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初唐四傑
2008/11/13 12:02:46瀏覽2250|回應1|推薦19

初唐四傑,中國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

他們代表了當時文學革新的前進方向。他們力求擺脫齊梁詩風,突破了宮體詩的狹小範圍,擴大了詩歌的題材。諸如離別、懷鄉、邊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都成為他們歌詠的內容,詩裡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鬱不平的憤慨,顯示詩歌創作的健康方向。

《舊唐書·楊炯傳》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四傑活動於唐朝高宗、武后時期。他們在內容、風格等方面對宮體詩有較大突破,並將五言律詩發展成熟,勇於改革齊梁浮艷的詩風。

四傑的名次歷來有多種排序,宋之問在《祭杜學士審言文》中第一次提出「復有王楊盧駱」,

《舊唐書·王炯傳》也採用這個排序,但是楊炯本人對這個名次不同意,表示「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與四傑同時代的張說在《贈太尉裴公神道碑》中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

此外,《舊唐書·裴行儉》也有「楊王盧駱」的排序,吏部侍郎李敬玄盛讚四人,但裴行儉見面後,便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衒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嘿,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

四人中王勃被有些人認為是成就最高的,例如明代陸時雍的《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

四傑在唐初詩壇上,對律詩創作下過許多工夫,大致已臻成熟。

明初王世貞《藝苑葩言》說:「四傑,遣詞華靡,固沿陳隋之遺,骨氣翩翩,意象老境,故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骨氣”等三句,說明唐詩在內容和境界上已比六朝邁仕了一步,。四傑詩作,在唐詩發展上,確起了承先啟後作用。

初唐是唐詩醞釀形成時期。

唐初三四十年間詩歌的主要創作傾向,是沿襲六朝華艷風習。

初唐詩風不振,原因有二:一是六朝華艷詩風積深難改,二是高層統武后初年,出現了“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他們的社會地位較低下,但在唐初都能努力擺脫齊梁詩風影響,積極開拓詩歌的思想題材的領域,探索詩的格律形式,對詩歌的發展,起了承先啟後的好作用。

經過四傑的努力,已漸擺脫梁、陳頹靡影響,給詩壇帶來了生氣;接著近體詩雛型,大量創作,完成了五、七言律詩形式的創造,正式和古體詩脫離關係。

大約到了陳子昂才能自覺地倡導革新,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掃除形式主義的殘餘,開一代新的詩風,給唐詩打下了根基。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andscapeecology&aid=2368577

 回應文章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008/11/10 20:43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中國山西河津)人。唐朝初期的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王勃出身望族,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捲。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王勃還不到二十歲就中了進士。被授予朝散郎之職。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不久就因事罷官。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縣令。王勃去交趾看父親時,渡海溺水而死(一說溺水後受驚嚇而死),只活了二十幾歲。許多從事漁業、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稱他為水仙王,供奉於船上、港口、河邊。

-----------------------------------------------------------------------------

楊炯(公元650年-692年),華陰縣人,排行第七,唐朝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又任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後改任盈川縣令,吏治以嚴酷著稱,死於任所。因此後人稱他為「楊盈川」。

楊炯恃才傲物,他聽說自己為四傑之一後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楊炯擅長寫邊塞詩,氣勢軒昂,風格豪放。明胡應麟《詩藪·內編》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張說曰:「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也。」

--------------------------------------------------------------------------------

盧照鄰(約632年~約695年),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屬今河北涿縣)人,唐朝詩人,他與王勃、楊炯和駱賓王一起被稱為「初唐四傑」。

盧照鄰的生卒年不詳,他活的歲數也有爭議,去世時約60歲。他小的時候非常聰明,獲得賞識,獲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風疾」(可能是小兒麻痹症或痳瘋病),因此不得不退職,孫思邈曾悉心為他調治,照鄰問曰:「高醫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居,和為雨,怒為風,凝為雨霜,張為虹霓,天常數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覺一寐,吐納往來,流為榮衛,章為氣色,發為音聲,人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所同也。……」雖然他還試圖做門客,但後來他的病越來越嚴重,雙腳萎縮,一隻手也殘廢了。他買了幾十畝地來養老,但終因疾病的痛苦,決定與親屬道別,投穎水自殺。

---------------------------------------------------------------------------------

駱賓王(640年-684年),字觀光,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做。
    
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據說武則天一開始滿不在乎,聽到「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頗有得意之色,但聽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有人告訴她是賓王的作品,她竟責問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感嘆不能為己所用。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逃亡,不知所終。後人因此對其生死多有推測。《舊唐書》與《資治通鑑》都說駱賓王被殺[1],《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郗雲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認為「文明中,與嗣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詩》說駱賓王逃脫後削髮為僧,「遍遊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