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2/30 11:45:19瀏覽2465|回應3|推薦41 | |
詩經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左傳當中也記載許多歌唱、表演詩經作品的場面。後來樂譜失傳,歌詞被保留下來,所以,我們今天所讀到的詩經,實際上是一部歌詞集 。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 詩經分風、雅、頌三類。“ 風 ”有包括不同地域的 1 5 國風,計160篇;“ 雅”分大、小雅,大雅有31篇,小雅有7 4 篇;“ 頌 ” 分周頌、魯頌、商頌,計40篇。 關於風、雅、頌的解釋,歷來多。現在學術界基本趨向於從音樂方面加以解釋:“風”,指的是音樂曲調,所謂“國風”,就是指當時諸侯國的地方樂曲。除一部分產生於現在的陝西南部和湖北北部外,大部分都是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樂歌。其中大多數為民歌。“雅”與地方樂曲的“風”不同,指的是周天子建都的王城附近、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域的樂曲。其中較為傳統的雅樂稱“大雅”;受各地地方音樂影響的較新的雅歌,則稱“小雅”。“頌”是王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神明的歌曲。古代宗廟祭祀是王廷的大典,要通過扮演歌舞來讚美王侯的功德,把他們的功業祭告於神明祖先。 詩經作為周代的一部樂歌集,其作品的產生年代大致可以確定,其中周頌 被公認為是西周初期的古老樂歌;大雅次之,大部分產生於西周前半期;大多是西周後期的作品,一部分遲至周都東遷;國風的大多數作品以及魯頌、商頌,一般認為產生於春秋前半期。 賦 、 比 、 興 在傳統的詩經研究中,把詩經的呈現手法分成賦、比、興三類。根據宋代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這些定義雖然仍受到學者不斷的討論和修正,但大體上對詩經詩學的研究傳統產生了極重要的影響。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即《論語》中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魯國人申公,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作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裡面的解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詩經評析: 1.大地為證:我們的祖先遠比我們更親近詩。 2.諸子百家在黃河流域奔忙的時候,就已經一路被詩歌所籠罩。 3.我們遠祖的精神起點很高。在極低的生產力還沒有來得及一一推進的時候,就已經「以詩為經」了。這真是了不起,試想,當我們在各個領域已經狠狠地發展了幾千年之後,不是越來越渴望哪一天能夠由物質追求而走向詩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詩為經」的境界嗎? 4.那麼,「以詩為經」,既是我們的起點,又是我們的目標。《詩經》這兩個字,實在可以提挈中華文明的首尾了。 5.《詩經》是什麼人創作的?應該是散落在黃河流域各階層的龐大群體。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進獻的樂歌,還是朝廷採集的民謠,都會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種集體創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個體詩人。這也就是說,《詩經》所標誌的,是一個缺少個體詩人的詩歌時代。 6.這是一種悠久的合唱,群體的美聲。這是一種廣泛的協調,遼闊的共鳴。這裡呈現出一個個被刻畫的形象,卻很難找到刻畫者的面影。 |
|
( 創作|文學賞析 ) |