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6 13:42:25瀏覽2285|回應7|推薦33 | |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或名淵明。令一說字元亮,入劉宋後改名潛,潯陽柴桑(今屬江西)人。曾作過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澤令僅八十餘日就棄官歸隱。他是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其詩的藝術成就很高,對中國詩歌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自號五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仕晉,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縣令等職,後「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逝後,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陶徵士誄》。陶淵明有五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賦等十余篇。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在今江西省九江縣馬回嶺鎮存有清代重建的陶淵明墓。 陶淵明年輕時,頗具「大濟蒼生」(《感士不遇賦》)的宏偉抱負,希望有一番作為。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年)至晉安帝義熙元年(四0五年),在這十三年中,陶淵明曾先後擔任過祭酒、參軍、縣令等官職。他性格正直耿介,與官場的腐朽風氣格格不入,幾次都是辭官而去。最後一次從彭澤令任上辭職,結束了他的仕途生活。從這時起,他精神上感到極大的解脫,真正走上了「躬耕」的道路。 歸田之初,陶淵明和家人都參與了耕作,還有一個僮僕幫忙,溫飽也不成問題,心情是愉快的。義熙四年(四0八年)六月,他家被一場大火焚毀一空,一家人袛好寄居船上。義熙六年(四一0),他把家遷往南村,理由是這裡有一些好鄰居。有農民,也有一些隱居潯陽的文人和參軍、主簿、縣令之類的小官。 陶淵明在南村繼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但家境大不如前,常常是終年辛勞,難以糊口。在出仕和歸隱的問題上陶淵明曾產生過一些矛盾,由於他對當時現實腐敗的政治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毅然堅持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態度,義熙末年,他又一次拒絕了朝廷聘他為著作郎的徵召。 陶淵明的晚年,貧病交加,身體愈來愈衰老,宋元嘉四年十一月與世長辭。 陶淵明之詩於歷代評論家之評價中,首先劉勰著《文心雕龍》中,對陶淵明隻字未提。鍾嶸則在其著《詩品》列陶詩為中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詩「源出於應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文選》收錄陶淵明的詩文十餘首,是作品被收錄較多的作者。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柬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具意,欲辯已枉然。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