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司馬遷
2008/11/27 11:20:15瀏覽1943|回應2|推薦29

司馬遷(145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史遷、太史公。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讚揚了道家,這說明他是深受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的。司馬談在這篇論文中所表現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無疑給司馬遷後來為先秦諸子作傳以良好的為示,而且對司馬遷的思想、人格和治學態度也必然有影響。漢武帝即位後,司馬談做了太史令,為了供職的方便,他移家長安。在此以前,司馬遷“耕牧河山之陽”,即幫助家人做些農業勞動,同時大概已學習了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隨父到長安後,他又學習了“古文”(如《說文》的“籀文”和“古文”等),並向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些對年輕的司馬遷都有很深的影響。

司馬遷在二十歲那一年開始了漫遊生活。這就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乙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歸後“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後又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禪,遊歷了更多的地方。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擴大了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這對他後來著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以後司馬遷便修心養性,專心寫作。司馬遷便開始《史記》的寫作。其在受獄期間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生了深遠影響。鄭樵稱:「六經之後,唯有此作」。魯迅稱譽《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但後來因《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此書專名。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

傳說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上徐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上徐村同姓、馮姓的人,都是是他的同族後裔。

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所 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 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 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例外)《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andscapeecology&aid=2410304

 回應文章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孔安國、尚書、春秋、董仲舒、司馬談、黃老學派
2008/11/27 20:24

戰國漢初的黃老學派是道家的一個支派。由於這個學派融合道、法,主張『清靜自定』,適應漢初休養生息、穩定政治局勢和恢復發展經濟的需要,得到統治階級重視而極盛一時。

-----------------------------------------------------------------------------

司馬談(?-前110年),中國西漢皮氏縣人,西漢建元至元封年間(前140年一前110年),司馬談被封為太史,掌管天文、曆法。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首赴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司馬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同行,鬱憤而死。

其父司馬喜為五大夫,其子為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據《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說,司馬談一直想效法孔子寫作《春秋》的精神,寫一部體系完整的史書,可惜他只作了一些準備的工作,便病逝於洛陽,臨死之前,把他的理想事業,交給了兒子,經過司馬遷的十年努力,終於有了《史記》的誕生。
-----------------------------------------------------------------------------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廣川人(今河北棗強)。他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長達2000年。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

春秋 (史書),儒家五經之一,乃孔子據魯國史書(《魯春秋》,後世稱《不修春秋》)修訂,藉由記載各諸侯國重大歷史事件,宣揚王道思想。

-----------------------------------------------------------------------------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尚書本是上古檔案資料的彙編,按《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孔子將其整理編纂,形成了有百篇的《尚書》。

孔安國本: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傳中提到孔氏家中有「古文尚書」,孔安國(孔子十一世孫)「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任官),逸書得十餘篇」。

-----------------------------------------------------------------------------

孔安國(生卒年不詳),西漢時期魯國(今曲阜)人,孔子十世嫡孫孔忠的次子,字子國,西漢博士(經學家)。歷任都尉、諫議大夫、臨淮太守等職。晚年,著有《古文尚書傳》、《論語訓解》、《古文孝經傳》、《孔子家語》等書,成為古文尚書學派的開創者。孔安國學識淵博,《史記》作者司馬遷研究《堯典》、《禹貢》等篇時也曾請教於他,後世尊其為先儒。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魯迅、二十二史劄記、李陵、趙翼
2008/11/27 20:20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周樹人的筆名,是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二十二史劄記》,清代趙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總計條目約六百餘條,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其中涉及當時尚未明確為正史的《舊唐書》及《舊五代史》,雖名為二十二史,但實涉及全部二十四史。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趙翼辭官致仕,閒居無事,讀書寫書自娛,用筆記形式把資料記錄,日積月累而成《二十二史劄記》,編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後分卷,每卷以類相從,並各立標題,共為609題,題目大多標新立異,一針見血,如〈東漢諸帝多不永年〉、〈武后納諫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明初文字之禍〉的專題,又謂「《三國志》多迴護」、「《宋史》事最詳」,於乾隆六十年出版。

《二十二史劄記》的最大特點乃它採納排比和歸納等方法解讀歷史,於重大歷史問題上,以歸納法集合有關資料,作有系統的論述。如趙翼指「東漢諸帝多不永年」乃從東漢各皇帝的壽命年期中歸納出來;研究宋朝時便提出「宋制祿之厚」、「宋恩蔭之濫」、「宋恩賞之厚」及「宋冗官冗費」,指出宋朝對文人在進仕上的過份優待,導致宋朝在官員方面的支出形成沉重負擔;「明初文字之禍」部分則歸納出「明祖通文義,固屬天縱。然其初學問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誤殺人,亦已不少。」

梁啟超對趙翼的評價曾以這句表示:「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二十二史劄記》的最大優點。

-----------------------------------------------------------------------------
李陵,字少卿(-前74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人,西漢名將李廣之孫。

李陵是李廣長子李當戶之子。年少時善於騎射,愛交結朋友,禮賢下士,本人口碑很好。漢武帝認為他有他祖父李廣之遺風,便任他為侍中建章監。後來李陵被派往邊疆,曾帶領八百騎過居延察看地形,深入敵境二千余里,並沒有撞見匈奴。雖然無功,但武帝隨後將他提封為騎兵都尉,安排他統領丹陽楚兵五千人,並在酒泉、張掖負責部隊(預備役)的騎射訓練。幾年之後,漢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進攻大宛,讓李陵帶領輕騎五百出敦煌、至鹽水,行軍至塞外接應李廣利的部隊班師,隨後留在張掖屯兵。


-----------------------------------------------------------------------------

趙翼(1727年-1814年),字雲崧,號甌北,江蘇陽湖(今武進市)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以《二十二史劄記》享譽史界。生於雍正五年,卒於嘉慶十九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歷任廣西鎮安知府、廣東廣州知府、貴州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六年(1772),稱母病辭官歸里,主講安定書院,潛心讀書。乾隆五十二年(1787),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閩浙總督李侍堯邀請趙翼入幕商研;當時臺灣鎮總兵柴大紀欲從嘉義突圍內渡。趙翼恐棄守城池易引發連鎖反應,力勸閩督封還此旨;不久,乾隆命欽差大臣福康安率兵援臺,遂能與守臺官兵裏應外合。長於文學、史學,其詩名聞於全國,與袁枚、蔣士銓並稱「江右三大家」,存詩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詩最有特色,亦為「毘陵七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