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斯蒂芬‧褚威格的《感謝蒙田》
2020/08/22 06:01:58瀏覽500|回應0|推薦7
Excerpt斯蒂芬‧褚威格的《感謝蒙田》

蒙田的隨筆,絕大多數都不是條理清晰、論點突出、讓讀者一目瞭然的直白;他的隨筆猶如天馬行空,蘊含的思想往往顯得晦澀、模糊、曲折。蒙田的思想智慧,需要讀者在他的字裡行間仔細尋找,深刻領會。正因爲此,蒙田《隨筆集》恆讀恆新,每一個時代的讀者都能從中得到新的感悟。
——舒昌善〈譯者後記〉

約莫在10年前陸續接觸過蒙田,包含《蒙田,一個法國紙幣上的人》、《蒙田哲言錄:對死亡的蔑視》、《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這幾本書,但之後卻是淺嚐即止,並沒有進一步找到蒙田的《隨筆集》。
這就如同褚威格在這本書開宗明義談到的:「為了能眞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唯有經過磨難和有閱歷的人才會讚賞蒙田的智慧和偉大。」
儘管自己始終存在著閱讀的焦慮,但來到這個年紀才真正開始閱讀蒙田,卻是難以否認:現在絕對是最好的時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4337
感謝蒙田
Montaigne
作者:斯蒂芬‧褚威格
原文作者:Stefan Zweig
譯者:舒昌善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09/04/30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是褚威格的最後一部傳記作品,也是他在結束自己生命前最後的「遺言」。褚威格在寫作本書時所面對的戰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彷彿就是蒙田一生所處時代的寫照;而蒙田執著的自由意識、他始終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褚威格將其看成自己的精神楷模,因而他為這本書寫下了標題:《感謝蒙田》。

作者簡介
斯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

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父母親都是猶太人。在中學時代,褚威格已經在柏林的雜誌《社會》發表作品,大學時代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二十三歲取得維也納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褚威格在小說、詩、戲劇、傳記、評論、翻譯方面皆卓然有成,更被譽為世上最傑出的三大中短篇小說家之一。褚威格對心理學與佛洛伊德學說頗感興趣,擅長刻畫人物和描寫性格。
褚威格遊歷世界各地,結識羅曼.羅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一九三四年遭納粹驅逐後,展開流亡的生活,先後移居英國、北美和巴西。一九四二年,深感孤寂與失望的褚威格在巴西住所與妻子服毒自盡。
代表作有小說《馬來狂人》、《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同情之罪》等;自傳《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傳記《三位大師》、《瑪麗安東尼傳》、及《感謝蒙田》等。


Excerpt
第一章 重溫蒙田

少數一些作家,如荷馬、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札克、托爾斯泰,他們能被任何人在任何年齡和在任何的生活時代所發現;而另有一些作家,他們只是在某種特定時刻才展現自己的全部意義。蒙田就是屬於後一種作家。為了能眞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蒙田自由的和不受蠱惑的思考,對像我們這樣一代被命運拋入到如此動盪不安的世界中的人來說,最有裨益。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靈中不得不經歷這樣一個時代的人——這個時代用戰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活,並威脅著他一生之中最寶貴的東西:個人的自由——只有他才會知道,在那些烏合之眾瘋狂的時代裡要始終忠於最內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多少誠實和堅毅。他才會知道,世上沒有一件事會比在那群眾性的災難之中不被玷污而保持住自己思想道德的獨立更為困難和更成問題的了。只有當一個人自己對理性和對人類的尊嚴產生了懷疑和喪失信心的時候,他才會把一個在世界的一片混亂之中獨處獨醒的人始終保持堪稱表率的正直,頌揚爲實在了不起。
唯有經過磨難和有閱歷的人才會讚賞蒙田的智慧和偉大,對此我有切身體會。
……

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一片又一片自由的土地。當年的我們不是國家的囚犯,我們沒有在服兵役中受到奴役,沒有屈從於專橫思想的胡作非爲,沒有人處於被蔑視、被驅逐、被關入牢房、被趕出家門的危險之中。所以在當時的我們這一代人看來,蒙田去搖撼那些我們認為早已被打碎了的種種枷鎖,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我們當時根本不知道,命運正重新在為我們打造著那些枷鎖呢,而且是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冷酷無情和殘忍野。我椚當時是把蒙田爭取心靈自由所作的奮鬥當做一種歷史上的奮鬥來加以尊重和崇敬的。而對當時的我們來說,他所作的那種奮鬥早已成爲多餘和無關繁要。因為人生的神秘法則往往是:我們總是在太晩的時刻,當青春已經遠去時,當健康不久就要離開我們時,當自由——我們心靈最珍貴的本質——將要從我們身上被奪走或者已經被奪走時,我們才知道人生最最重要和眞正的價値是:青春、健康、自由。
這也就是說,要懂得蒙田的生活藝術和生活智慧,要懂得蒙田為獲得「自我」(soi-même) 所作的奮鬥——我們精神世界中最必不可少的奮鬥——的必要性,一定要有一種和蒙田生活處境相似的處境出現。我們也一定要像他似地,先經歷一次世界從最美好的繁榮之中陷入到令人驚愕不已的大倒退;我們也要像他似地,從我們的種種希冀丶期待、經驗和歡欣鼓舞中被驅回到那樣一種處境:我們在那裡最終只好更多地保住孑然一身的自己,捍衛自己難得遇到而又無奈的生活。是在同病相憐的命運之中,蒙田才成為我一個不可缺少的朋友、安慰者、患難之交和兄弟,因為他的命運和我們的命運是何等相似呵。


第六章 尋找自我

蒙田不勝其煩地抱怨自己記性差。他覺得,記性差同時就會有某種記憶緩慢——這是他天生的眞正缺陷。而他的理解力,即他的洞察力卻非同一般。他以銳利的目光很快就會明白自己看到的、觀察到的、認識到的和領會到的一切。可是,正如他一再責備自己的那樣:事後他又懶得把這些認知系統地加以整理,合乎情理地加以擴展。這些認知剛一被把握住,就又消失了;任何想法又都記不起來。他忘記了自己讀過的書,記不得讀書的日期,回想不起讀書時的主要生活情形。一切就像一條河似的流過他的身旁,沒有留下任何東西——沒有留下一種確定的信念,沒有留下一種堅定的觀點,沒有留下任何一成不變的東西。
其實,蒙田如此抱怨自己身上的這個弱點,正是他的優點。他的「不在任何事情上羈絆」這一點,迫使他一直往前走。對他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是了結的。他不死抱住自己的經驗。他也沒有可吃的老本,而必須持續不斷地去獲取精神財富。所以,他的一生也就成了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他說:「我們都是接連不斷地重新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他所認爲的眞理到了下一年,甚至常常在下一個月就已經不再是眞理了。他必須重新尋找。許多矛盾現象就此產生。他似乎時而是一個伊比鳩魯派,時而是一個斯多葛派,時而是一個懷疑論者。他什麼都是,又什麼都不是。始終是一個不同的人,又始終是同一個人。
蒙田的樂趣就在於這樣一種尋找,而不在於找到。他不屬那些尋找「智慧石」的哲人之列——那些哲人要尋找一種符合自己宗旨的濟世恆言。蒙田不要教條,不要學說,而且始終害怕固執的斷言,他說:「不要大膽地斷言什麼,不要輕率地否定什麼。」他不朝著一個目標走去。對他那「飄忽不定的思想」來說,每一條路有道理。如果按照他最最喜愛的蘇格拉底的意思,他絲毫不比一個哲學家遜色,因爲他什麼也沒有留下——沒有留下教條、沒有留下學說、沒有留下法則、沒有留下體系。留下的無非是一個人物,一個在內心朝各方面尋找自我的人。
……

確實是這樣,蒙田除了問:我該怎樣生活?他畢生沒有做過別的事情。但是,在他身上不可思議的事,也是令人欣慰的事,是他從未試圖把這個問題轉變為一個命令句,也就是說,他從未把「我該怎樣生活?」轉變「你應該這樣生活!」以「我知道什麼呢?」這句名言著稱於世的蒙田,他最討厭的莫過於固執的斷言,他自己就從未試圖把自己尚不清楚的斷言向別人推薦。他說:「我在這裡所寫的,不是我的說教,而是我為了求知所作的努力;這裡所寫的,不是別人的生活經驗,而是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倘若別人能從中受益,那麼蒙田沒有什麼可反對的;若他說的是蠢話、是謬論,那也不會有人因此而受到損害。蒙田說:「縱使我在愚弄自己,那麼受損的也無非只是我自己,而不會損害任何其他人,因爲這始終是一種留在我心中的愚蠢,一種不會帶來任何後果的愚蠢。」他從未試圖把自己的想法變成救治他人的「濟世良藥」。他所尋找的,是自己而尋找。他所找到的,任何一個別人完全可以像他一樣,能夠從中受益,只要那個人願意。他在自由之中所思考的一切,從來不會去限制另一個人的自由。
蒙田說:「在我心中沒有什麼想法是人們不熟悉的,或者異乎尋常的。」——其中都是普通的、有關人性的內容。
在蒙田置疑的許多事情中,他也懷疑生活經驗和所認為的眞理是否能夠轉讓。他不相信書本,不相信教條;他只相信自己從書本和教條中獲得的體會。他認識到,並非是基督、並非是柏拉圖、並非是塞涅卡、並非是西塞羅救治了世界。他認識到,在他那個時代也完全有可能發生像在古羅馬國王統治下的那樣一種同樣殘暴的行為。他不能去教訓別人,他只能引導別人去尋找自我——用自己的眼皘去認識自己。不戴眼鏡和不用「濟世良藥」。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4653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