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6/28 13:22:47瀏覽1145|回應2|推薦6 | |
恆河沙數般的blog,撒進浩如五大洋的網際網路,每天能激起多少浪花?非常可能統統沉沒在被遺忘的海。除非,有些沙粒石子被精挑細選出來,聚沙成塔矗立在岸上耀眼的陽光下。 讓我們停一下,回顧前面的論述。
如果優質的blog,像似恆河沙中有些大大小小的石子,被挑出來分門別類各安其所,可以被辨識、信任,而且讓其他受眾不費力的找到,那麼築成個人媒體的萬里長城非不可能。或是說有網路上的神農族,遍嚐百草製成綱目,甚至移植栽培可食用可葯用的花園葯圃,供人觀賞選用,那麼園外叢林縱有猛獸蛇蠍,也無害於沖浪於網路上的人群。誰能為之,以媒體為社會公器的傳統媒體,及生活於其中的專業媒體人最為合適。 有一說,媒體人是社會訊息的信差。媒體人採擷社會訊息轉化為文圖傳播給最多的受眾,媒體人原來是可以單純傳播不必評論。從這個觀點來看,21世紀傳播的內容,可以不只是實體社會的事件,還可以是從實體社會發送到網路虛擬社會的訊息,特別是個人意見或小眾的訊息。 要特別說明的是,傳統媒體「道聽塗說」引述網路消息是不專業的行為。專業媒體人該做的是長期觀察網路上有那些可信的「消息來源」,在進一步實體接觸後,再依傳統新聞專業的要求,把非官方非公關的訊息放大。這些訊息在沒有網路前,很難被接觸到;在沒有blog前,很難被辨識查證。 傳統媒體的記者也是凡人,如何查知浩如五大洋的網際網路上,較可信任的消息或有價值的意見何在?這中間還需要一個角色,一個挑選網路上恆河沙數的 blog 的角色。這個角色由網路媒體擔網頗為適合。 於是個人使用blog 經營可辨識的個人媒體,經由網路媒體爬梳分類成可參考的 blog 「清單」,傳統媒體人才有可能依其分工專業,闗注有限範圍的個人與小眾意見並且放大。三者聯姻,沉默的公民意見才有可能從地窖穿破天窗,在世間流動產生應有的影響力。 公民媒體不是一個單一媒體形態,而是「個人的blog + 巡獵網路為主的網路媒體 + 傳統大眾媒體」三位一體的媒體形態。 (待續)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