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9 12:19:33瀏覽2055|回應1|推薦36 | |
班固(西元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人,東漢前期傑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出身於顯貴家庭,而且家學淵源,父親班彪先寫出《史記後傳》六十五篇之後,他以《史記後傳》做基礎編寫《漢書》,在史學界與《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齊名,被後世合稱為「班馬」。後因大將軍竇憲專政,圖謀叛亂失敗,班固為其護軍,受到牽連,而其家奴又曾侮辱洛陽令种兢,對方趁機報復,班固即被捕繫獄,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另外著有《兩都賦》。 父班彪『才高而號述作』,教固讀書識字,故班固九歲即能寫文章、誦讀詩詞。 班固繼承父業,撰寫了《漢書》,共一百篇,包括紀十二、表八、志十、傳七十,後人析為一百二十捲。班固編寫《漢書》時候,有人告發其「私修國史」,因而被捕入獄。班彪去世後,班固潛精研思,欲完成父親未竟之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繫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幸而其弟班超營救得當,出獄後,遷為郎,點校秘書,並於永平中受詔,潛精積思二十餘年完成漢書。另外東漢明帝曾指責司馬遷「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剌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這無異是對班固撰寫史書的一種暗示,因此漢書在遣詞用字上較謹嚴,對《史記》不免有所微詞。他的弟弟班超向漢明帝說明班固修《漢書》的目的是頌揚漢德,讓後人了解歷史,從中獲取教訓,並無毀謗朝廷之意。後來無罪開釋,明帝更給了班家一些錢財,幫助他們寫下去。漢明帝頗賞識班固的才能,召為蘭台令史(中央檔案典籍管理員),秩俸為二千石,後轉遷為郎。當時蘭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聞名,班固與弟班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台令史,下筆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輕的流傳。班固又奉詔完成其父所著書。 和帝永元元年(89年),竇憲率兵伐匈奴,班固從竇憲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事,大破匈奴後,勒石燕然山之銘文,即出自班固手筆。惟和帝永元四年憲竇失勢自殺,班固亦受牽連,死在獄中,年六十一歲。此時所著書,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漢書未完成而卒,和帝命其妹班昭就東觀藏書閣(東漢皇家圖書館)所存資料,續寫固之遺作,然尚未畢便卒。同郡馬續,乃昭之門人,博覽古今,帝乃召其補成七「表」及「天文志」。 據說在班固十三歲時,當時的名學者王充見了他,就拊著他的背向班彪表示:「此兒必能記漢事。」可見班固在年幼時,就以博通典籍,受到當時人的稱許。班固除了學問淵博以外,為人又寬和容眾,不以才學驕人,所以更加受到同時學者的尊敬。 班固除了著史以外,又擅作賦,尤以〈兩都賦〉之作,最為膾炙人口。後來班固因母喪去官,一直到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時,才又擔任中護軍的職務,參與軍務。不過班固本人雖然才學廣博,對自己兒子和屬下卻不太嚴格管教,所以他的兒子和屬下多不遵守法度,讓底下的官員很是為難。有一次班固的家奴衝撞了洛陽令种兢的車騎,還對著种兢的車騎醉罵。种兢因為畏懼班固和大將軍竇憲的關係而隱忍下來,但是卻懷恨在心。等到竇憲得罪時,种兢便趁機報復,把班固也收捕到牢中,班固也因而死在牢獄之中。 在目前史記和漢書之比較文獻曾提及,班固在著前漢書時,曾經批評司馬遷不能以智免刑,但是自己到後來也身陷身牢獄並且死在牢獄之中,因而被評為「智及之而不能守之」。 班固的家世據《漢書‧敘傳》,知其父親班彪有一位姑母班倢妤,頗受天子寵愛,因此更始之亡關中大亂以前,班家一直享有外戚的餘蔭,可以推測,因班家和漢室有特殊的關係,所以對漢室抱有特殊的感情。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