用細小的筆觸和彩點來創作他們的繪畫題材。畫中的主題從未以其本身來描繪。確實的,你可以說,其中根本沒什麼「其本身」,只見主題在細小的彩點排組之中浮現。保羅·辛軋克 (Paul Signac) 的畫作:馬賽的港口,頗具代表性。

以此為例,冒險閱讀本書的過程,總有自得其樂的瞬間,縱然我在許多章節之中進退維谷。

〈第十二章  趨近神聖〉算是一篇總結,從關係的隱喻談到神聖的潛能,這些新啟蒙的觀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5514
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
作者肯尼斯‧格根
原文作者Kenneth J. Gergen
譯者宋文里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6/11/15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

國際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奠基者與倡導者。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過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目前擔任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教授,並受邀至世界各地的幾所主要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是國際社會建構思潮重鎮陶斯研究院(The Taos Institute)的創始者之一及董事會主席。


Excerpt
〈第十二章 趨近神聖〉(Approaching the Sacred)

本書一開始就主張: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清楚區分乃是一種造作,也只是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而已。雖然西方文化曾因為對個體自我的認定而得到不少酬賞,我們也發現此一傳統限制了其自身的潛能,甚至帶來傷害的後果。雖然幾種社群主義 (communalism) 的形式也已矗立長久,作為個人主義之外的另類選項,但我們仍有理由加以排拒。社群實體和個體自我之為囿限存有,毫無二致。只有在關係存有中,我們才能超越以上兩種傳統。
在關係存有的視野展開之後,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根本的境界 (radical clearing)。我的論點是:除了自我和社群概念都有其關係的根源之外,所有可令人理解的行動更都是因為關係而存在。或者,換句話來說,無一事物不是基本上存在於關係過程的浸潤中。關係之所在先於一切。
……


我的語言之所限就形成了我的世界之所限。
——
維根斯坦


我們在此步入承認的關鍵時刻:在我們努力嘗試理解關係之時,我們手邊能夠動用的只有關係本身所提供給我們的可懂與能懂。關係在其本質上無法「就地矯正」,因為在我們的探索中,我們逃不出我們所屬的特定理解傳統。我們無法穿透字詞的面紗而直接凝視光源。我們確可感知在意義生產的「背後」總有某種「應負其責」的過程,但這樣的根源卻不可能直接把捉。在這節骨眼上,我們才有機會開始瞄一瞄關係存有中可能的神聖向度。如果我們所認為真和善者,以及一切能生能養者,都屬於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領域,那麼,我們就已經趨近了可謂為靈性的意識 (spiritual conscioucness)
……
1
∣關係的隱喻

對於這類的問題最好不要先給個結論式的答案:「關係是什麼?」「它的基本構成物是什麼?」「它如何起作用?」對此,我們該避免的是清晰。「要知道……」這樣的說法就是讓交談終止,而當交談無法繼續下去時,意義也會於焉停止生產。是以,對於關係,在沒有「終極理解」之下,我們就會歡迎所有對於其特性所企圖做出的表達。
……


2
∣關係存有的神聖潛能

對於關係的本質,我們總是言不盡意,因此才使我們非得賞識關係存有的種種隱喻不可。以上各種的理解取向——交媾生育、體系理論、散佈存有、生物學理論、歷程哲學、佛法——給我們提供了大好機會來超越獨立實禮的世界,而能邁向關係整體的考量。
在以上各種取向中,我們發現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行動潛能。交媾生育的焦點在於使關係具體化;體系論和散佈論的取向有極大的學術和行動價值:生物學取向激發的既有許多研究,也有不少維護環境的行動方案;歷程哲學助長了科學與神學間的對話;佛法則提供了關於良好生活的理論和實踐之道。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繼續添加更多隱喻。……


和音通過知識
其餘韻比所知更深。
——
赫拉克利圖


對於深奧而原始之認知,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千百年來全世界都還一直在典用。這種認知常會伴隨著深刻的敬畏感、謙卑感和神祕感。對於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者譬如渥茲華斯、柯勒律治 (Coleridge) 和席勒 (Schiller) 而言,自然會給創作藝術家提供靈感。壯麗、飛揚之感可由阿爾卑斯山、湍急的瀑布,或多彩的落日餘暉所引發。但這些體驗無法描述,而必須間接逼近——透過藝術與詩詞。浪漫主義者所說的「崇高」(sublime) 就是無邊無際、深不可測。到了晚近時代,學者發現:對於崇高,可在物理學中找出令人驚艷的解釋,也可在傳播科技無遠弗屆的聯網中帶來。
對於這種深不可測的臨在及其不可言說的意識,融匯著神聖感。對於許多人來說,這種在深奧泉源之前的神祕與敬畏之情實與神聖的意識無異。


3
∣神聖實踐的初步

由於不可能掌握關係過程的本性,因而引發了敬畏與謙卑之心。我們最親愛的關係中,其本質是既不能擁有,也不可穿透、不可言說。在關係的意識中,我們才發現了神聖的潛能。這對於我們的日常實踐來說,其涵義至為重要。
……

這種關於神聖臨在的觀點和日常生活極有關聯。特別在於其邀約的方式:讓我們把種種行動都可視為神聖潛能的表達或實現。上文所展開的關係存有之論,將共同行動過程以及意義的共創都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上。尤其當行動能有功於持續生產意義之時——有功於相互參照而非異化——我們恰在其中參與了神聖實踐。透過積極的相互參照,我們所從事的過程就在生產意義、價值,以及對神聖的永續維護。神聖既非在天,也非在心,而是一直要在我們的下一刻實現。
此一強調也非僅限於人間的關係。本書始終在指出,而在本章中指得尤其明白:人與非人之間的界線也都是人為造作。人與人間的關係不能和人與自然的關係分開。我們每次提及意義生產的共同行動之時,都必須把整個自然包含在內。以馬丁‧布伯的話來說,就是:「和神的關係……含攝著和他者關係的所有可能性。」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5504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