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唐代史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朝永隆年間(680年)以弱冠舉進士,官至左散騎常侍。他歷任著作佐郎、中書舍人、著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國史二十餘年。期間因深感宰相大臣監修,多所干預,不能秉筆直書其言。
景龍二年(708年)辭去史職,從事私人修史工作。劉知幾一生從事史書編輯工作,著有《劉氏家乘》十五卷、《劉氏譜考》三卷、《史通》二十捲、《睿宗實錄》十捲、《劉子玄集》三十捲;合著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錄》二百卷、《唐書》八十捲、《高宗實錄》二十捲、《中宗實錄》二十捲、《則天皇后實錄》三十捲。僅有《史通》傳世,對中國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評,是中國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他在史通中提出史家須有三長:才、學、識。開元九年,六十歲的他時因營救長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唐玄宗貶為安州都督府別駕,不久便去世,享年六十一歲。有五子:劉貺、劉餗、劉匯、劉秩、劉迅、劉迥。
-----------------------------------------------------------
章學誠(1738年-1801年),清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實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乾隆進士。曾官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後人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
一生精力都用於講學、著述和編修方志。所著《文史通義》,與唐劉知畿的《史通》幷稱史學文學理論名著。曾編纂《史籍考》,擬盡收古今史部書敘目凡例,總目達三百二十五卷,但書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傳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現存遺稿數十篇。
章學誠主張「學為實事,而非為空言」。所以他的見解,「頗乖人好惡」,直到他死後,才更被人重視。
提出「道(理) 寓於器(事物)」命題,認爲「道」是客觀事物之規律,「求道」應根據對事物的實際考察。所提出「六經皆史」之說,主張治經以考證史料和發揮義理相結合,將治經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脫舊經學傳統束縛學術趨向。論文注重內容,反對擬古和形式的傾向,批判了當時桐城派的流弊。其學說至清末始爲人重視。1922年有《章氏遺書》刊行。
-----------------------------------------------------------
《史通》與《文史通義》的探究範圍,劉知幾的《史通》著重於歷史學的方法,對舊史作全面總結,內篇論史家體例,辨別是非如他提出的「六家二體」之説,他對史家的編纂態度是實錄的值書,不掩惡,不虛美,在直書篇中批評舊史失去是非的標準;外篇述史家源流方法,以歷史方法論為基礎,發展近似西方的歷哲學,如劉知幾把記注撰述分為二的説法,記注是指各朝代的官府文書,是當場人的記錄即原始史料,劉知幾稱之為「當時之事」。而選述稱為「後來之筆」,是指根據記注寫成的著作。章氏將此二説加以區,分提倡撰述,反對把歷史研究僅局限於資料的搜集,考證上。他又認為歷史的用是經世致用,提倡通經明道,實用史學,史學並非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