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1/21 11:42:42瀏覽3032|回應2|推薦60 | |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27年),字長卿,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西漢大辭賦家。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他與 後《子虛賦》被漢武帝讀到,非常驚嘆,召相如問之。相如作《上林賦》。《子虛賦》和《上林賦》是漢賦的頂峰作品,其鋪陳的描寫達到了極致,顯示出高度的修辭技巧,但是這也正是缺點所在,使得文章呆板凝重。另外在該賦的用意上儘管有些人認為作者是為了勸諫漢武帝,這兩篇賦的結尾也有諷喻之辭,但是賦中的描寫渲染了奢侈的帝王生活,極大了滿足了漢武帝的虛榮心。 幾年後,唐蒙通夜郎,因濫用民力,引起蜀地民眾驚恐,漢武帝派司馬相如前往蜀地。司馬相如作《諭巴蜀檄》,文辭有力,穩定了蜀地局勢。後曾屢次上書勸諫漢武帝。但死後卻遺下《封禪書》造成漢武帝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封禪活動。 梁孝王卒後,司馬相如無官無業,回到成都,一貧如洗。在臨邛,司馬相如鼓琴一曲《鳳求凰》,引得新寡的佳人 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見到《子虛賦》大為讚賞,經狗監楊得意的推薦,司馬相如被漢武帝召見,又為武帝作《上林賦》。武帝大喜,遂拜司馬相如為郎。從此,司馬相如在漢宮庭任官,並深得武帝的信任。後來,司馬相如又被拜為中郎將,奉命出使西南夷,政績斐然,影響深遠,對中國中原和西南邊疆地區民族之間的融合起過積極的作用,並寫有《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後為人誣告,司馬相如被剝奪官職,遣歸故里。一年後真相大白,雖官復原職,但司馬相如早已厭倦官場的爾虞我詐,意興闌珊, 其間,司馬相如為失寵的武帝皇后陳阿嬌撰寫了著名的《長門賦》。《長門賦》是司馬相如藉機傾吐愁悶鬱結之傑作,賦中寫失寵女子的心理,委婉曲折,悲慼動人,是一篇別具風格的抒情小賦,對後代宮怨一類題材的詩歌有很大影響。此賦既成就了陳皇后與漢武帝的重歸於好,更奠定了司馬相如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司馬相如死於「消渴」之疾,即糖尿病。相如故後, 司馬相如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文韜武略,但也有人評價其文品不高,取悅皇室,先寫洋洋灑灑歌功頌德的《子虛賦》,後又捉刀哀哀怨怨盼君回心的《長門賦》,是個十足的御用文人。但是,司馬相如與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現僅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 《子虛賦》、《上林賦》是司馬相如賦的代表作品。這兩篇賦內容前後銜接,《史記》將它們視為一篇,稱為《天子遊獵賦》。作品主要歌頌了漢王朝一統天下的聲威和氣魄,同時對統治者驕奢淫佚之風也作了委婉勸誡,認為過分奢侈「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但因其主要部份是誇張帝王的排場和享樂,末章的一點所謂諷諫之意,正如揚雄論賦所批評的那樣,「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漢書‧司馬相如傳讚》)而已。 在藝術表現方面, 《子虛賦》、《上林賦》兩賦結體宏大,描寫場面雄偉壯觀,富有氣魄,以大量的連詞、對偶、排句層層渲染,增加了文章詞采的富麗。但終以過分誇奇炫博,內容比較空洞,而且僻字連篇。《文心雕龍‧練字篇》說:「故陳思稱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談者非師傳不能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豈直才懸,抑亦字隱。」 《子虛賦》、《上林賦》兩賦在漢賦發展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它們確立了一個「勸百諷一」的賦頌傳統。漢賦自司馬相如始,以歌頌王朝聲威和氣魄作為其主要內容,後世賦家皆相沿不改,遂形成一個賦頌傳統。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賦頌往往流為粉飾太平,舖張揚厲,對帝王貴族奉諛獻媚,故愈來愈失去了其創造性和現實意義。 司馬相如的賦重舖排,重誇飾,極賦予文采美和音樂美。他在作賦理論上,提出「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和「苞括宇宙,總覽人物」(葛洪《西京雜記》所引)的主張,這說明他在作賦時十分重視資料的廣博、辭采的富麗,但相對來說忽略了賦的思想性。儘管如此,司馬相如在賦史上仍有重要地位。他的《子虛賦》、《上林賦》為漢代散體大賦確立了比較成熟的形式,後來的一些描寫帝都、宮苑、田獵、巡遊的大賦,無不受其影響;而論規模、氣魄,則難與相如之作齊肩。 司馬相如還著有《大人賦》、《美人賦》、《長門賦》、《哀秦二世賦》等騷體作品。他的散文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上書諫獵》、《封禪文》等,文中常用賓主答問形式及排偶句調,頗有辭賦氣味。 司馬相如的文學創作活動,豐富了漢賦的題材和描寫方法,從而使漢賦成為一代鴻文。正如揚雄所說:「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隋書‧經籍志》有《司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近人譚興國《巴蜀文學史稿》有詳細評介。他認為相如的賦集中反映了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的輝煌。它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也體現了民族統一富強的追求。對他晚年遺著〈封禪書〉也應作如是觀。漢武帝晚年的封禪活動,主要是顯示中央集權國家的力量,有利於國家的統一,不能一概否定。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