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7 11:20:15瀏覽1986|回應2|推薦29 | |
司馬遷(前145—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史遷、太史公。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讚揚了道家,這說明他是深受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的。司馬談在這篇論文中所表現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無疑給司馬遷後來為先秦諸子作傳以良好的為示,而且對司馬遷的思想、人格和治學態度也必然有影響。漢武帝即位後,司馬談做了太史令,為了供職的方便,他移家長安。在此以前,司馬遷“耕牧河山之陽”,即幫助家人做些農業勞動,同時大概已學習了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隨父到長安後,他又學習了“古文”(如《說文》的“籀文”和“古文”等),並向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些對年輕的司馬遷都有很深的影響。 司馬遷在二十歲那一年開始了漫遊生活。這就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乙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歸後“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後又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禪,遊歷了更多的地方。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擴大了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這對他後來著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以後司馬遷便修心養性,專心寫作。司馬遷便開始《史記》的寫作。其在受獄期間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生了深遠影響。鄭樵稱:「六經之後,唯有此作」。魯迅稱譽《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 「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但後來因《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此書專名。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 傳說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上徐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上徐村同姓、馮姓的人,都是是他的同族後裔。 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所 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 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 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例外)《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